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的观察与构建.

2011-08-15 00:43李本友郭孝文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发展教育

李本友,吴 玲,郭孝文

(1.蚌埠学院 文学与教育系,安徽 蚌埠 233000;2.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教育教学研究

和谐教育的观察与构建.

李本友1,吴 玲2,郭孝文2

(1.蚌埠学院 文学与教育系,安徽 蚌埠 233000;2.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教育,以和谐理念为指导,以均衡发展为抓手,推动当前我国教育和谐发展,是践履和谐社会赋予教育使命的必然。从教育运作的物质、制度和精神的性质是否契合,教育系统的宏观、微观层次是否配套,教育系统的内外部关系是否适宜等方面进行观察与设计,从而解决种种不和谐的问题。

和谐社会;和谐教育;创新;策略思路

“和谐”已成为当下中国时代主题和最强音。学界前辈、著名学者庞朴对此评论说:“这是一条运行了两三千年且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古老真理,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真理者,在经历了最近八十年的严酷拷问后,终于又恢复了名誉,得到了尊崇,并被奉为国策,它的名字叫‘和谐’。”[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的“四个坚定不移”,其中之一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和谐。

一、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基因工程

和谐教育与和谐社会密切联系、相辅相成。一方面,和谐社会为教育的和谐发展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并创建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为教育实现其功能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另一方面,教育的本质及其重要功能与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具有天然同构性,这就决定了和谐教育能够为和谐社会构建培养大量合格人才。教育和谐发展作为社会和谐这一系统工程的子系统,应当刚健有为,率先奏响其应有的“和谐之音”[2]。和谐社会呼唤教育的和谐,教育和谐的使命之一就是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什么是和谐教育?和谐作为事物存在的协调、平衡状态,是一种内外相适应的境界。其主要表现为个体人的和谐、组织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和谐教育,主要指教育系统内外部的适应状况及其内部结构性要素处于的平衡的状态。狭义的和谐教育,更多的是指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模式[3]。这里主要是从广义的宏观层面上讨论和谐教育及其发展的。

和谐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和谐。和谐教育不仅是应然层面的诉求、表征、目标和理想,而且是实然层面的动机、行动及其结果。和谐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是教育与环境、教育系统内部要素通过协调达到平衡的过程。教育和谐正是教育系统内外适应的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是教育主体主观世界对教育系统的某种状态与境界的感受和判断。因此,和谐教育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和开展工作的思路,即把这种系统思想与美学视野拓展到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处理,统筹各种资源,综合解决教育发展的问题[4]。

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基因工程。和谐教育既有外部动因,也有内部动因。外部动因表现为社会系统整体和谐的需要;内部动因植根于教育内部的结构性要素的协调和平衡。和谐教育基于对有关教育基本矛盾的认识,对各种矛盾进行协调,以达到平衡状态促进整体发展。为此,当代教育工作者,应把构建和谐教育融入构建和谐社会之中,使构建和谐教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因工程。也就是说,以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基本特征作为构建和谐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与目标,把教育的独特作用有效地发挥出来,为建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充分发挥和谐教育对和谐社会的表达功能和溢出效应。

二、和谐教育的观察与构建思路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处在一个发展势头良好与深层次矛盾并存的历史阶段。基础教育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经过几年的巩固调整,进入了比较稳定的发展时期;高等教育经过大规模扩招以后,随着招生规模的相对稳定,进入了一个注重规范的发展阶段。毋庸讳言,我国教育中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和谐因素,教育领域中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冲突也逐渐显露出来,例如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不断扩大及这些需求的不断分化,促使整个教育发展的模式逐渐从以扩大规模为主要特征进入到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新阶段[5]。但这些矛盾在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但也应该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对建设和谐社会作用的发挥,不仅取决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和条件,还取决于我们对教育本身问题的把握和解决。要实现教育和谐,就必须从对“教育不和谐”的认识入手。首先要大胆假设,正视矛盾,以敏锐的眼光,找准、找全那些不和谐的因素;然后要思路明确,小心求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种种不和谐的问题。

(一)从教育运作的物质、制度和精神的性质是否契合上观察与构建

从物质(或自然)层面上说,要做到教育物质与自然环境系统的和谐,包括经费使用、硬件保障(校舍建筑、仪器设备、教具学具)和自然环境的适宜等,实质是资源及其配置和使用问题。我国教育的投入与教育需求之间存在着总量、结构与效益的三重不匹配,投入主体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明显存在。因此,在物质层面上,主要是解决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提高效益的问题:既要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或“小马拉大车”的情况,也要解决“不预则废”、“配置不合理”,还要解决“浪费严重”即“拙妇有米乱炊,”使用不当的问题。和谐教育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背景下进行的,穷国办大教育是我们面临的基本特点和物质基础。但是,增加政府财政对教育投入,使之达到同等发展程度国家的平均水平不仅是当务之急,也是构建和谐教育、促进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教育资源是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更是稀缺的,对于稀缺资源的配置,保证公平是第一要义。教育是千秋大计,教育事业必须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之路,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突出公益性的主导地位。关于资源配置,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进行“一次分配”和“再分配”。目前,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资源配置的绩效不高,其中结构性不合理尤为突出,需要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充分体现科教兴国、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

从制度的层面上说,要做到教育组织制度系统的和谐,包括教育组织系统(行政部门、学校以及为教育服务的各种中介组织)和谐与教育制度系统(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细则)和谐。前者主要是使组织设置合理化,各级管理机构根据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转变职能的问题;后者主要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教育政策、制度和规章,解决“保障有力”的问题。现代社会,已进入公共治理时代,“政府的职能不论有多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都应当是最主要的”[6]。教育组织尤其是行政机关更应强化服务意识和职能效率。有论者认为,教育政策和制度的公益性、针对性、导向性和协调性是衡量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先进性)的重要标准[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当前我国现代化事业持续发展,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问题、矛盾相当突出。和谐教育的制度建设既有“无法可依”问题,也有“有法不依”问题。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后一方面的问题逐渐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我国制度建设的重心应当从“建章立制”转到“执法必严”上来。

从精神的层面上说,主要是解决教育主体(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精神层面的和谐,核心是教育价值观的“多元一体”。以人为本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的建设,实际上是为有不同利益的群体和不同价值观念的人们建造一个共享平台,使大家能在这个平台上相互尊重、合作与共同发展。以此为核心构建的教育价值观决定着和谐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构建和谐教育的首要环节。从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六大特征)和构建和谐教育的要求来看,我国教育价值观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建设和谐教育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例如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如何消解与调适、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矛盾如何消解与调适等教育价值观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焦点,值得关注。精神层面和谐构建的主要标志,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建,包括教育信条、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和谐[7]。

(二)从教育系统的内外部关系是否适应上观察与构建

1. 教育系统内部与外部大环境的关系

其实质是教育系统与社会大环境的双向调适。例如,教育与社会生活整体关系不够协调、如何适应的问题;教育事业与诸如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各个社会重要领域方面关系不够配合,如何改善的问题;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与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是否相适应的问题;信息时代的网络文化和技术与学校设施设备是否具备和如何管理的问题。现代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社会学研究认为:教育的基本发展规律是“社会、人、教育”三者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稳定关系。在这样的相互关系中,人的素质作用于社会,促进社会发展,而社会的继续发展,又对人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教育就要根据这一新要求,继续进行改革。如果三者关系呈现良性状态,就体现为社会发展的整体和谐;反之,就说明三者关系不和谐或存在不和谐因素[8]。可见,与系统外部处理好关系是教育和谐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现代化事业是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更需要特别提出和强调教育行政管理的和谐。教育行政管理是教育系统与外部大环境关系的结合点。其中,教育政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是和谐教育建设中一个焦点问题。“政策是政府决定之策,……是面向大众的。面向大众的政策最主要的是听大众的。公众参与,一要真,二要广,三要早。……要真正把群众当上帝。”[6]“政策”在我国社会生活包括教育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值得深入思考和全面把握。

2. 学校教育教学的内部与外部关系

其实质是教育系统的各级各类子系统的互动效应。当前,我国教育在新旧体制、新旧观念之间、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与教育评价转型之间的矛盾都比较突出。诸如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问题;教育的地区、层次、类型发展不均衡及由此带来的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课程改革单兵独进与师资、管理、评价等不相称的问题等,都已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民众不满意的重要方面。学校层面的和谐发展就是使其按教育规律良性发展,形成优质高效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

3. 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内部、外部关系和影响因素

其实质是教育产品形成过程中的目标、规格、条件和保障机制。例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以及个体学生身心是否全面发展问题;教学中硬件与软件是否配套的问题;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否良好、是否公平的问题。当前,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师生关系的和谐。教育活动是人性化的活动,师生间的互相认同、彼此尊重,既是和谐的体现,更是和谐的要求,这种和谐在教育活动中具有基础性的价值。

(三)从教育系统的宏观与微观层次是否配套上观察与构建

从宏观上观察,我国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还存在诸多不适应。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存在着许多社会矛盾和非均衡的现象——和谐教育的建设是与我国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和非均衡现象的长期存在联系在一起的——这些矛盾和非均衡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和表现在教育领域中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我国教育体系内在的结构性问题严重,教育的地区结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等失衡导致了一系列的教育和社会问题。例如教育脱离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城乡和地区间教育质量与机会不均等;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重点”、“示范”下的择校现象;投入不足和管理不规范引发的教育乱收费、学生辍学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教育的协调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并且还将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长期存在。因此,要高度重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有效调整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从微观上观察,这些年来教育生活中的问题也不少。例如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有庸俗化、形式化和功利化的倾向;课程改革与教育评价严重脱节;教学中实践环节薄弱创新意识不足;社会舆论有意无意地侵夺教师职业自主权等。因此,进一步优化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教育的当务之急。个人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保证,也是和谐教育自身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教育要实现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一基本目标,关键在于把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和理念纳入课程、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之中,通过促进教育过程自身及其所蕴涵的各种关系的和谐,从而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成员。

上述三条思路各有侧重:有的主要基于事物的性质和长期规划;有的主要基于工作内外和大小缓急,有的主要基于管理层级和所涉及的影响。三者都是在和谐理念指导下创新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思路[9]。

当然,和谐社会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和谐教育的建设也不例外,需要为之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把握全局和寻求突破口,要把教育体制变革作为长期任务。“从和谐社会建设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来看,教育体制的和谐是根本性的,而教育政策的和谐只是补充性的。我们需要政策性的和谐以解决一时的困难和矛盾,但更应该着眼于建设更加稳定的体制性教育和谐。”[5]和谐教育应该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民众利益相一致的优质高效的、民主开放的体系;应该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具有自我矫正机制的体系;应该是思想观念、组织制度、物质保障以及主体系统等各要素相对完善并互相配套适应的体系。这样的教育,才是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民众所期待的真正和谐教育。

[1] 庞朴.和谐原理三题[N].文汇报,2007-05-07(6).

[2] 朱悦龙.教育应率先奏响“和谐之音”[N].光明日报,2006-12-27(6).

[3] 燕国材.论和谐教育与和谐社会[J].探索与争鸣,2005,(11):58-60.

[4] 青连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理论思考[J].时事报告, 2006,(9):9-19.

[5] 谢维和.拓展和谐社会建设中教育发展的空间[N].中国教育报,2005-05-17(3).

[6] 邓伟志.和谐社会十五题[N].解放日报,2005-05-08(7).

[7] 葛金国,吴玲,周元宽.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180.

[8] 詹万生,宁武杰.和谐德育研究的理论基础[J].教育研究, 2007,(7):61-65.

[9] 吴玲.和谐教育:教育发展的新思路[A].安徽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和谐兴皖[C].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386-391.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The Observ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Education

LI Ben-you1, WU Ling2, GUO Xiao-wen2

(1.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Education, Bengbu College, Bengbu 233000, China; 2.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Harmonious society calls for harmonious education. It is essential to perform the educational mission given by the harmonious society to improv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urrent nat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guideline of harmonious ideas,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the handle of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Harmonious education could not be achieved unless the feasible measures are adopted to solve various inharmonious issues starting from the recognition of education disharmony, with bold hypothesis, correct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 clear thinking and careful ded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 harmonious education; innovation; strategic thinking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GKA095001)

2011-03-31

李本友(1965-),男,安徽蚌埠人,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系副教授,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G639.21

A

1009-9115(2011)04-0122-03

猜你喜欢
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