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爱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2008年2月至2011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例,其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动态变化,符合AMI诊断标准[1]。男20例,女12例,年龄52~78岁,平均(67.5±10.5)岁。有冠心病史16例,高血压病史9例,肺心病2例,糖尿病5例,脑血管病史2例。
1.2 临床表现 32例中均无典型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其中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表现10例;胸骨后烧灼感7例,晕厥3例;胸闷无力5例;异位痛(牙痛、颈部痛)2例;头痛、头晕3例。无特殊不适2例。
1.3 辅助检查 心电图表现相应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并且有特异性动态变化24例;明显ST段压低5例;延缓出现心电图变化的3例。心肌酶增高明显的25例,其余7例增高不明显。
入院后按心肌梗死常规治疗,绝对卧床休息3~7 d。口服阿司匹林,ACEI、β受体阻滞剂,皮下注射肝素、静脉滴注硝酸酯类药物。动态观察心电图。符合溶栓条件的病例采取尿激酶等溶栓治疗,根据临床评价冠状动脉再通的标准[2],判断2 h再通率。病情好转22例,死亡7例,其中入院第1天死亡3例,第2天死亡2例,第3天死亡1例,第4天死亡1例。死亡原因:入院不及时,延误病情3例;情绪激动时1例;大便时1例;心力衰竭2例。
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首发症状不明显,未能引起患者及家属甚至医务人员足够的重视,其中首发症状表现为胃肠道不适的患者收住其他科室,在检查途中突然死亡1例,伴发其他症状如肠梗阻时给予胃肠减压时诱发心源性休克1例。32例病例中,16例有冠心病史,其余16例并不排除有隐匿性冠心病史可能。同时患高血压、糖尿病等也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无痛性心肌梗死诊断较难,容易误诊而贻误治疗的最佳机会。其中以老年人多见,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占老年人AMI总数的1/4~1/3,且随年龄增长而胸痛者减少[3]。本组32例心肌梗死患者均无典型的临床症状,可能与老年人痛阈增高或其疼痛被并发症的严重症状所掩盖有关。所以在以后的接诊过程中,对于老年人主诉的“心里难受”、“胃疼”或与消化系统无关的上腹部疼痛应给予多方位的考虑,不明原因的颈部紧缩感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避免误诊漏诊而延误患者的治疗,对既往有冠心病史的患者更应提高警惕,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同时对每一个怀疑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不要遗漏后壁及右心室心电图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早期诊治,提高治愈率,对于老年患者,即使诊断为外科疾病,也应在进行一些有刺激性的治疗(如胃肠减压、灌肠等)前常规心电图的检查,防止一些本可以避免的医疗事故发生。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29(12):600-612.
[2]中华心血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参考方案.中华心血管杂志,1999,24:328-329.
[3]蔡俊明.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研究.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3,8(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