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一意,为病人解决问题!——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长江专访

2011-08-15 00:45采访撰文秦筠
糖尿病新世界 2011年9期
关键词:安徽医科大学大夫安徽省

采访 撰文/秦筠

王教授的声音很低沉,也很有亲和力。跟他说话有种莫名的安定感和信任感,他说,作为一个大夫,懂得说话很重要,要让患者信任你,听从医嘱,才能更好的给他们治病,使其更快康复。特别是糖尿病这样的需要更多生活干预的疾病,要让患者听医嘱改变生活习惯并不容易,王教授说和病人沟通还得学点心理学,他说,这样是为更好的给患者解决问题,而为患者解决问题,是他最重要的工作。

踏实干事行行都能出状元

王教授在高考之前曾在淮北一家机械厂工作,那时候他的梦想是以后上理工科学校,做一名工程师。但是高考成绩出来后,他被分到安徽医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医科大学。当时家里给他的建议是,只要认真做事,脚踏实地,那么每个行业都可以做出成绩。从来做事踏实的他也坚信行行都能出状元,于是他走上了从医的道路,也从此与安徽医科大学结缘,在那里开始了他一生的奋斗。

锁定内分泌,却是缘于对当时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孙桂华教授的崇拜,孙桂华教授不仅学识渊博,医德高尚,还极具人格魅力,对年轻人耐心培养。受孙桂华教授的影响,王教授不仅对内分泌科充满了兴趣,也逐渐树立起踏踏实实一心为病人解决问题的行医理念,病人的健康就是他最大的追求。

确实行行都能出状元,只要能刻苦踏实的认准一个目标向前,那就会成功。王教授2004年开始任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2007年任安徽省医学会内分泌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他还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委员,安徽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常委,安徽省卫生厅糖尿病专家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对内分泌代谢疾病、常见疾病及疑难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包括垂体疾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性腺疾病、糖尿病肥胖、骨质疏松症等都有独特的见解和高超的治疗技术。

认真负责为解决病人问题

王教授为人很低调,记者在采访前也曾多方搜集关于他的资料,在网上却只看到他对网友们提出问题的解答,少有他个人的信息。说到这一点时,王教授笑笑说,作为一名大夫,他的职责就是解决病人问题,他也就只想着为病人解决问题,如此而已。

有时候为病人解决问题也不是容易的事,不在于问题的复杂困难,更在于病人的意识。有时候,病人也迫切的想要治疗疾病,想要健康,但却不会十分听从医嘱。而要让病人早日获得健康,特别是像糖尿病这样的疾病更需要病人遵医嘱改变生活习惯,王教授说,这就要首先取得病人的信任,让病人信任你,才会听你的建议。尽管医生说的话都是为病人着想,但病人这个群体却需要更多的技巧来沟通。王教授还会研究一些心理学的内容,在他看来,要与病人建立信任,沟通很重要。要站在病人的角度看问题,让病人感觉这个大夫确实是在为自己考虑。对不同病人说不同的话,针对他们的个人情况给出不同的建议和不同的沟通方式。比如王教授有一个病人很胖,一直劝他减肥无效,胖子自己也很排斥,说自己吃得已经很少了,但是自己喝水都会胖,所以根本减不下来。王教授说这根本不可能,但是这个时侯如果你说不可能,那么这个病人不仅会觉得你不信任他还会对自己失去信心。王教授当时对他说,“我知道你已经吃得很少了,但是你是否可以再努力一点,我们把饮食量试着慢慢的再减少些,然后坚持一段时间,看效果。”同时王教授还要求他看糖尿病相关的书籍学习相关知识。一段时间下来,果然有了成效。

安徽医科大学一附院的内分泌科名声在外,医院大半病人都是外地慕名而来的,王教授说,有些病人是把他们医院当做最后一站,而有的病人则可能不久又会再就诊于其他医院。但是他要求科室的所有大夫对每一个病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对待,不管这个病人会不会留下来,作为大夫,对每一位病人都不能马虎。王教授自己是这么做的,在他的影响下,科室的氛围很好,每个人都会为科室的和谐而努力,服务患者,为患者着想。

鞠躬尽瘁最好学术带头人

糖尿病治疗要注重规范化,作为安徽省糖尿病学会的主任委员,王教授积极推广糖尿病防治指南。每年王教授都会在省里举办年会,传达国家糖尿病学会的精神,分享行业的最新动态,做学术的交流,还会开办各种学习班对基层医生进行教育,与各个大医院相互交流学习。王教授说,作为主任委员,他会担起相关责任,在此之前他也会积极学习很多新的知识和理念,但现在他不仅要自己学习,更要把这些理念传达给安徽省的各个内分泌大夫。对病人的责任感也更重了,他每周出三次门诊,他说,身为科主任,他要以身作则;作为安徽省许多学会与团体的委员,这么多挂名,他也希望自己是在保证临床业务的基础上为百姓多做事情;作为一名大夫,他说他要对得起他的病人,因为许多病人很执着,只看他的门诊,有他的老病人,有病友介绍来看他门诊的,还有外地慕名而来的,特别是后者,如果他停掉一次门诊病人可能就要多跑一次路,无形中给病人增加了负担。每停一次门诊,王教授就会有对不起这些病人的感受,所以每周三次的门诊,他一直坚持着。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并不平均,许多基层医院资源贫乏,基层医生也需多接受培训,作为一名内分泌大夫,这种情况让王教授很忧心,部分病人可能会因此耽误治疗时间而影响治疗;作为学会的主任委员,他也有责任要改变这一现状。年会和学习班的开办正是这个目的。他希望可以通过努力让糖尿病人受益。

以整个安徽的糖尿病患者为责任,王教授还牵头以安徽省糖尿病学会的名义,开办了安徽省糖尿病网,网站有科普知识宣传,还有论坛等互动的板块,通过这些王教授希望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为安徽的糖友做出贡献,解决问题。

以人为本规范个体相结合

做医生,就是要解决病人问题。除了推广糖尿病指南,提倡规范化,个体化治疗也不容忽视。糖尿病是个体化很强的疾病,王教授要求科室的大夫要在熟悉规范化治疗的前提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每个病人的特点,严格治疗。

曾经有一个病人,30多岁,血糖高达17mmol/L,甘油三酯等指标都很高。按照指南上的要求,王教授建议他打胰岛素,病人却坚决不打。王教授说,这种病人也不少,医生要给病人最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但如果病人自己放弃,医生也不能放弃病人。然后王教授联合两种口服药为他治疗,要求他严格的控制饮食和运动。因为怕打胰岛素,该病人在饮食和运动上十分配合,最后,该病人血糖达标了,多年以来糖化血红蛋白还一直保持在6%左右,让王教授觉得很欣慰。还有许多病人,因为慢慢的掌握了知识,血糖控制越来越好,要求减药的,王教授也会根据具体个人的情况满足病人要求。糖尿病治疗指南是普遍的规范,要在掌握这种规范的前提下考虑个体。以人为本认真治疗。

糖尿病需要终身管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王教授说,要是把病人教会,他就会自己管自己,要是不教会他们,那他们就会天天跑医院,这不是王教授想看到的结果,所以他会给病人灌输学习的意识,让他们多看糖尿病书籍,然后带着问题来看门诊。他希望他的老病人都能自己管理好自己,而他的门诊多来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病人和新病人。

重视教育是责任也是信念

王教授十分重视糖尿病的教育,这是安徽医科大学一附院的传统,从孙桂华主任到杨明功主任再到他,科室一直都积极宣讲着糖尿病知识。必须对大众进行科普宣传,也是王教授多年行医看到的许多鲜活的例子刺激下让他痛定思痛要做的事情。多年前一次查房时,抬进来一位酮症酸中毒高度昏迷的病人,当时病人的呼吸只有每分钟5~6次,血压也测不出来,王教授当机立断在担架上进行抢救,一个多小时后病人转为浅昏迷,到下午时病人已经可以说话。王教授说再迟十分钟,这个病人就极有可能抢救不过来,这样的病人也很普遍,让王教授记忆深刻是因为他父亲的一番话。他说他有三个子女,两个已经因糖尿病丧命,这个也全国各地就医花了几万块钱,仍然没有治好。王教授很震惊,他居然还在想着要根治糖尿病,这样的病人如果在他的手上,一定会好好地成长,而这个愚昧的父亲竟然为了寻求根治的偏方花了大量的钱,还失去了两个孩子……让人们了解糖尿病是多么的重要。医院从1995年开始每月两次开展患者教育,十六年未曾中断,王教授也会应许多邀请到各社区及单位做糖尿病的知识宣讲。

除了患者教育,王教授还是硕士生导师,每年会带两三个研究生。这部分的教育工作,王教授也是尽心尽力。他说,面临就业等压力,现在部分本科阶段学生会比较浮躁,但是因为他们也是教师,所以他会用尽办法,让他的学生成长强大。从问病史、体格检查、阅读检查报告单等细节教起,每一点都不马虎。我很诧异,学不到东西是学生自己的损失,何苦这样劳累自己。王教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人因为做尽坏事被打倒十八层地狱,但是他居然听到他下面有人在叫冤屈,他于是问,你是做什么的,怎么会在第十九层地狱里,那人回答,我是个教书先生……误人子弟是比做任何坏事还要坏的事,作为老师,一直以这个故事为鉴,勉励自己,要竭尽全力教好学生。

踏踏实实做事,尽职尽责,只为解决病人问题。这样的人,这样的大夫,是多么纯粹又多么高尚!

猜你喜欢
安徽医科大学大夫安徽省
大海里的“鱼大夫”
成长相册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关于“安徽省立医院”署名的启事
高校专利信息分析与统计
——以安徽医科大学为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邬大夫就诊记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High-speed Rail
作者单位信息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