郭小飞,马海峰
(吉林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吉林四平136000)
试析孟子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借鉴
郭小飞,马海峰
(吉林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吉林四平136000)
在战国时期儒墨两家都声势浩大,而且互相攻击。尤其是儒家一代大师孟子,极力抨击墨家。但实际上在孟子攻击墨家的同时,也自觉不自觉的受其影响,吸收、借鉴了墨家的一些思想。
孟子;墨家;吸收;借鉴
儒墨两家在战国时期都号称“显学”,墨家似乎还大有压倒儒家之势,以至于孟子大呼:“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1]155面对墨家咄咄逼人的气势,儒家一代大师孟子与墨家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辩论。孟子在抨击、批判墨家的同时,也在把自己原有的主张与墨家相应的观点进行比较,找出自身的缺点与不足,以免在论战中陷入被动。这样孟子对墨家思想也就有了自觉或不自觉的吸收与借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在墨家思想中,所有事物都应该有利于人民百姓的利益。《墨子》一书中言及“百姓”一词多达137处,[2]88统治者的一切言行主张都要符合民利。墨家主张“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三公、诸侯和正长,消除“一人一义”的混乱情况,使天下人皆“上同而不下比”。“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上之所罚,而百姓之所毁也”,“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天子则上同与“天之意”,而“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也。不止此而已,欲人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也。又欲上之强听治也,下之强从事也。……则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中实将欲遵道利民,本察仁义之本,天之意不可不慎也!’”[3]199-200由此可见,墨家的“天之意”是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天”是民众利益的保护着。统治者上同于“天”实际上就是同于民。墨家否定了传统的世亲世禄制和血缘宗法制,带有强烈的民本主义色彩。
孟子在以民为本这一点上与墨家没有太大分歧,甚至更为明确地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是否得民心、为兴民利是能否取得天下的重要依据。《孟子》一书中强调为民之“民”的说辞达到208处,[2]88充分体现了孟子的重民思想。例如“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1]27“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1]14他还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1]171可见孟子也不认为血缘宗法制、世亲世禄制是天经地义的,能否取得天下依靠的不是出身而是能否取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一点与墨家如出一辙。
墨家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是“非攻”。不过墨家虽然讲“非攻”,但是并不反对正义的战争,他把正义的战争称为“诛”。“今遝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以攻伐之为不义,非利物与?昔者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子墨子曰: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遝至乎夏王桀,天有诰命,日月不时,寒暑杂至,五谷焦死,鬼呼国,鸖鸣十夕馀。……汤奉桀众以克有,属诸侯于薄,荐章天命,通于四方,而天下诸侯莫敢不宾服,则此汤之所以诛桀也。遝至乎商王纣,天不序其德,祀用失时,兼夜中,十日雨土于薄,九鼎迁止,妇妖宵出,有鬼宵吟,有女为男,天雨肉,棘生乎国道,王兄自纵也。……武王乃攻狂夫,……此即武王之所以诛纣也。若以此三圣王者观之,则非所谓攻也,所谓诛也。”[3]148、149、150、151、152、153
孟子与墨家一样,并不一味地反对所有战争,而是反对兼并战争。孟子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同时还认为施行仁政之国可以征讨不得民心之国。“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1]10孟子支持的这类战争就是墨子所谓的“诛”。“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1]42可见孟子的“诛”与墨家的“诛”意义完全相同。
墨家与孟子的天命观有所不同。墨家的“天”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神”,而孟子的“天”则有多重含义,既具有道德本原的内涵,也有自然规律的意思,还有有人格神的含义。在后一种意义上,与墨家的“天志”说极为相似。
墨家认为“天”是一位有意志的人格神,是世间万物最高的主宰。“天为贵,天为知而已矣”[3]198,“天”比天子还要尊贵,“吾所以知天贵且知于天子者,有矣。曰: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天子有疾病祸祟,必斋戒沐浴,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则天能除去之。然吾未知天之祈福于天子也。此吾所以知天之贵且知于天子者。”[3]198“天”无比热爱天下百姓。“然则何以知天之爱天下百姓?以其兼而明之。何以知其兼而明之?以其兼而有之。何以知其兼而食焉?曰:四海之内,粒食之民,莫不犓牛羊,豢犬彘,洁为粢盛酒醴,以祭祀于上帝鬼神。天有邑人,何用弗爱也?且吾言杀一不辜者,必有一不祥。杀不辜者谁也?则人也。予之不祥者谁也?则天也。若以天为不爱天下之百姓,则何故以人与人相杀,而天予之不祥?此我所以知天之爱天下之百姓也。”[3]196因此,天意即是民意的反映,表现在墨家认为天子是上天从贤能之人中选出来的。“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3]475,“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智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3]78上天为什么选择这些人呢?“天以为从其所爱而爱之,从其所利而利之,于是加其赏焉,使之处上位,立为天子以法也”,[3]212可见墨家认为天立君是要为人民百姓服务的。
孟子的天同样也有至上神的含义,他也认为圣王的天下是“天”给予的。“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1]219孟子也认为立君为民乃是天的旨意。“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1]219因此,“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328可见,在“天予天下”和“立君为民”等层面上,孟子有吸收、借鉴墨家思想的成分。
在《墨子》一书中,“利”字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统计《墨子》一书中最重要的“十论”里的所有“利”字的含义,主要有三层:一是“天下之利”,是公利;二是交相利,即爱人利人之利,是他利;三是私利。墨家认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今吾本原兼之所生天下之大利者也,吾本原别之所生天下之大害者也。”[3]115“且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者,当天之志而不可不察也。”[3]220“故君子莫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3]127可见墨家始终心怀“天下之利”、“国家百姓之利”、“万民之大利”,这些既是圣王之道,又是仁人志士所应努力追求的目标,同时还是检验言论是非的标准。墨家的三表法最后一表即“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3]266,可见墨家立论的根据即“天下之公利”、“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孟子强调义利的矛盾性与对立性,但同时又承认人们都有追逐利益的欲望。“富,人之所欲”,“贵,人之所欲”[1]206。在孟子看来,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是是人的天性,“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1]333。这实际上就肯定了人们求利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因此,孟子与墨家一样,十分重视百姓的利益。他分析百姓的实际情况后,指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1]117因此,孟子要求统治者应该高度重视人民的物质生活问题。第一,统治者必须使百姓拥有足以维持最基本生活和生产的“恒产”。“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1]17。第二,百姓有了“恒产”以后,统治者不能妨碍农业生产,要做到“不违农时”,同时还要引导、监督百姓按时“深耕易耨”,发展生产;还应该“省刑罚,薄税敛”[1]10,“取于民有制”[1]118。孟子这些主张对于抑制统治者的无限制的剥削、压榨百姓,切实减轻人民负担,积极促进社会生产,都有积极的作用。
由此可见,孟子在正分相对的抨击墨子之时,实际上也自觉不自觉的受到墨家思想的影响,或多或少地吸收、借鉴了墨家一些思想,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实际上不仅仅是孟子,其后的荀子、董仲舒等儒学大师也都从墨家思想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墨家的一些思想、理论也由此不断融入儒家学说之中,为儒家学说的发展繁荣注入了活力。秦汉之后,儒家独尊,墨家衰微,但是墨家思想并没有因此彻底消亡,而是通过部分地融入儒家之中的形式影响着后世的历史。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155.
[2]薛柏成.墨家思想新探[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88.
[3]孙诒让.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199,200.
Mencius'Absorption and Reference to the Mohism
GUO Xiao-fei,MA Hai-fe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Jilin 136000,China)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the Confucianist and Mohist all had enormous implications,and attacked each other.Especially Mencius who was the generation master of Confucian,strongly criticized Mohism.In fact,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affected by the Mohism thoughts,Mencius absorbed and referenced from them while he attacked Mohism.
Mencius;Mohist;absorption;reference
B222.5
A
1008—7974(2011)05—0026—03
2011—02—28
郭小飞(1980-),河南登封人,吉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马海峰(1985-),新疆石河子人,吉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