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广 董生坤
1.1 32例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为37~68岁,其中甲状腺瘤8例,甲状腺癌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3例(含胸内甲状腺肿2例),桥本氏甲状腺炎1例,弥漫性甲状腺肿3例。除弥漫性甲状腺肿由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证实外,其余病例均经手术穿刺活检病理证实。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由日本岛津全身CT扫描机检查,扫描范围包括甲状腺的上级、下级及其病变的延伸部位,层厚、层距5 mm,常规扫描,其中24例做团注增强扫描。
2.1 甲状腺腺瘤8例,增强前后均表现为甲状腺内单发类圆形不均密度病灶,直径1.2~5.6 cm不等,境界清晰,7例囊性病灶密度不均,CT值为40~50 HU,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1例囊性病灶,平均为圆形低密度病灶,CT值为42 HU,增强扫描轻度强化。本组8例均无颈部淋巴结肿大及病灶内钙化,2例病灶轻度压迫气管,致气管壁变平。
2.2 结节性甲状腺肿13例:11例病灶多发,表现为甲状腺直径0.9~2.5 cm的类圆形不均低密度病灶,边缘欠清晰,增强扫描边缘清晰。2例病灶单发为甲状腺左叶内类圆形低密度不均病灶,境界尚清,被误诊为腺癌。8例甲状腺弥漫性肿大,4例甲状腺内见不规则钙化点,其中2例弥漫性肿大的甲状腺下级延伸至胸骨后,并见不规则钙化点。肿大甲状腺压迫气管3例。
2.3 甲状腺癌5例:2例单发,3例多发,平扫甲状腺内境界模糊,密度不均的低密度肿块,CT值为30~65 HU,直径1.0~4 cm,病变区甲状腺增大,密度减低,一侧或双侧淋巴结肿大,增强后病灶实质呈不均匀轻度强化,病灶边缘模糊不清,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和腺外肌肉、血管分界不清。其中2例向下突入上纵膈胸骨后,3例病灶明显压迫气管,致使变形移位。其中1例超声检查正常,仅见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1.8 cm。
2.4 桥本氏甲状腺炎1例及弥漫性甲状腺肿2例:均表现为甲状腺弥漫性肿大,甲状腺密度一致性降低,CT值平均为45 hU,腺内无结节性病灶,增强后CT值平均为76 HU,肿大甲状腺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晰,均无颈部淋巴结肿大,与文献报道相同[1]。本组1例向下延伸突入上纵膈,压迫气管。
2.5 甲状腺囊肿2例,为甲状腺内类圆形的低密度病变,边界清晰,水样密度,CT值为5.4 HU,直径0.8~1.2 cm,甲状腺无肿大,增强扫描无强化,本组病例是在体检是偶尔发现的。
甲状腺疾病的CT表现可分为三类:局限性、弥漫性肿大、混合型,前者多见于腺瘤,腺癌。弥漫性甲状腺肿大多见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氏甲状腺炎、弥漫性甲状腺肿大,混合型介于二者之间,结合本组资料,根据不同的CT表现,分为三种类型,可作为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参考。
3.1 局限性境界清晰 多见于囊肿、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囊性变密度较低、水样密度、无强化,而腺瘤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鉴别要点为腺瘤大而为单发低密度病灶,后者为多发结节样低密度病灶,本组1例单发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曾误诊为腺瘤。
3.2 境界模糊 多为甲状腺的恶性病变,本组5例甲状腺癌均为境界模糊的病灶,如有颈部转移性的淋巴结肿大,病变区甲状腺与周围软组织分界不清是甲状腺癌的特征性表现。有文献报道甲状腺癌与不典型的腺瘤难区分[2],而后者无淋巴结肿大。
3.3 甲状腺弥漫性肿大 多见于桥本氏甲状腺炎、弥漫性甲状腺肿及多结节性甲状腺肿大,前二者密度多为一致的减低,甲状腺增大,无低密度病灶,多结节甲状腺肿可有不同程度的钙化,病灶内见结节样病灶。
[1]磁共振诊断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19-622.
[2]胸部CT鉴别诊断学.第2版.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5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