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涛 刘爱霞
多彩的夏日晨光中,在黄河北岸不远处,一个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的小村庄逐渐热闹起来。成年劳动力走出一排排小楼,和乘坐班车从周边县市、村庄赶来上工的人潮一起,拥入村里机器轰响的鞋厂、铸造厂,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这片传说因栖落凤凰而得名“凤凰台”的热土,便是温县南张羌镇马庄村。多年来,马庄人以“凤凰涅槃”的精神,不懈探索,工兴农强村民富,探索出了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新路。
在马庄村村委会办公室,墙上悬挂的一张农田分布图让人眼前一亮:图上所标注的全村耕地面积,从1990年到现在,20多年来,除保证国家重大工程用地外,1000亩耕地一点都没有减少。
该村妇女主任冉宝玲说:“家中有粮心不慌,再说俺村这1000亩田可都是高标准的种子田,这些农田保住了、种好了,不光俺们自己有粮吃,还能为别的地方粮食增产作贡献呢!”
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拴牢翻开一本用地账本,这上面记录着他们保护耕地一分不减少的执著努力: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该村通过“拆旧建新”建起了第一批两层居民楼99幢,为村办企业发展腾出土地170多亩;
上世纪90年代,通过对废弃坑洼地、砖瓦窑综合利用和生产路复耕,又增加耕地70亩;
2000年以来,马庄村循着“科学规划、拆旧建新、建设社区”的思路,规划建设了第二代新民居。
“整理出来的土地办企业,不占用耕地,新民居是旧村改造挖潜建起的,1000亩耕地谁也不能动,这条‘红线’说啥也得守住了。”马拴牢说。这是马庄村“两委”的集体誓言,也是马庄村群众的共同心声,是放手发展企业的一贯遵循。
多年来,马庄村人保护肥沃高产良田的意识始终清醒而坚定。
保留下来的耕地都是宝贝疙瘩,有着“精耕细作”传统的马庄村为了让村民安心务工,村里出钱实行“统一供种、统一犁耙、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的“四统一”服务。
种田大户李小国从2005年起,通过土地流转从村民手里以每亩600元的价格承包了40亩耕地,他算过这样一笔账:每亩地一年平均产粮2000斤,按每斤1元算,一亩地毛收入2000元,除去承包费、施肥、浇水等项投入,纯收入大约1000元,一年种地他就有4万元进项。“村里为俺种粮提供了这么多优惠服务,我这种粮的收入也不差!”李小国对种地的收益感到满意。
村民马松柏在马庄村凤凰实业公司上班,虽说他家的地没流转,可连麦收最忙的时候,他也没有耽误进厂务工。地头一站,布袋一伸,就把麦子收回了家。他说,村里掏钱组织的作业队帮了他的忙、省了他的心。
马庄村眼下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不到全村人口的10%。这些,都得益于村办企业收益的反哺,马庄的粮食生产得到了切实保障。
从1974年马庄人建起第一家村办制锅厂起步,如今在马庄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星罗棋布地分布着20多家企业。在有限的空间靠集约发展,马庄村如今基本形成了以铸造、鞋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培植出凤凰实业集团、东方制鞋等一批龙头企业,年生产总值达2.7亿元。
目前,马庄村正着手进行新型社区规划,建设高层住宅楼30栋、农民公寓3栋,5年内全体村民入住社区。届时,全村还能腾出土地80余亩,用于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