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亮廷 李洪秀
本文对20例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的癌性淋巴管炎与HRCT影像学表现进行对照,旨在加强癌性淋巴管炎的CT影像表现的认识,对影像诊断提出更多的诊断思路。癌性淋巴管炎可发生在肿瘤的近侧、一侧肺或两侧肺。在胸部CT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模糊、网线状影像及粟粒大小病灶。在一侧肺或两侧肺弥漫分布的淋巴管炎可呈网线状影像、粟粒大小病灶、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共存。当原发病灶不明确时,应当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肺间质性病变鉴别。
2007~2011年我院诊治20例分别是周围性肺癌9例、中央型肺癌5例、乳腺癌2例、胃癌2例、胰腺癌1例、结肠癌1例。支气管镜活检、胸膜活检或开胸肺活检证实具有肺癌性淋巴管炎病症。患者年龄41~76岁,平均52.8岁。CT机采用东芝16排螺旋CT,患者取仰卧位,先行螺旋扫描,层厚8 mm,层距8 mm,然后局部 HRCT,层厚1 mm,层距5 mm。用高空间频率(骨)算法重建。
癌性淋巴管炎表现为弥漫或局部的支气管血管束增粗,粗细不均,边界模糊,线网状,条索状,其中8例呈串珠结节状,不同程度的小叶间隔增厚,不规则,肺内多发小结节10例,胸膜结节6例,胸腔积液7例(5例单侧,2例双侧),纵膈肺门淋巴结肿大11例,心包积液4例,肋骨转移2例。
癌性淋巴管炎是肺转移瘤的一种,系指肿瘤组织沿淋巴管生长、蔓延,淋巴管内充满肿瘤细胞,淋巴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病变从肺门向外周扩散。临床常有呼吸困难和气促等症状。影像表现多呈网状结节影,支气管束增粗,HRCT表现为小叶间隔结节状增厚,可呈串珠状,有一定的特征。血管支气管周围间质增厚是癌性淋巴管炎另外一个常见的HRCT表现。
HRCT上呈小叶内“圆点”影增粗,边缘光滑。血管支气管周围间质增厚也可见于大血管分支甚至肺门旁,表现为支气管管壁增厚,同时血管管径增粗[1]。
支气管血束增粗,呈网状、条索状改变及小叶间隔增厚,是癌细胞延血管、淋巴管、支气管壁扩散的结果,也可是癌栓阻塞淋巴管使之扩张,淋巴性水肿,肺间质水肿所致,淋巴管扩张血管及淋巴管内形成癌栓,并进一步发展成癌性结节,形成支气管血管束,小叶间隔,串珠样改变,也可表现为多发,大
小不等的小结节,一般在3 mm以下,其中包括增粗的血管,淋巴管断面,肺间质的浸润灶及血行转移灶。小叶间隔增厚是癌细胞于小叶间隔内生长的结果,也可使小叶中心结构增粗,胸膜结节主要是胸膜转移,多形成胸腔结节,可单侧或双侧,主要与胸膜下淋巴回流受阻有关[2]。
4.1 结节病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多系统非干酪性肉芽肿疾病,于胸部表现为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肺内结节,小叶间隔可呈串珠样改变,但肺门淋巴结肿大多对称,无坏死,可见小支气管扩张及肺气肿。HRCT小叶间隔可以是光滑性增厚但更多是不规则或结节状增厚。
4.2 尘肺有明确职业病史,肺内大小不等结节,小叶间隔增厚,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常有钙化,肺内常形成尘肺结节。
[1]潘纪戌.胸部CT鉴别诊断学.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76-177.
[2]张孔.肺内癌性淋巴管炎的临床特征与诊断,2006,25(9):1127-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