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云华
糖尿病是由体内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而造成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终身疾病,其特征性表现为高血糖和糖尿。这种病将导致心脏和肾脏并发症、眼盲和截肢。其病机主要是禀赋不足、阴津亏损、燥热偏胜,但多与血瘀密切相关,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为更好地寻找中药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我们对148例糖尿病患者采用中医中药辨证论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住院并确诊的146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66例,女82例;年龄45~77岁,平均65.4岁;糖尿病史4~21年,平均9.5年。
1.2 诊断依据 146例糖尿病的诊断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症状加任意时血糖≥11.1 mmol/L;或空腹血浆葡萄糖≥7.0 mmol/L;或葡萄糖耐量实验检测值2 h血糖值≥11.1 mmol/L,其中1型糖尿病的70例,2型糖尿病78例。临床表现:口干舌燥、烦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等。中医临床分为上消51例、中消63例、下消34例。
1.3 治疗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上消者:天花粉、葛根各20 g,生地黄30 g,黄连6 g,天冬、黄芩、知母各 12 g,麦冬、童参各15 g,藕汁适量。中消者:生石膏30 g,黄连 6 g,生地黄、麦冬、知母、牛膝、栀子各12 g,萸肉 15 g,枸杞 20 g。下消:山药30 g,知母、山茱萸、黄柏各 12 g,丹参 15 g,龙骨、牡蛎、龟板各20 g,甘草10 g。尿量多而混浊者,加蚕茧、五味子各10 g,益智仁15 g,桑螵蛸20 g;证属气阴两虚,伴气短、困倦、舌淡红者,加党参、黄芪各30 g;阴阳两虚型治以温阳滋肾固摄;方药:肉桂、丹皮各10 g,附子、熟地黄、山茱萸、茯苓、泽泻各12 g,山药30 g;合并有糖尿病足者可加用红花、丹参;合并有胰岛素抵抗者可加用麦冬、知母等。1剂/d,早晚2次水煎温服,治疗2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治疗期间按病情需要嘱患者适当控制饮食并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148例患者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显效119例,有效2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6.62%;随防1年,有121例患者血糖下降到正常范围内。
祖国医学将糖尿病归属“消渴”病的范畴,由于其病因未明,尚无根治药物,近年来,通过临床及药理实验已经为其治疗找到了很多有效的手段,特别是中药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许多中药具有多种降糖机制,且能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有效改善糖尿病的症状。根据“三多”症状,将糖尿病分为上、中、下消三型施治,并且参照阴阳盛衰分为阳虚、阴虚、阳亢、气阴亏虚,阴阳两虚等证型。对上消采取清热润肺,如天花粉、葛根和麦冬等;对中消采取清胃泻火,养阴增液,如知母黄连和栀子。对下消采取滋阴固肾,如山茱萸等。
笔者查阅了许多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相关文献,发现中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如促进葡萄糖利用、保护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稳定分泌和抑制α-糖苷酶活性等来达到防治糖尿病的目的。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总原则是以滋阴清热、益气养阴、补肾健脾、活血化瘀为主。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中药可以把益气养阴与活血化瘀药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使糖尿病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治疗,有着化学合成药物不可替代的优势。很多临床观察和研究认为具有降糖作用的单味中药有;黄芪、葛根、麦冬、生地、天花粉、荔核、沙参等。而且很多中药不是从某一环节,而是从多方面、多靶点综合产生疗效的。所以,随着各种中药药用机制的逐渐清晰,从中药中寻找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成分,必将成为未来防治糖尿病的有效途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刘霞,冯长根.酶抑制剂在抗糖尿病药物中的应用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3,3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