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中/文
(作者系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副教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东北财经大学会计专业硕士,河南省会计专业学科带头人)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已取得了巨大成就,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已占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与此带来的是: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越来越难找,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职业市场需要。这些问题如不能解决,则会影响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
人才的培养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教育教学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主要由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几个要素构成。作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一体化的操作体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规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实现目标所需的条件及培养操作规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高其人才培养规格,必须首先解决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从市场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以下一些突出问题。
近几年来,许多高职院校放松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学生自由化思想泛滥、事故频发、恶性案件不断,在社会上造成很坏影响。学校往往只注重单一专业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而忽视对一些非智力、非技术性因素的培养,由此造成其培养的人才视野不宽、底蕴不厚、动力不足、后劲不大、品位不高等缺陷,这种状况既背离了高职教育全面发展目标,也很难培养出知识经济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这类人才。目前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社会上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不同程度地存在偏差:一是从学校方面看,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对专业的设置缺少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专家论证,不能按照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人才培养过程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二是社会对高职培养哪一个层次、哪一种类型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去向如何等关键问题模糊不清。
高职院校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需要,具有鲜明的地方性色彩,专业设置只有主动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发展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其培养目标实现才具有现实依据。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普遍存在“两张皮”现象:专业设置难以适应地方经济结构频繁变动。因为专业需要一个成熟期是教育的内在规律,学校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就需要不断调整和开办新专业,这必然严重影响专业的发展水平,从而影响学校的办学水平。此外,高职院校因办学经费所限,出于办学成本的考虑,就开设一些花钱少的专业,造成一些专业的毕业生过剩,而当地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专有技术人才供不应求甚至严重不足。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质量提出的要求是坚持规范和特色的有机统一,而我国在规范职业教育上缺乏严格而科学的法规保障。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和普通高等院校一样,一般都是同行互评以及教育界相关人士的检查评估,没有社会其他行业、部门人员的参与。这样的评估机制,一方面,很难突破教育界的一些固有观念和标准,强化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趋同性而极易扼杀人才培养中个性的东西,无法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产业界人士的参与,学校很难及时掌握产业对人才质量规格的需求变化情况,不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培养模式的改进迅速地给予反应,从而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
如何创建与市场需求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下面结合商丘职业技术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和国家实验区创建过程中的实际探讨,谈一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方法。
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商丘职业技术学院于2007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0年确定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在示范院校和实验区建设过程中,学院十分重视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如重视校园环境改善和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潜移默化作用,形成了“勤奋、博学、笃行、创新”的学风及“爱国、爱校、求真、求知”的优良校风;在学生管理方面,学院推行了独具特色的院领导联系系(院)、中层领导联系班级,辅导员深入宿管区参与管理的管理制度,构建了科学规范的管理网络,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发现了很多问题,反馈大量的信息促进学校管理。
高职院校一般由地方或行业主办,服务区域面向比较明确。因此,对高职而言,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方向上,更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向,适时地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来设置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向。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地处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处,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农业经济和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优势,支持区域经济大发展需要大批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物流专业人才,为适应这一新经济趋势的需求,学院大力发展农学专业、畜牧兽医和物流专业,为当地培养了大批经济实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有力支持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欢迎。
高职教育中要牢固树立“技术教育”观念,努力体现“技术教育”特色。改革传统教育中重科学、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技能培训为核心,强化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把职业能力培养贯彻始终,实践教学占整个教学时数的50%以上,校内生产性实训占实训总时数的55 %左右,学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校内外实习基地或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全部由“双师素质”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承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职业技术水平。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逐步建立与社会、企业沟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适应职业市场的新变化。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中我们进行了如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实施“岗位主导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以市场为主导的专业,创建“岗位主导式”的课程结构体系,促进实习实训水平的提高。为提高岗位适应能力营造仿真岗位工作环境,学院建立了校内实验实训室(车间)186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980万元;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岗位操作规程和标准进行技能训练,使学生在就业前能初步掌握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
2.试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是高职院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最佳方式。在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方面,我们大胆探索,加强企业的联系,建有校外实习基地112个。校企合作有效推动了专业实践教学开展,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岗位环境适应能力。
3.创建“专业实体化”人才模式。学校要获得较快发展,就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兴建各种经济实体,使其既成为企业的协作厂,又成为学生实习基地,改变过去专为实习而实习的局面。“专业实体化”办学模式既可以使专业获得经济效益,改善专业办学条件,又为学生的专业实践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实现“创实体”、“增收入”和“建实习基地”的有机统一。
4.采取“订单对口培养”人才模式。为加强人才培养针对性和适应性,学院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实行“订单式对口培养” 的人才模式。如为当地用人单位对口培养了“现代物流”和“酒店管理服务”专业技术紧缺人才300多人。这种模式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信息沟通,改善了学校实践教学条件,解决了毕业生就业困难和企业专门人才缺口问题,实现了学校企业的双赢。
5.探索“校政合作”人才模式。近些年来,利用政府政策资源,与地方机关事业单位合作的办学模式正逐步得到高职院校的认同。学院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中,为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积极探索利用社会各种资源改善办学条件的新途径。如由政府出面牵头,将当地“食品卫生检疫站”迁移至学校实训楼,服务于食品专业实践教学。这种合作模式一方面使对方获得了宽敞的办公环境,使其经常闲置的仪器设备充分发挥积极效用,受到政府表扬。而另一方面,学校节省了购买专项设备的巨额资金,并能使用对方成熟的经验技术指导学生实践教学,收到双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