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结肠炎20例诊治分析

2011-08-15 00:42蔡小健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29期
关键词:肠病肠系膜结肠炎

蔡小健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colitis,IC)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肠道的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良,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肠壁缺血性损伤,多与肠系膜动脉硬化狭窄有关,是缺血性肠病常见的表现形式[1]。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或黏液血便等非特异性症状[2]。本文对本院2008年6月至2011年8月确诊的20例缺血性结肠炎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2008年6月至2011年8月我科收治的的缺血性结肠炎患者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42~80岁,平均60.9岁。其中19例有相关的基础疾病,患有高血压病12例,糖尿病3例,冠心病2例,风心病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另1例为女性,长期服用避孕药。

1.2 临床表现 腹痛:20例患者均表现为腹痛,其中16例为剧烈的阵发性痉挛样痛,4例进食后腹痛加剧,8例腹痛在便血后减轻。腹痛部位以脐周和左下腹部较常见。便血:19例患者均在突发的腹痛6~24 h后出现便血:14例为鲜红色血液,3例为暗红色及棕红色血液,2例为黑便,1例仅大便隐血阳性。恶心呕吐11例,发热2例,白细胞升高7例,不同程度贫血9例。查体左侧及左下腹压痛12例,脐周压痛5例,全腹压痛、轻度反跳痛3例。

1.3 入院48 h内结肠镜检查 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瘀斑,黏膜下出血,血管网消失,可有部分黏膜坏死,病变部位与正常肠段之间界限清晰。病理:仅3例黏膜下层查见含铁血黄素细胞,其余皆见黏膜水肿,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病变局限于乙状结肠8例,降结肠6例,脾曲4例。

1.4 均予扩血管、活血化瘀、抗感染等内科综合治疗,尽量避免使用血管收缩剂、洋地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以免加重肠道缺血,诱发穿孔。

2 结果

16例痊愈、3例好转,1例转外科手术。平均痊愈或好转时间为12 d。

3 讨论

缺血性肠炎是结肠血流灌注减少或中断,致使肠壁发生缺血性改变。肠壁缺血主要分为动脉流入阻塞、回流阻塞及灌注不足三方面因素造成的[3]。Marston等[4]按病变程度将缺血性肠炎分为3型:一过型、狭窄型和坏疽型。其中一过型最多见。国内学者[5]将IC内镜下表现分为3个过程,即急性期、亚急性期及修复期。急性期可表现为肠壁黏膜充血、水肿、出血,常伴有纵行溃疡和多发性不规则溃疡,肠黏膜脆性增加,黏膜下血管纹理消失,与正常黏膜界线清晰。严重病例者可见肠腔狭窄以及由于纵向溃疡瘢痕化引起的囊状小袋。修复期可见肠黏膜萎缩以及苍白黏膜上扭曲的血管征,或仅存少许发红和接近愈合的纵行溃疡,呈显著治愈倾向,甚至可完全正常。急性结肠缺血大多为一过性、可逆性改变,因此建议发病后24~48 h内行急诊内镜检查以尽早明确病因。本组病例在检查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说明在缺血性肠病中进行早期结肠镜检查是安全的。结肠镜作为结肠疾病的一种重要检查手段,具有确诊意义,特别是在便血期的急诊内镜检查,能确定病变的范围及病变的阶段,有助于与炎性肠病、结肠癌的鉴别诊断[6]。本病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好发于左半结肠,这是由于左半结肠常易受低血流量的影响。结肠血液主要由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和髂内动脉分支供给,肠系膜上动脉分出的中结肠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分出的左结肠动脉在脾曲处吻合,该处称Griffiths点,此处的血管常发育不全或缺如,为缺血好发部位。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是直肠上动脉的分支和中痔动脉的连接部,边缘动脉在该处较少,血供不足[7]。本组病例多为中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系统疾病,如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动脉硬化、低血容量性休克、心衰等。另红细胞增多症、结缔组织病等也可引起缺血性结肠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患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的患者也不断增多。心脏冠状动脉硬化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动脉硬化可以引起脑供血不足。同样,肠系膜动脉硬化亦可引起肠管供血不足。缺血性肠炎主要见于老年患者,积极治疗动脉硬化及其他伴随疾病是防止缺血性结肠炎发作的有效措施。一旦确诊,应及早治疗。给予静脉补液,控制饮食,降低肠道氧耗。在补充血容量的基础上应用扩血管药物,以改善肠血液循环,促进肠损害的恢复。如罂粟碱、硝酸甘油、山莨菪碱等,可以合并使用中成药复方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等。鉴于本病易合并肠道细菌感染而加重病情,因此应常规应用抗生素。个别病情危重,出现肌紧张或板状腹的坏死穿孔型病例应及时手术治疗,切除坏死肠绊,以免引起生命危险。因此,人们在重视心脑疾病的同时,一定不可忽视肠道缺血性疾病。多数患者经内科治疗后可以很快好转,但也有5%左右的患者病情恶化而发生肠坏死,此时应进行急诊手术,及早切除坏死肠段。

[1]吴本俨.老年人急性缺血性肠病的诊治.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9,28(4):268-269.

[2]卢贵铭,吴世慧,季永海.缺血性肠炎的临床分析.宁夏医学杂志,2004,26(6):338-339.

[3]郑芝田.胃肠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92-693.

[4]MarstonA,PheilsMT,ThomasML,et al.Ischaemiccolitis Gut,1966,7(1):115.

[5]冯跃,于恩达,孟荣贵,等.41例缺血性结肠炎的结肠镜下特征.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3,9(2):108-109.

[6]许国铭,李石.现代消化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936-939.

[7]徐肇敏.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治.实用老年医学,2009,23(1):4.

猜你喜欢
肠病肠系膜结肠炎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营养干预方法可改善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炎症性肠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的意义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