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伤后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2011-08-15 00:42:18权成峰崔晓朋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25期
关键词:挫裂伤脑外伤蛛网膜

权成峰 崔晓朋

脑外伤后脑梗死较少见,主要见于重型脑外伤患者。现将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重型脑外伤后脑梗死患者36例临床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4年1月至2009年2月我院共收治重型脑外伤后脑梗死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6~78岁,平均 35.5岁。全部病例均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脑梗死,且具有明显的严重的头部外伤史,并经CT或MRI检查确诊。伤后1 d内确诊者6例,3 d内确诊者22例,1周内确诊者6例,2周内确诊者2例。其中单纯颅骨骨折者9例,有颅内血肿者12例,脑挫裂伤7例,脑干损伤5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4例;不同程度意识障碍30例,GCS评分3~5分7例,6~8分16例,9~12分13例。

2 治疗与结果

确诊病例首先畅通气道,清除口鼻腔异物,充分给氧,维持有效的血氧饱和度;迅速建立有效的输液通道,维持有效循环,确保有效脑灌注;脱水、降颅压、防治并发症,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早期使用钙离子阻滞剂,解除脑血管痉挛,纠正脑微循环障碍,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用大量维生素C、依达拉奉等对抗自由基;对有手术指证者积极创造条件,尽早开颅,去骨瓣减压;并配合使用亚低温、高压氧、神经营养药等综合措施进行治疗。

结果成活30例,死亡6例。成活的病例经半年以上的随访,恢复良好19例,中、重残9例,植物生存2例。

3 讨论

脑外伤后脑梗死多于伤后1~2 d发病[1],且不是由于一种原因而是由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脑外伤后脑梗死的具体机制有:①脑外伤后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灌流压降低,脑血流量减少,血管内皮损伤,使用脱水药物使血液粘稠度增高,且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常出现细胞聚集、血流缓慢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等现象,可使血流瘀滞,易导致血管内血栓形成。②脑外伤后自由基等代谢产物聚积,使局部供血量减少34% ~40%[2],儿茶酚胺、5-羟色胺、过氧化脂等物质升高可使血管收缩,加上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使以上物质可以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而使血管痉挛、官腔狭窄;脑外伤后颅内出血水肿,血液成分及分解产物刺激脑血管,血脑屏障的破坏,导致血管结构改变,从而引起血管壁的损伤,易形成血栓而致脑梗死。③伴发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亦导致血管痉挛,发生率可达60%以上[3]。④基底节-内囊区特殊的血管走行,外伤情况下供血动脉受压、牵拉、扭曲造成脑血管狭窄、闭塞、脑动静脉血栓形成,也容易导致脑梗死。⑤脑外伤后钙离子在脑内异常分布加重了脑血管痉挛,从而加重了脑缺血及坏死,增加了脑梗死的几率;⑥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红细胞破坏,释放组织凝血活酶,使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使血小板黏着、聚集,形成血栓,导致梗死[4];⑦合并有颈部损伤者可能伤及颈动脉和椎动脉,使血管内膜或斑块剥离脱落,脱落组织随血流进入颅内,造成血管栓塞。⑧伤后或术中出现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及颅内压突然下降而引起脑血管痉挛,供血不足,亦是术后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原因。

外伤性脑梗死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其症状和体征大多在伤后24 h~48 h后出现,有的可延长至2周才出现,容易被外伤的症状所掩盖,因此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尤其对有颅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的患者应高度警惕,在伤后早期应确保正常脑之血流量,维持脑之有效灌注,纠正脑之低氧血症,阻止一切病理因素对脑的损伤。总之,重视脑外伤的早期救治是预防和治疗脑外伤后脑梗死的关键,对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具有肯定的意义。

[1]于长久,杨佳勇,杨春水,等.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5,10(8):377-377.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8:688-671.

[3]李云辉.28例急性颅脑损伤继发大面积创伤性脑梗死的诊治分析.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1):764-764.

[4]薛国强,史益民.颅脑损伤后脑梗死57例临床分析.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8):778.

猜你喜欢
挫裂伤脑外伤蛛网膜
针对双额脑挫裂伤的治疗策略的研究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CT“李琦岛征”和“黑洞征”对脑挫裂伤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针灸治疗轻型脑外伤康复期失眠46例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早期介入认知训练改善脑外伤后抑郁的观察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甘露醇治疗脑外伤致急性肾损伤及阿魏酸钠的治疗作用研究
中国药业(2014年24期)2014-05-26 09:00:09
标准大骨瓣开颅治疗重型对冲性额颞脑挫裂伤38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