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朴、浪漫的爱之歌
——解读舒伯特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

2011-08-15 00:45杨诗语
关键词:套曲磨坊舒伯特

黄 英,杨诗语

(四川大学 艺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07)

纯朴、浪漫的爱之歌
——解读舒伯特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

黄 英,杨诗语

(四川大学 艺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07)

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犹如一部日记体的中篇抒情音乐小说。整部套曲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完美;在大自然的背景里,细腻生动地描写了青年磨工纯朴、浪漫的爱情;音乐中,对自然与自我的描写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融合,从而使这部套曲具有浪漫主义诗情画意的特点和清新纯朴的魅力。

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

1824年,舒伯特的《美丽的磨坊女》得以正式出版,这是音乐史上第一部完美的浪漫主义题材的声乐套曲,是艺术歌曲有史以来最凄美绝伦的作品之一。舒伯特在这部作品中实现了用歌进行大规模叙事的理想,并为声乐套曲这一音乐体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部套曲像是一部日记体的中篇抒情音乐小说,在磨工的独角戏里,讲述了他的旅行和对磨坊女的真挚爱情和失恋的痛苦。《美丽的磨坊女》充满了浪漫主义细致敏锐的感觉:钢琴与人声描述了故事的发展和磨工的心路历程;多情小伙子的人物形象与栩栩如生的水车、溪流、勿忘我花等自然景色融为一体,情景交融,宛如一幅幅生动的音画作品。整部套曲酣畅淋漓,一气呵成,感人至深。但它并非一段简单的田园爱情故事,而是一篇关于理想爱情的寓言故事:纯洁的爱情经受不住残酷现实的打击,对浪漫的渴望是对自我的一种回报。这是舒伯特艺术歌曲中众多关于爱与痛苦、理想与现实、流浪、死亡的主题之一。

一、整部套曲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完美

《美丽的磨坊女》是舒伯特寻找已久的作品,缪勒的诗集为舒伯特提供了他想要的一切:“故事紧凑,富有人性,人物心理刻画细腻,而且背景翔实,语言朴实、自然并富有韵律。”[1]为了用音乐“讲述”好青年磨工的爱情日记,舒伯特对缪勒长达25首的诗集进行了处理,他删除了原诗中带有揶揄语调的开场白和结束语,另外还删除了内容过长或有些重复的3首诗,而其余的20首则被原样保留下来。在大自然怀抱里所发生的悲剧事件,为套曲奠定了诗情画意和由快乐逐渐走向哀伤的悲剧性浪漫基调。磨工的故事与舒伯特失意的爱情经历产生了共鸣,贫困、疾病中的舒伯特在音乐中融入了更多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舒伯特以更严肃、慎重的态度创作了这部作品。他将诗与音乐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加以融合,赋予它更多的内涵和哲理性,升华了主题,塑造了一个更为丰满、更有深度的磨工形象。由20首歌组成的这部声乐套曲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歌曲之间环环相扣,但每首歌又有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立性。《美丽的磨坊女》合理完美的布局是其成功的基础,它在结构上所达到的有机统一可与严谨的古典器乐形式相提并论。

首先,舒伯特从套曲长度上进行了很好的控制。套曲中的歌曲通常比较短小,以歌唱家菲舍尔·迪斯考1971年的录音为例,整部作品用了62分钟,3分钟以下的歌曲就有11首,3~5分钟的有8首,最长的是最后一首《小溪的摇篮曲》6分21秒。或许舒伯特早就计算好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怎样用音乐来完成这个故事。

这部声乐套曲分为两个阶段。舒伯特在安排音乐的发展时既照顾到故事循序渐进的特点,又使两个阶段在情绪和色彩上形成对比,同时每个阶段的内部也有不同的变化。随着每一首歌曲日记式的诉说,具有内在动力的音乐将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走向尾声。26岁的舒伯特以他娴熟的创作手法,有效地运用一切音乐因素,写下了这部不朽的声乐套曲。

第一阶段(1~11首)是磨工充满希望走进生活,来到磨坊并爱上磨坊女。这一阶段情绪较明朗,音乐清新、质朴、抒情,充满青春浪漫色彩。其中第6首《疑问》以情窦初开时的疑惑、沉思般的抒情与前面4首明朗的情绪形成对比。舒伯特将套曲中的音乐高潮安排在第11首《属于我》,充分展现了磨工得到爱情而迸发出的炽热感情,第一部分由这段快乐的情感高潮来结束。第二阶段(12~20首)失恋后的磨工情绪复杂,音乐充满戏剧性张力。第14首《猎人》使故事出现急剧转折,一切幻想、不安和怀疑都变成痛苦的现实,失恋的磨工由于难以自制的妒忌和悲痛促使他的心灵悲剧逐渐成熟。作为第二部分支柱的三首歌曲《嫉妒与矜持》、《可爱的颜色》、《磨工与小溪》,概括了主人公在情感危机时的心理变化。在第16首《可爱的颜色》里显露出哀歌般的悲伤情绪,初次出现死的念头。[2]14死亡的阴影贯穿着此后的4首歌,并在《磨工与小溪》的对话里成为现实。

舒伯特为套曲的发展安排了两条线索:一条是外在的、明朗的,有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具有完整故事结构的这一特点使得《美丽的磨坊女》具有歌剧性;另一条是内在的发展线索,由磨工心情循序渐进的变化所构成,它的发展是从快乐、迷茫到悲伤、痛苦,从透明、明朗的色彩到逐渐变浓、变暗成悲剧的色彩来决定的。因此,这部套曲很大程度上是对人物心理活动、情感变化的深度描写,而情感心理的描写是与景色的渲染高度融合的。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心理深度的刻画与自然景色的描写交相辉映

《美丽的磨坊女》是一部表现浪漫主义主观性最优秀的音乐典范。在这部套曲里,舒伯特探讨了爱情、自我以及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将人物形象的塑造、心理深度的刻画与自然景色的描写融为一体。

《美丽的磨坊女》在大自然的背景上刻画了两个主要的形象:主人公——青年磨工(歌词里的第一人称,主要用声乐旋律部分来表现),配角——被拟人化的小溪(主要用钢琴来刻画)。对充满阳刚之气的《猎人》主要用钢琴伴奏模仿嘹亮的号角声和急促的马蹄声来表现。尽管猎人的出现使故事情节发生重大变化,但他和磨坊女一样,一直是个未曾直接走到幕前的角色,是条隐藏的线索。舒伯特将人与人的关系淡化(尽管这些人对磨工产生了重要影响),而着重描写自然与自我。

舒伯特紧紧抓住作品中悲剧性的浪漫主义因素,塑造了一个纯真、充满渴望和焦虑的自我。这个充满诗情画意、多愁善感的磨工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者所特有的幻想、敏感和脆弱的气质。单纯的磨工形象随着感情的深入,情绪变得越来越复杂和难以控制。作者创作的着力点在于按照情节的发展进行叙述,使主人公的性格、情绪、形象在音乐上形成对比。通过音乐的描写,使叙述的过程更加生动。磨工心中的万般柔情和悲痛都被舒伯特化解在精致、含蓄、细微的对比和抒情性的音乐之中。

《美丽的磨坊女》的音乐并不复杂深奥,为了表现单纯的人物和纯真的情感,舒伯特则用简洁的音乐来与之相匹配。多段歌词唱同一曲调的分节歌正适合表现青年磨工单纯的音乐形象。因此,舒伯特大量地运用了这一形式,并达到了理想的效果。类似民谣体的分节歌是整个套曲曲式的基础,共有九首(第一阶段5首,第二阶段4首)。分节歌在套曲结构中起着统一全曲的作用,不仅在一头一尾用分节歌作形式上的呼应,在套曲中部最宁静和积聚情感的阶段——第7、第8、第9、第10这四首歌都用了这一形式。舒伯特以他敏锐的感觉和音乐天赋,完全避免了同一形式所带来的单调、雷同的危险,而磨工的憧憬和渴望为后面情感的爆发和悲剧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旋律、节奏的规整性也是表现人物单纯的手法。《美丽的磨坊女》的旋律基本上在单纯的自然音体系里,没有太多的变化音,同时采用对句结构。套曲中旋律丰富但通常较短,一般由2小节或4小节构成一个乐句,乐段几乎总是由两乐句构成,形成对称;每首歌曲都有明确的速度标记,几乎所有歌曲在一开始就建立了固定的速度和伴奏音型。

把多种情绪掺杂在一首歌曲里,这不仅是典型的舒伯特音乐风格,也是舒伯特双重性格在音乐上的反映。在套曲中,舒伯特对人物心理的二元性和矛盾性进行了探索。在和声上更多地运用了简洁朴素的和弦式的自然音阶进行,用三度关系上的突然转调和同名大小调的转换等色彩性调性的对比来刻画人物的心理和诗意的表现。舒伯特常用上扬、跳跃的旋律,在音阶的第三、五、七级音上的持续延长等来表现磨工的渴望。歌曲中常常在一个乐观、勇敢表白的大调后,紧跟着一个忧郁、怀疑的小调,这种大小调的突然转换表现了磨工爱与痛并存的矛盾心理。此外,歌唱旋律总是在弱起小节的进入、询问式的音调等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也表现出磨工犹豫、不安的情绪和不确定的命运。

三、钢琴贯穿着整部套曲,担负着角色,烘托气氛,充满诗情画意

钢琴在《美丽的磨坊女》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钢琴伴奏的音乐处理具有丰富的形象性,它们既不喧宾夺主,又注意到与旋律之间的有机联系。钢琴与声乐、歌词三者融为一体,共同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

用钢琴所刻画的小溪起着统筹全曲的作用,大多数歌曲都反映出小溪的音乐生活,也使我们形成小溪始终贯穿整个套曲的意识。钢琴对小溪的描写主要借助一种音乐技法——琶音,这种“琶音音型与四小节乐汇、局部大小调转换以及主音的忽略,共同成为该套曲的身份识别标志”[3]88。对小溪的刻画就像舒伯特作品里常有的那样,表现外表的手法是从属于主要形象的心理描写,人格化的小溪烘托了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小溪仿佛是磨工另一个自我,他们惺惺相惜,磨工快乐时小溪也活泼欢唱;磨工忧郁时,小溪缓缓流淌轻语安慰;磨工痛苦时她惊慌不安急促涌流。钢琴在作品里不但担负着角色的重任,而且随着故事的发展,钢琴伴奏所构成的背景不断进行变化,仿佛歌剧中变化的布景。同时,钢琴也起着歌剧中管弦乐的作用,揭示着人物的内心情感,烘托着气氛。这些形象性的描绘与人声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幅生动的音画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并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的内心视觉里。

四、无与伦比的抒情性与内在的戏剧性相结合

声乐套曲是在不同的感情阶段上揭示主人公的统一形象,以抒情为主,音乐和表演形式具有室内乐的特点。《美丽的磨坊女》体现了舒伯特在音乐上无与伦比的抒情性。舒伯特透过缪勒抒情诗的意境反射出纯粹音乐的意境。舒伯特用音乐的各个要素营造出各种抒情的氛围。这种抒情性是多样的:有愉快,有憧憬,有感伤,有宁静,有痛苦。旋律是舒伯特表达内心情感最自然的方式,一切情感尽在旋律中。舒伯特的旋律天才使得每一首歌都有它的艺术个性,在处理歌曲的各种变化时仿佛信手拈来,自然生成。在这部套曲中,舒伯特的旋律融合了民歌的纯朴自然和高度的艺术性,与钢琴伴奏结为一体,营造了一个庞大的抒情空间。

《美丽的磨坊女》的戏剧性是内在的,是由外在的物质世界和人际关系转移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聆听这部套曲时,我们体会到积聚性的情感力量,不知不觉进入到人类情感的戏剧中。套曲中复二部、复三部和通谱歌这些复杂的曲式,更多地表现了歌曲结构内部诸因素戏剧性的冲突发展和复杂的心情(如《疑问》、《嫉妒与矜持》等),这些歌曲用更浓重的笔墨探索了人物充满矛盾的心理。在《属于我》、《猎人》、《嫉妒与矜持》、《可恨的颜色》这些歌曲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抒情空间中戏剧性的张力和激情。另外,在抒情性的歌曲中加强朗诵性音调是舒伯特表现戏剧性的一种独特方式。如第6首《疑问》中宣叙调的旋律给音乐带来戏剧性力量。宣叙调朗诵性的特点,在舒伯特后期的艺术歌曲里被巧妙地提炼成了一种简约而又具有戏剧性的风格。

从这部作品可看出诗人缪勒和舒伯特对自我与自然的关注所具有的浪漫主义色彩。套曲里,整个大自然被诗意化、人格化,而人却被自然化了,人和大自然融为和谐的一体。舒伯特以诗为基础,在广阔的抒情空间,对一个普通人的情感和心理进行了深刻而细腻的描写,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诗与音乐、抒情性、叙述性和戏剧性的完美结合。舒伯特在声乐套曲上的成功,为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开创了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1] 黄英.青春的挽歌[J].作家,2008(4).

[2] 黄英.舒伯特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D].上海师范大学,2004.

[3] 保罗·罗宾逊.歌剧与观念[M].周彬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张 琴】

2011-01-16

黄 英(1970-),女,重庆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讲师,硕士。

杨诗语(1989-),女,山西太原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学生。

四川大学2008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10年度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中外艺术研究比较(0082705502E41)

1672-2035(2011)02-0140-03

J605

B

猜你喜欢
套曲磨坊舒伯特
北曲套曲体式研究述评
老磨坊:山沟沟里飞出金凤凰
清宫庆典承应戏中的【醉花阴】套曲
磨坊
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
舒伯特
穿靴子的猫
BBC电台要连播9天舒伯特乐曲
舒伯特的小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