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娣
14例颈椎病的护理体会
赵文娣
目的 14例颈椎病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经验。方法 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做好术前充分准备,手术后加强体位护理、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结果 14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均顺利渡过围术期,未发生并发症,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
14例颈椎病;手术期护理;护理体会
颈椎病属于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重者可使患者大小便功能障碍甚至高位截瘫,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理和工作。[1]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作为治疗颈椎病的一项新技术,在维持病变节段椎间盘活动度的同时,可避免邻近节段的非正常应力,治疗效果满意。我院 2007年 6月至 2010年 12月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14例,早期临床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报告整理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 14例(18个节段),男 11例、女 3例,年龄 35~55(4.1±8.7)岁。 11例慢性起病,病史 1~10(5.3±9.6)年。3例因外伤导致急性颈椎间盘脱出。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症状。
1.2 方法 在全身麻醉下取仰卧位,C臂X线机透视定位使颈椎目标间隙处于一条直线上,以病变为中心,经颈前入路显露椎体前方。常规切除椎间盘组织,注意勿损伤上下终板。用中心定位器、角度测量器等辅助定位,用适宜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入并在假体前方置引流管一根接负压瓶并分层缝合[2]。
1.3 结果 术后随访 6~48个月,患者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Odom评级 11例优,3例良。置换节段前屈、后伸活动范围(ROM)3.5°~8.0°,左右侧屈活动范围 2.3°~4.5°、2.6°~4.2°。复查时 X线摄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未发生假体偏移或下沉。
护理可分为两种,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手术前的护理重点在于指导患者有针对性的进行锻炼,使受伤部位利于手术进行;术后护理则侧重在加强锻炼肢体,活动筋骨。
2.1.1 心理护理 大多数患者在颈部疼痛不适、恶心、呕吐、活动障碍、睡眠形态紊乱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折磨下,会产生焦虑、紧张、烦躁等心理变化。应注意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及时疏导,耐心解释,同时向其介绍已治愈的病例,缓解其心理压力。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经受心理情绪的变化,调节心理情绪,保持心理健康。让患者了解颈椎病的有关知识,消除恐惧紧张情绪。
2.1.2 呼吸功能锻炼 术前 3 d开始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咳嗽训练。①缩唇呼吸。指导患者在嘴唇半闭(缩唇)时呼气,类似于吹口哨的口型。该方法包括小量吸气,长时间缩唇呼气。呼吸按节律进行,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 1∶2或 1∶3,尽量将气体呼出;②咳嗽训练。鼓励患者积极咳嗽、咳痰,咳嗽时按住胸部,嘱其深吸气,用爆发力使肺深部痰液咳出,3次/d。
2.2.1 一般护理 患者术毕即戴颈托,搬动患者时,必须有专人双手扶持患者头颈部并轻轻牵引,另外 3人站于患者右侧,保持颈、胸、腰椎体在同一轴线上,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常规使用心电监护,每 30min记录 1次。术后第 1天开始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给予雾化吸入,2次/d,防止喉头水肿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每30~60min挤压引流管 1次,确保引流通畅。正常 50~200 ml/d,色淡红,若引流量 >200m l/d,色鲜红,应及时处理。本组 2例术后当天引流量多,血压偏低,及时予以输血后病情稳定,未发生并发症。术后 24~48h引流量≤30m l即可拔管,本组患者均于 24~48h拔出引流管。术后3~5 dX线摄片了解人工颈椎间盘的位置。
2.2.2 体位护理 平卧 6 h后开始翻身,每 2 h协助患者翻身 1次,操作时必须有专人双手扶持患者头颈部并轻轻牵引,进行轴型滚动式翻身,保持颈、胸、腰椎体在同一轴线上。先将患者双膝屈曲,一手置其肩背部,另一手置于臀部,翻向一侧,背部垫枕。更换体位时,可从左 45°、平卧、右 45°,逐渐过渡到 60°。嘱患者不可强行自主翻身,以避免颈椎用力不当或扭曲致人工颈椎间盘滑脱。卧床患者骨突处予以保护,骶尾部垫水波纹垫,预防压疮的发生。
14例颈椎病患者手术前后因护理措施得当,未出现并发症,且康复状况良好。因此做好手术全过程的护理,尤其是加强术后护理,对巩固手术疗效和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1] 柳登顺,赵志连,张剑赤.实用颈腰肢痛治疗手册.郑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 杨述华,邱贵星.关节置换外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50052河南省郑州市骨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