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例胸腰段脊柱前路手术并发症的临床防治分析

2011-08-15 00:42:18曾昭玦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15期
关键词:乳糜腰段前路

曾昭玦

我院从2003年6月至2010年5月行前路减压28例,内固定24例,取得较好效果,现对手术中出现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进行报道,探讨防治经验与心得,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中,男22例,女6例,年龄20~58岁,平均32岁;新鲜骨折8例,陈旧性骨折20例;坠落伤15例,车祸伤13例;损伤类型:爆裂骨折24例,屈曲压缩4例;损伤部位:T112例,L124例,L22例;合并伤;脑挫伤2例,肋骨骨折4例,肢体骨折3例。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10例,C级6例,D级5例,E级5例。

1.2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摄片、CT扫描,根据骨折块突入椎管位置,决定手术左侧或右侧入路。手术方式:全麻插管,侧卧位,经胸、腹外入路,L1以上需切除1~2根肋骨,推开胸、腹膜,处理病椎和相邻椎体节段血管,切除伤椎后3/4、上下椎间盘,相邻椎体软骨面,彻底刮除突入椎管内骨块及间盘组织,直至硬膜压迫解除;分别在上、下椎体拧入螺栓,上位椎体的进钉点在距该椎体后、上缘各8 mm处,下位椎体的进钉点在距该椎体后、下缘各8 mm处,螺栓方向应尖端向前与椎体中轴面呈10°夹角,撑开椎体,测出椎体间隙长度、宽度,取下相应大小的髂骨块嵌入植骨紧,放入长度合适的固定材料加压固定;修补膈肌角,放置引流管或胸腔闭式引流管。

2 结果

本组病例发生腹膜后乳糜液漏1例,患者36岁,男性,T12爆裂骨折,CT结果提示椎管前方受严重挤压,伤后6 d行左侧胸膜外前路减压、植骨和内固定,术后2 d引流管内引流出乳白色液体,送检证实为乳糜液,患者无发热、寒战,血象正常,伤口无感染现象,通过给予低脂饮食并保持引流通畅,于术后15 d治愈出院切口疝1例,患者男性,38岁,体型肥胖,陈旧性L1骨折伴马尾功能不全损伤,会阴区感觉迟钝。左前方入路,减压、植骨,未做内固定,术中切除第11肋。术后2周拆线,发现左季肋伤口处一球形膨隆,如拳头大小,隆出约1/3个球面,平躺时明显,饮食及两便正常,未再次手术修补,予以弹性腹带出院,术后9个月随诊,未述不适,疝较出院时稍小。

气胸1例,患者女性,61岁,T12骨折6 d,不全瘫,经左侧胸膜外腹膜外入路减压、植骨、Ventri-fix内固定。术后6 h突感呼吸困难,紫绀,左侧未闻及呼吸音,X摄片提示左侧气胸,肺组织压缩80%以上,纵隔右移,急诊行左胸腔闭式引流,6 d后左肺复张,拔胸腔闭式引流管,无肺炎。

3 讨论

胸腰段脊柱前路手术并发症主要集中在显露、减压、植骨和内固定物固定方面。本文所报道的并发症主要发生在手术显露过程,其具体的防治分析如下:

3.1 乳糜液漏 在脊柱外科手术中,乳糜液漏虽然比较少见,但是其一旦发生,如果不及时给予相关支持治疗,病死率高达50%左右,因而临床上及早发现和及时治疗尤为重要。早期可以采取保守治疗,主要包括有效引流、低脂饮食及胃肠外全营养支持治疗等,1个月左右病情如仍未缓解,则必须考虑胸膜固定术。

3.2 切口疝 通常疝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在前路手术时,通常需要切除1~2根肋骨,从而形成了胸廓的薄弱区,如果切口关闭不严再加上胸壁各层对合不佳,在切口处会形成一膨隆,即:切口疝。手术中谨慎缝合切口,尽量少切肋骨或部分切除肋骨可有效防止切口疝的发生。有研究报道在33例胸腰椎前路手术患者中有2例发生了切口疝,其中有1例较为严重,需重新修补。研究者认为如果疝不严重,可以采取观察、保守治疗[1]。

3.3 气胸 气胸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修补膈肌不严密,如果手术中有内固定,钉棒上端极可能正好位于膈肌角处而导致缝合困难,同时在膈肌角处,由于手术中操作不便,易遗漏。

本文所报道的几种胸腰段脊柱前路手术并发症在临床上虽较少见,但亦需给予高度重视。研究表明,良好的术前准备,充分的病情评估及熟练的手术操作可有效防止此类并发症,使其发生的危害降到最低,以充分发挥脊柱前路手术的优势。

[1]唐六一,刘仲前,王跃,等.胸腰段脊柱骨折减压与重建术式.四川医学,2003,24(2):161.

猜你喜欢
乳糜腰段前路
甲状腺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乳糜漏的比较研究
莫愁前路无知己
前路漫长,但值得期待
低温倒置静置法降低乳糜血浆报废率的研究应用
逐梦记·马
中华手工(2016年2期)2016-03-08 05:40:59
新型L5/S1前路钢板的生物力学测试
西南军医(2016年3期)2016-01-23 02:17:43
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效果分析
胸腰段脊柱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疗效对比探析
小茴香热敷治疗腰段脊柱手术后腹胀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