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智慧——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细节的实践与体会

2011-08-15 00:49廖海燕
中学语文 2011年31期
关键词:归有光巴尔扎克细节

廖海燕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中学]

教学细节是指教学中的一些细小的教学片断。细节是理念的具体化,对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细节,精彩的细节成就智慧的课堂。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课堂,大的框架要粗线条,小的细节要细线描画。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过程细节的处理。”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应如何重视、捕捉甚至处理好那些有益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细节,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智慧呢?下面我用几个教学案例,具体谈谈其操作的有效途径。

一、着眼细节,让学生的思维更缜密

《项脊轩记》是明代归有光的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怀的散文名作。这篇文章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教师在讲授该课时可以从细节引导入手: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姚鼐曾这样评价归有光的散文:“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如何理解这句话呢?这句话是说归有光善于选择平常小事、平凡场景,用平淡的语言来表现情感,文章风格少雕饰,尚自然,少约束,尚闲散。“不要紧之题”,是指题材,即文章的写作内容,具体到本文就是平常的生活琐事、平凡的生活场景;“不要紧之语”就是语言,指文章的用词用句。下面我来读一遍文章,同学们边听边体会,看看我们能不能发现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不要紧之题”和“不要紧之语”。一定要用心体会,并在文中圈点勾画。接下来师生共同品评的语言有:“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个教学细节的主要特点就是通过对话体现了阅读的探究性。这篇脍炙人口的文言文,自问世以后就被人们称道。在教学细节设计时,教师先引用清代姚鼐评价归有光的散文的话为依据,让学生圈点勾画课文,进行印证。学生必然以演绎推理的思路进行阅读,思考问题,进行探究,求得破解;其次,这个教学细节设计体现出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紧紧抓住“语言”这个“牛鼻子”,让学生朗读语言,理解语言,感悟语言,升华情感。如对“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的品评,有的老师在教学时,可能只是将其作为叙述句子一带而过,要引导学生讨论并认识到这三个短句的镜头感很强,把分家后的混乱嘈杂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层理解。教师再引导说,读这个句子的时候,你能不能想象到作者面对这种场景,是一种怎样的表情?这是第二层导向理解,由文字到情感。又如对“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这句语言,教师先从整体上引导学生把握句子的内容和情感:作者对家道衰败没落的现实,又怨恨,又无奈,只能在客观的记述中抒发深长的感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一层认识,说:你觉得这个句子中的哪个词最富表现力?师生讨论后认为:由“篱”到“墙”表现了情感的隔膜越来越大,于是,句尾的一个“矣”字,像一声叹息,表现出了作者的无奈与悲凉。这样的设计,体现出了语文教学细节的魅力,着眼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尤其是对“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的品评,这几句话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但思念之情却表现得深挚动人。妻子死后,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就是归有光寄托和倾诉的情感惟一对象了,此时,树就是妻子的化身,睹物思人。教师再适时地点出苏轼悼念亡妻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形成课堂教学中的链接,这种链接,有“四得”。“得体”:由文句到词句,相互照应,得完备之体;“得意”:文意是悼亡,词意也是悼亡;“得情”:文意表达了怀妻之情,词意亦是;“得境”:品评文句形成了几多哀愁几多相思几多离苦的意境,再拿词句来吟诵,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充满智慧的课堂。

二、珍视细节,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特级教师张齐华说:“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不在乎环节的多与少,而是能不能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最充分的利用。”能充分珍视教学细节会让课堂教学更高效。讲授《巴尔扎克葬词》一课时教师先展示课件:罗丹的雕塑《巴尔扎克》,然后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所有给巴尔扎克的称谓词,然后再请学生挑一个最合适的称谓给巴尔扎克,并说明理由。学生有的挑“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有的挑“哲学家”、“思想家”,有的挑“诗人”、“天才”,还有的挑“精神统治者”。这时,教师再请学生们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或改编、自创一句话作为给巴尔扎克的献词。教师也给出两句话作为示例:“你是承受苦难、净化灵魂的大丈夫。”“你走了,人间喜剧依旧没有落幕。”

这一教学细节有以下三个作用:第一,构建了丰富的知识空间。这个细节设计分两个空间层次,第一层次是让学生找称谓,说理由;第二层次是让学生找句话,再改创。第二,两个层次之间有着内在的知识联系。挑称谓也好,找赞词也好,都立足于文本,从文本出发,让学生“披文入情”,体现出两个问题的“同源性”。问题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巴尔扎克人格的崇高和精神的伟大,深刻理解巴尔扎克的辞世所带来的深远影响。第三,在于细节设计的生成性。学生对“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哲学家”、“思想家”、“诗人”、“天才”、“精神统治者”这些称谓的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说明学生联系了自己的阅读经验,扩大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具有一定的动态生成性。学生在根据自己感悟最深的一句话改编或自创献词时,有的说:“巴尔扎克是一座令人们思考活着的真义的人生坐标”,有的说:“巴尔扎克是一个比武力统治者更伟大的精神统治者”。这些都说明,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特定的问题提示作出思索,用语言表达出来,既有着语言生成,又有着精神的享受,还有着思想的收获,这就成就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一个充满智慧的高中语文课堂必然有着细节的设计,在细节设计中体现出语言点的捕捉,体现出语言意识的萌发,体现出语言文化底蕴的结合,体现出语言美善相谐的熏陶,体现出语言素养的提升,课堂上就不止是青春的热情。精彩的教学细节不仅可以使教学过程具体、丰富而充实,而且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诗意和灵动,充满智慧和创造。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有效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从关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开始。

猜你喜欢
归有光巴尔扎克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归有光的空中楼阁
——《项脊轩志》文本细读
千丝万缕难理情,一景一言皆回忆
细节取胜
寒花葬志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巴尔扎克的旷世姐弟恋
巴尔扎克的爱好
巴尔扎克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