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成虫30~33 mm,翅展75~80 mm,上翅与体背具特殊的淡绿褐色与墨绿色大斑纹,前翅前缘顶角有一较大的三角形深绿色斑,后缘中部有块褐色斑,后翅红色,后缘角有墨绿色斑,翅反面黄绿色,各足腿节淡绿色。卵淡绿色,椭圆形。幼虫绿色,体长80 mm,头部散生小白点,腹部两侧第一节开始有7个白色斜纹,纹两侧有赤褐色线缘。背线赤褐色,两侧有白线,尾角赤褐色,有白色颗粒。蛹,浓褐色,长35 mm。
生态习性 一年两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始见成虫,6~7月为羽化高峰,成虫有明显的趋光性,卵散产在叶片背面,6月上、中旬见卵及幼虫。6~9月为幼虫危害期,以幼虫蚕食叶片。
危害树种 榆树、杨树、柳树、槐树、桑树等树种。
防治方法 ①冬季可在树木周围耙土、翻地,杀死越冬蛹。②利用幼虫受惊掉落的习性,在幼虫发生期将其击落。③幼虫入土后或成虫羽化前,在树体周围地面喷洒辛硫磷,毒杀虫蛹。④利用成虫趋光性,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⑤药剂防治可用BT可湿性粉剂,于幼虫3龄前喷洒树冠,使幼虫中毒死亡;还可喷洒灭幼脲进行防治。3~4龄前的幼虫,喷洒除虫脲、溴氰菊酯防治。保护螳螂、胡蜂、益鸟等,以控制虫口密度。
(301500天津市宁河县森林植物检疫站 胡连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