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峰
下颌骨骨折治疗的临床体会
李中峰
目的 探讨下颌骨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整理 2005~2009年间 230例下颌骨骨折住院患者,对其致伤原因、骨折部位及类型,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通过术后 1~3年的随访,230例下颌骨骨折治疗效果优良率为 97%,非手术治疗的 96例患者行颌间结扎;手术治疗的 134例病例中,24例患者行钢丝内固定,110例患者行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结论 正确地选择适应证是各种治疗下颌骨骨折方法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下颌骨;骨折;固定
下颌骨占据面下 1/3部及两侧面中 1/3的一部分,面积大,位置突出,所以下颌骨骨折是最常见的颌面部损伤。本研究收集整理了我科自 2005~2009年采用不同方法治疗下颌骨骨折患者共 230例,现将临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资料共有230例下颌骨骨折患者,其中男175例,女 55例,年龄 7~68岁。
1.2 致伤原因 230例下颌骨骨折中,交通事故 105例,打击伤 65例,跌伤 48例,火器伤 8例,其他意外伤害 4例。
1.3 骨折部位及类型 颏部骨折 61例,颏孔区骨折 53例,下颌角部骨折 46例,下颌骨升支部骨折 28例,髁突骨折 42例。单发性骨折 167例,多发性骨折 58例,粉碎性骨折或伴骨缺损 5例。
1.4 临床表现 常因不同部位骨折、不同方向的肌牵引而出现不同情况的骨折段移位。临床表现为咬牙合关系错乱和下颌运动障碍;骨折处常可见牙龈撕裂、变色和水肿;下颌骨骨折伴有下牙槽神经损伤时,会出现下唇麻木;由于疼痛和升颌肌群痉挛,多数下颌骨骨折会出现张口受限症状。
1.5 治疗 本研究 230例患者中,非手术治疗 96例,主要采用颌间栓丝结扎治疗。手术治疗 134例患者,手术原则为恢复咬牙合关系和颌面部形态,采用切开钢丝结扎内固定 24例,钛合金小夹板内固定 93例,内固定配合颌间牵引或颅颌联合固定 17例。对于部分多发性骨折及粉碎性骨折有骨组织缺损的骨折,术后需配合牙弓夹板及颌间弹性牵引恢复患者的咬牙合关系。
非手术治疗的患者 3~4周后拆除结扎丝均获良好愈合;手术治疗的患者,创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半月练习张口。咬牙合关系恢复良好,少数患者存在咬牙合高点,经调磨后咬牙合关系恢复正常。半年后复查X光片,均为骨性愈合。
3.1 正确的诊断对于下颌骨骨折的治疗至关重要。下颌骨骨折诊断并不困难,根据具体骨折情况可选择下颌骨全景片、侧位片、下颌前部牙合片及后前位片等。但因各种 X线平片摄片角度和骨质重叠的关系,不能准确地反映骨折线方向、骨折块移位情况,所以为了避免漏诊。我们认为下颌骨三维 CT检查对骨折片的移位方向与程度能作出明确诊断,是减少漏诊的一个可靠手段。
3.2 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2种,我们认为 2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应证,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治疗方法。对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髁状突骨折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当中度或重度张口受限;骨折移位成角≥30°;两侧升支垂直高度降低 >5mm,且两侧升支高度相差大。此种情况下手术治疗是最佳选择,应将移位或脱位的髁状突复位固定。
3.3 儿童下颌骨骨折的治疗目的是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及面部外形。儿童期为乳牙列或混合牙列交替,应尽量保存口内恒牙及颌骨内的恒牙胚。因存在治疗配合上的困难,常不易完全对准咬牙合关系。儿童下颌骨骨折一般不主张切开复位,应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对错位不明显者,做单颌牙间结扎固定;对因牙冠小不能应用牙弓夹板固定,以及无牙下颌骨骨折的患者。做口内或口外切口,显露骨折断端,复位后以钛板行坚强内固定。术后定期检查咬牙合关系,必要时行颌间弹性牵引。
3.4 下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且近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治疗原则都是应用正确的骨折复位和稳定可靠的固定方法,恢复患者原有的咬牙合关系正常,以利其正常功能的行使,同时恢复颌骨及颜面外型。对于单发性骨折,骨折片无明显移位,有牙可利用者,多采用单颌牙弓夹板固定,其优点是患者仍可张口活动,对进食和语言功能影响较小,便于保持口腔卫生,同时因具有一定的功能活动,有利于改善局部血运和骨折愈合;一般还采用颌间结扎,带钩牙弓夹板弹力牵引,其优点是使骨折的颌骨能在正常咬合关系的位置上愈合,但由于上下颌固定在一起,一般至少需要 4周,患者全流质饮食、多餐,语言受限,口腔卫生较难护理,缺点是对无牙颌,混合牙列期儿童则不适用。需手术复位者,我们主要用坚强内固定。通过临床应用,坚强内固定具有稳定及固定骨折片的能力。正确地使用微型小夹板固定,在所有部位的颌骨骨折均能达到稳定的作用。由于小夹板具有较好的柔顺性,易于与颌骨任何部位骨折处相适应。
473013河南省南阳市口腔医院颌面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