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波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探讨
裴 波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文章阐述了影响我国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实因素,结合当前时政提出了几点加强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建设性的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德育方法;探讨
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目前,加强和改进其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确保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宏伟目标和确保满足人民生活的新期待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2005年1月17日至18日在京召开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指出,新时期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以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部分学生(当代高职学生思想积极、健康、向上,主流是好的)受到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以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这些都给学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如有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因此,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基地,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思想道德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特别是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使高校职业道德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市场经济刺激了人们拜金主义的盛行。尤其是等价交换原则出现泛化的趋势,诱发和刺激了大学生产生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的思想,这都需要学校努力地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
教育产业化趋势弱化了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虽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来没有提出过教育产业化,并且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但是,大部分地方、学校都把大力招收学生、扩大学生规模看作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其实质还是教育收费、办学的重要目的是赢利。教育产业化趋势的危害绝对不能低估,大部分学校重视经济利益、轻视教育质量,无形中对大学生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1.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建设以“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国人民有共同遵循的道德约束,整个社会有稳定的内在秩序规范。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已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也是贯穿各个思想道德领域及各行各业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深刻认识和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党的教育大业、培养新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当代大学生是我国青年人口中的优秀群体,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如何,事关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把他们培养成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前高校教育的历史使命。通过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可以培育独具特色的时代精神,塑造大学生成长的良好德育环境。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思想潮流相互碰撞与融合,一些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在此影响下产生错位,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不清,集体主义观念弱化,社会责任感不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在校园潜滋暗长。所以,高校必须加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大学生的思政工作,指导他们明辨是非与善恶,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此外,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思政工作中的指导地位的需要。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导地位,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夯实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2.人文思想教育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主义把人文精神限定在伦理层面,认为人文教育就是以人的价值祈求和人类关怀为终极目标的教育行为和过程。因为人文自始至终覆盖着“人”与“文”这两个概念,在立论的意义上,“人”归结为人生论,“文”则归结为文化论,前者表现为人生关怀,后者表现为文化关切。这种带着终极意味的价值命题便是人文的最终价值祈求,它们涵泳在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关切的一贯立场上所以能够道德性地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教育的理想是实现人性的完整。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植人文精神。在人与自我的层面上,人文教育让人珍视生命,热爱生活,重视人生的价值,帮助人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高尚的理想追求;在人与他人的层面上,人文教育让人树立平等的精神,关爱他人,乐于助人,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人与社会的层面上,人文教育让人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富于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热心公益事业,关心社会、服务社会、造福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层面上,人文教育让人关心人类的命运和前途,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积极参加环保等活动。
3.和谐思想教育
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全社会的新理念。和谐社会的存在必将需要和谐的社会思想教育的积极推动。教育当代大学生和谐的社会意识对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国内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非和谐问题,人自身的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群己和谐,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危机。人自身心理问题频发,人际与群己关系冷漠,道德标准失范。尤其是年轻大学生中的一些人在奉献与索取、艰苦创业与适度享受、理想的道德人格与现实的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和道德多元化、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道德的高标准和低标准等等问题上模糊不清,感到迷茫与不解。上述问题的发生虽说与外部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有密切关系,但是也不能排除人们自身人文与和谐修养不到位的问题。现代社会出现的非和谐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人们缺乏和谐思想及和谐相关知识有关,而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正是解决当前社会非和谐问题的一剂良方妙药。
4.感恩教育
当代的大学生多数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生活中享受了太多的爱与关注,在养尊处优中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世观。只有通过感恩教育,让他们懂得他们享有的这一切也是来之不易的,他们也需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来真诚对待和回报;让他们学会从生活中发现他们是泽受恩惠的,由此产生回报恩情的一种思想,进而转化成一种行动的动力。一旦拥有了感恩之情,其自私自利的行为就会在良知上受到制约;学会感恩,就会认认真真地学习和做人,不会被一些虚幻东西所迷惑,真诚坦然地感恩每一个帮助他的人;就会理解父母的含辛茹苦的劳动,体会全社会给予的恩惠,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对自然心存感恩之情,懂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可以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环保意识和低碳生活理念,懂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对社会心存感恩,可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意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心存感恩,领悟出人与人之间的真爱之愫,同时还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大学生群体中的不合群现象,避免缺乏感恩之心所酿造的悲剧,而且可以培养大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自尊自爱,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思想情感境界。
5.诚信教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备素质,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道德基础和前提条件。当前,一些大学生频频“失信”的现象将会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良的后果。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不讲信誉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人,不讲信誉的民族是堕落的民族,不讲信誉的社会是混乱的社会,不讲信誉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就个人而言,诚信是一个人道德的基础,是立德修身之本。对国家来说,诚信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其国际形象。诚信不仅是构建文明社会的必要条件,更是社会良性运转的基本要素。大学生能真正将我们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一个和谐与稳定的社会。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只有诚信做人,诚信地对待工作、家人和社会公众,才可能建立和完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才能得到继承,社会和谐才能真正地实现。
6.生态文明教育
人类的文明形态经历了从农耕文明到大河文明再到生态文明的发展演进历程,生态文明是人类新兴的最高文明形态之一。关于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的诠释,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论述为“生态文明就是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包括生产、生活与生态的辩证统一,只有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三者之间的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高度统一,才能建设好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其中良好的自然生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16世纪地球上曾出现的工业文明,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它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直接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影响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危机的出现,从思想意识的视域来看,是由于工业文明以来倡导的生活理念导致的,因为人的行动是受大脑思想意识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指导就会有什么样的实际行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关键在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的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观,建立人类社会与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促使人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此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倡导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文明。为此,要发挥政治教育对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功能,就必须从思想教育入手,从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入手。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贯穿到其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价值体系之中,把生态文明观渗透到三种文明形态的价值实现之中,教育当代大学生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文明和有利于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生态文明。
[1]冯永光等.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142-143.
[2]夏令海.谈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7,(10):60-61.
G64
A
1673-0046(2011)03-0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