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李智礼
民营企业文化的培育与建设能促进企业管理从“硬”向“软”转变,有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与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塑造企业文化,发展文化层面的管理是我国民营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民对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民营企业须加强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尤其是文化附加值,以此增强民营企业及产品的行业竞争力,也就是说民营企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营企业的文化管理。因此,研究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营观念、品牌形象、企业形象、企业声誉等有机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至关重要,起着支撑企业发展的作用[1]。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带来了企业体制和机制的变化,民营企业真正成为了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直接面对市场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当务之急就是要打造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打造全新的企业文化,以文化力形成竞争力,才能达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效果。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发展目标,能够引导企业管理者朝着既定的方向来管理企业。在管理变革的历程中,我国民营企业长期以来沉浸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模式仍停留在经验管理和家族管理的阶段,无法满足现代管理活动开展的要求。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大背景下,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企业管理活动以文化管理为中心。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总结适合民营企业的经营宗旨、经营理念、管理诉求、职工精神面貌的特质,及时上升为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并通过宣传、推广,使企业管理效能大幅提高[2]。通过将企业文化的理念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使具有时代特色和民营企业特征的企业文化,真正转化为企业的文化力和生产力,使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仍面临不少困难,融资难、贷款难、技术创新不足、人才缺乏管理水平落后、产品质量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面对这些不利的因素和条件,要做到民营企业科学发展,就要针对民营行业的特点、条件,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来加强民营企业文化管理。企业的未来战略目标应该是与企业的文化相统一的,企业文化应始终贯穿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中,将企业的所有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以此增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效能。通过企业文化管理,从领导者、管理者自身出发,转变观念,把人看作是一切事物的前提和最终目的,从“以物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的观念来,把人的价值实现和企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在提高生产效率上的主动性、创造性;把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的宗旨、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等正确地传输到员工的思想意识中去,并取得大多数员工的认同,来凝聚人心、统一意识、汇集全力,发挥广大员工的主体作用。
目前,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一些误解和片面的做法。如:片面地把企业文化建设当成一种“形式文化”,正是这种片面、错误的认识,导致了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许多民营企业没有形成企业文化长效建设机制。可以说,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凝聚、协调、约束、塑造形象的重要作用。虽然它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是间接的,但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其次,还有一种看法是把企业文化建设与文明单位创建等同起来,甚至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文明创建的手段。需要指出的是,这两者可以结合起来进行,文明创建和企业文化建设可以相互促进,但不能简单地等同或代替[3]。文明创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不是目标和手段的关系。因为企业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并不是精神文明,物质文化也不是物质文明,两者存在根本上的不同。尤其是不能把企业文化建设看作文明创建的手段和载体。其实,这一点也正是导致当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表现出物质文化建设红红火火,而精神文化建设冷冷清清的重要原因之一。
企业文化建设不等于企业文化管理。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在意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开始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企业文化管理的起步阶段。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文化还没有充分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还没有形成文化管理的思维与模式。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它来自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其本质上是管理文化。因此,企业文化管理就是要把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之中,为企业的管理注入鲜明的文化元素。企业文化理念要融入企业管理当中,就要将企业文化理念作为制定各种管理制度的基础和依据,使对文化理念的追求在企业管理制度中体现出来,要把文化理念渗透到制度流程和行为规范中,通过制度来统领员工的思想、规范员工的行为,从而强化企业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让员工在履行自身岗位职责的同时,自觉实践、感悟和认同企业文化理念。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民营企业仍然存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层次与制度文化层次的衔接不够紧密,企业理念没有充分融入管理制度中,企业理念更多地停留在文字上等诸多问题。企业管理水平还处于依靠制度严格管理的阶段,制度设计更多地注重约束和处罚机制,正面的引导和激励偏少,更缺乏人本关怀,这也是直接导致职工积极性不高、主人翁意识不强的重要原因。总之,民营企业文化管理要求把企业文化融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去。通过对现行管理制度进行修编,使企业文化理念与管理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文化引领、制度规范、双管齐下,着重培养职工的企业文化信仰,形成一种文化管理思维,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感受到企业文化理念的存在,从而自觉依靠文化理念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是否正确的判断,进而达到行为规范和养成的目的。
一般认为,企业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企业文化的差异。因此,每个民营企业的文化应当都是独具特色的。特色鲜明的民营企业文化是使企业形象脱颖而出、迅速传播的关键,不仅影响公众对企业形象的识别,而且直接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在长期发展历程中,我国部分民营企业非常注重企业形象的对外宣传和塑造,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战略识别系统、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形象。但总的来看,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文化特色还不够强,个性还不够鲜明。主要体现在企业定位不够准确,企业形象不够鲜明。
民营企业文化不是顺其自然而形成的,是要通过人为塑造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在民营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自觉地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塑造工作。归纳起来,一个民营企业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塑造自己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制度化在实际应用中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民营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一种目标,要体现在本企业的规章制度中和未来发展战略中,它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和战略选择具有引导作用。所以,在塑造和发展一个企业的文化时,需把企业文化制度化,使企业的价值在营运过程中充分的体现,形成制度化安排,以此更好地引导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民营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只有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才可以让所有员工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接受,才能更好的运用到工作中。
企业文化实践化是指企业文化应该是能够应用于实践中的价值理念,而不仅仅是民营企业心中信奉的一段文字,一种价值观念[4]。作为企业管理者的一种追求,民营企业文化应能够指导管理者对企业战略进行选择和实施,民营企业文化不仅来自于自身的经验总结,同时也要具备对未来战略的指导作用,能够在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只有当民营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准则被所有员工认同、理解时,民营企业文化才能有效地支配企业员工的行为与思维,民营企业文化培育和塑造才可能成功。
企业文化教育化是指要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对企业文化进行宣传,使企业员工真正理解和接受企业的价值理念。当民营企业文化塑造的过程中,必须增强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工作。这里的教育不仅包括对员工的业务培训,更应包括对企业文化的培训。应从员工进入企业时,就灌输企业的文化,让员工真正领悟企业文化所蕴含的内容,并将企业文化应用在自己的工作当中。
企业文化奖惩化是指对民营企业文化有一定认知并积极探索的员工进行奖励,对违背企业文化的员工进行惩罚,以此来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从众多企业的经验来看,只有通过奖惩制度才可以让所有员工接受和理解企业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所以,在塑造企业文化时不能缺少奖惩制度。在国外,许多民营企业会在年度总结中,首先会表彰那些自觉遵守企业文化的员工,对无视企业文化的员工进行教育和惩罚。因为奖惩关系到员工的自身利益,故其是影响员工思想最有利的手段。所以,应对员工实行奖惩制度,以此来推动民营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的推广。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化、系统化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不断地积累与总结。在塑造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应不断根据现实状况,以发展的眼光去完善、建设自身的企业文化,最终实现民营企业文化的完善化、系统化。一般来讲,只有系统化的民营企业文化才会对员工形成强大的约束力,西方发达国家的民营企业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有些企业文化白皮书甚至达到了十几万字的内容,这么丰富的企业文化的内容,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形成的,而是长时期企业文化系统化积累的结果。
[1]谭群鸣.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2]陈维政,张丽华,忻榕.转型时期的中国企业文化研究[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马牧童.在变革中重塑企业文化[J].企业文化,2010,(6).
[4]应婷.创建一套成功的企业文化变革模式[J].经济工作导刊,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