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茜
(浙江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公共危机应对中政府与媒体组织协调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杜茜
(浙江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本文通过完善与创新政府与媒体协调机制的理论基础入手,分析了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政府与媒体沟通协调的现状,探讨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二者沟通协调机制,使政府与大众媒体在突发事件中能够充分利用各自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处理突发危机事件,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民众,促进社会和谐。
公共危机;政府;媒体;协调机制
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对英美等国所奉行的“股东之上”的公司治理模式的质疑中形成的,20世纪80年代,该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存在和不断的发展是完善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要求。
现代契约理论认为每一个社会组织或个体的存在与发展,都是和一些特定的群体联系在一起的,这些群体与组织之间会形成各种有形或者无形的契约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利益关系。各种契约的订立有利于维持系统或是组织的平衡与稳定发展,而危机所产生的原因就在于这种契约关系发生了变化而导致失衡,固有的利益格局遭到了破坏。美国学者戴维斯和布鲁姆斯朗提出了组织的责任规律:一旦组织的权利与其所承担的责任失去平衡,相应的影响力量就会出现,这些力量要么促使这两者重新恢复平衡,要么就会完全破坏组织[1]。利益关系以及双方的信任关系是危机利益双方订立契约关系的基础。若这些契约遭到毁坏,意味着对双方共同目标和规则的违背,组织必然会遭遇各种反抗力量,信任关系也就会彻底崩溃,组织便会陷入孤立无援之地。
王伟博士最早提出了公共危机应对的“三螺旋结构”[2]。他提出危机应对中的利益相关者应当包括三个部分,即政府、媒体、公众,在这个模式中,信息资源的主要占有者和提供者,即政府处在一个核心的位置,他是危机信息的权威发布者,同时也享有公共危机管理的最终决策领导权。政府、媒体、公众在“三螺旋结构”中密切合作、相互协调,实现多方利益均衡,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但在我国目前传统集权管理体制下,媒体俨然已成了政府行政管理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与媒体的关系类似于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媒体扮演着政府传声筒的角色。为提升政府形象,政府往往要求媒体做正面报道,对于一些负面不利的消息往往会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封杀。媒体监督协调社会、传播文化的基本功能被扼杀,这违背了媒体自身的发展规律,抹杀了其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与媒体的利益关系失衡,既有的契约关系被打破,两者间的信任关系也被摧毁,在危机应对中占有信息的主体,即政府将陷入困境,不利于危机的处理。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与媒体间的协调,完善二者的协调机制是确保各方利益均衡,维护社会稳定,共同应对公共危机的关键。
1.政府与媒体的关系由传统集权体制下的“控制、管理”向“治理,政府信息透明公开”逐渐转变。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媒体都是作为政府部门的一个行政附属机构而存在,在政府严密控制之下,充当着政府的传声筒的角色,对公众进行客观信息传播的功能被忽略。但近年来,我国政府已认识到信息公开对解决危机事件的重要作用,其有利于加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以及政府凝聚力。
2.政府与媒体的协调方式上由“单向被动宣传”到“双向协调互动”转变。在过去一段时间危机信息的传播主要是以政府为主体,媒体按照政府的意志作为政府传播的工具进行被动单方面的信息发布,双方互动很少,关系僵化刻板。但汶川地震后,政府与媒体间的关系由单方的向民众灌输信息向政府与媒体双向互动过度,同时中外媒体间的交流也增强了。例如,地震初期水污染谣言蔓延,民众极其恐慌,此时政府及时地通过媒体进行辟谣稳定民众情绪。更具突破性意义的是在地震救援阶段中对中外记者公开及时救灾消息,让全世界了解救灾进展。
3.政府不断放松对媒体的管制,进行客观全面报道。例如,在“非典”时期官方的疫情统计数字每天都会通过媒体更新传播,对一些重要的疫情信息都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进行宣传,让公众了解最新疫情状况。跟踪报道国内外“非典”攻关的最新进展,邀请专家就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科学解答,宣传中央政府最新的战略部署,让公众了解政府的应对策略,稳定民众恐惧心理,以此加强凝聚力,合力应对危机。
媒体能够实现政府与公众的有效沟通,在危机应对中它扮演着危机信息的传播者、舆情的引导者、政府形象塑造者的角色。政府与媒体二者的协调配合几乎关乎整个危机事件的解决,但在目前的危机事件处理中,政府与媒体的协调还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1.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媒体的管控,但关系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媒体仍然缺乏相对独立性,这是完善二者协调机制的主要障碍。近年来媒体报道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政府信息公开也在逐步实施,但这一进程是异常缓慢的,由于受传统集权统治的影响,政府仍然习惯性地采用以前的管理机制来控制媒体,将媒体定位为其发言人的角色。报道主动权仍然在政府手中,一些地方官员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盛行,严重影响媒体的自由度,通过行政手段封杀对其不利信息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直接导致了媒体危机信息传播闭塞,不利于危机的有效应对。
2.突发事件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尚未建立,且缺乏健全有效的协调保障机制。由于缺乏信息共享平台,以致信息不畅导致事件恶化的情况随处可见。一是由于主观方面原因,如某些地方政府和官员在危机的初始阶段过度垄断信息,甚至隐瞒实情,缺乏与公众和媒体进行有效沟通的真诚态度。二是客观方面的,即政府信息化能力较低,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系统和沟通机制,不能及时向社会公众和媒体发布准确的信息,使媒体组织的信息发布出现延误或偏差。在信息沟通机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政府与公众、与媒体之间的信息沟通严重受阻,不仅侵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并加剧了突发事件中的民众恐慌心理,造成了社会的混乱。
3.中国媒体自身担负着十分复杂的角色,影响着危机应对中政府与媒体的有序协调。中国媒体承担着政府传声筒、经济主体、社会舆论武器的角色,这些不同角色的有效运行对媒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而这些要求之间有时存在着冲突和矛盾,中国媒体就是一个矛盾体[3]。第一,政府传声筒角色和经济主体间的矛盾。作为政府传声筒所追求的应该是政治利益的最大化,但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其追求的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第二,政府代言人角色与公共舆情引导者间的冲突。一方面充当政府的传声筒,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公众舆论。这些矛盾都集中影响了政府与媒体间有序的协调,妨碍危机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递。
1.建立友好官媒关系。媒体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部门,政府与媒体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最重要的就是要互相尊重,政府要摆正自身位置,尊重媒体的自由言论权,不得以行政手段干涉媒体言论。媒体是整个社会的共享资源,是现代文明力量。媒体舆论代表的是公众的思维,而不应是政府官员的意志。政府需认识到媒体独立自主的地位,以便建立良好的协调合作关系,及时有效地传播危机信息应对突发危机。
2.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公共危机应对中的信息传播提供制度保障。面对突发事件应对中信息沟通不畅的情况,当务之急是政府应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方式公开信息,让民众了解危机的进展状况,作出正确的危机应对选择,同时通过立法来确立政府的信息公开制度。以法律手段限制政府部门及其官员出于自身利益刻意隐瞒、垄断信息的行为,以增强透明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3.摆正媒体角色,重建媒体价值取向,建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以社会和谐为目的的终极价值取向,增加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媒体既是政府的发言人,也是引导舆论的工具,因此,在应对公共危机时担负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媒体要及时通过各种途径发布政府的法律法规、最新政策命令等,同时向政府反映最新的舆论趋势和危机信息,担当政府喉舌这一角色。另外,媒体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就是作为民众传声筒监督政府行为,代表民众的声音,在民众与政府间构建一座沟通的桥梁,在突发事件应对中这两方面媒体要做到公平公正,协调二者的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
4.建立完善的新闻发布制度,建立健全地方新闻信息发布形式,实现政府与媒体间的良性双向互动。我国目前的新闻发布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新闻发布制度受到现行的政府绩效考核体制的限制,地方政府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强调新闻发布应为政府服务,必须统一口径,这直接导致新闻发布制度的实施背离了政府信息公开透明的意愿。危机应对中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可以让民众及时了解最新危机信息,同时也可以展现政府自信形象和姿态稳定民众恐惧心理,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就媒体而言,在危机应对中他们往往要求政府实行信息的公开透明,以便让自己的新闻报道能向公众传递更多及时有效的信息。通过政府新闻发布的形式可以统一信息出口,满足媒体的信息需求,他们也会对政府更加信任,从而加强了政府与媒体间的协调一致。
5.建立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反馈机制,畅通政府与媒体的联系纽带。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政府是危机信息以及重要资源的占有者,同时也是社会稳定的维护者,大众传媒的职责应是舆情引导,保障社会稳定。政府与媒体的关系是互相监督,相互协作的关系。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政府不应堵截信息,利用行政手段封杀媒体,而应重视信息疏导和及时传递。面对媒体的各种报道应该积极引导、主动配合,将舆论方向引导到有利于危机处理和社会稳定的方向上来。我们应当重视网络新媒体的不断崛起,它能够充分反映民情,是政府与媒体沟通的桥梁,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良好作用。·
[1]阿奇·B.卡罗尔,安·K.巴克霍尔茨.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9-26.
[2]王伟.公共危机信息管理体系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01.
[3]邵培仁,邱戈.论当前中国媒体的身份危机[J].中国传媒报告,2006,(1):28-30.
D63-39
A
1009-6566(2011)06-0059-03
2011-10-25
杜 茜(1986—),女,湖北武汉人,浙江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