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许雪飞
如今,各国经济互相渗透、相互依存。因此中外合资企业不仅仅只需要资本相容、智力相容,更需要文化相容,一般说来,企业文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当地地域文化的影响,因此许多合资企业经营时会产生文化冲突。若两种企业文化不能有效互补,就会使企业成员丧失一种文化确定感,进而产生行为的抵制,从而影响企业的预期目标。因此要在保持本土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的企业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以文化上的协调来缩小文化上的差异。要在企业中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间的沟通,要在相互学习与借鉴、包容与理解的氛围中,实现文化融合,建立共同但又具有个性特色的企业管理文化。
西方文化是以自我实现为价值取向,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强调个性,这种文化取向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能明显地反映出来,而中国的企业文化往往更加强调和谐同一,认为企业应该做到的不仅仅是人和企业的和谐,也是人与人的和谐。尽管当前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内部的各阶层雇员之间竞争非常激烈,但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 “和谐”原则还是放在第一位的。中国的企业仍然讲求团队合作精神,反对彼此倾轧。这种种族文化取向的差异在合资企业经营中很有可能产生文化冲突。
西方文化反映在企业管理方面,经常表现为轻“情”而重“法”,只尊重规则和制度,一切服从法律和规则。他们认为法律、合同或企业制定的规则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严格按规则办事,追求制度效益,以此来实现企业管理的有序化和有效化。而中国企业更注重的则是人伦情谊关系,追求心理上的认同,追求彼此间的信任。认为企业规则的制定根本就是人与人之间缺乏理解和信任。西方文化是契约文化,非常尊重契约的权威并严格执行。可是在中国文化的传统中,更注重的是彼此之间的信任,偏重“情”,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制度效应和条例的管理,这种差异实际上就是管理理念的差异,也有可能会引起文化冲突。
西方宗教的“原罪”意识,对其企业文化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它认为人是带着“原罪”降到世上的,因而天生会偷懒。由此,在公司的管理中带有明显的防范性的特点,产生制约与被制约、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而中国企业更重“德治”,德治是中国历代圣贤追求的目标,中国经济生活的基本特点就是注重道德准则并制约自己的经济行为。它要求管理者 “以德服人”,既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组织者,又是行为的表率、榜样。这种道德准则的差异,势必也会给企业文化的融合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中外合资企业要获得健康发展,中外双方都必须重视彼此间的文化差异,并处理好双方企业之间文化的交融与冲突 ,对企业文化进行融合。但是,即使当中外合资企业全新的企业文化形成之后,企业中的所属成员仍然会保留各自文化所特有的基本特点。因此需要一个文化相互适应、相互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经过文化接触、文化碰撞、相互选择并达成共识这几个步骤来完成的。另外中外合资企业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组成的,他们在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经营理念方面明显存在着差异和冲突。因此,文化融合成为了合资企业最高层次的管理难点之一。但由于文化融合对于企业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减少文化冲突、改变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增进雇员的凝聚力,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企业文化的融合意义重大。
由于文化冲突是文化差异造成的,但文化差异并不是不可控的,所以首先要对文化差异的程度进行分析识别。这种分析识别有两层含义:一是加深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二是通过“文化移情”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区分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对其进行分析,不同规范的文化冲突所造成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程度和类型是不同的。企业可通过分析识别,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差异控制在未形成冲突的范围内。
企业文化融合不可能像更新设备、转换产品那样的容易,它是指同一组织里不同文化的“和谐”相处。文化融合不是两种文化的叠加,而是两种文化整合出第三种新文化。它不是自发进行的,要积极开展跨文化沟通,而要有效地开展跨文化沟通,跨文化培训是一种公认的基本手段。跨文化培训主要内容包括文化的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冲突处理等,其目的是减轻中外企业可能遇到的文化冲突、促进合资双方对管理理念和习惯做法的理解,由于此类培训是由公司出资进行的,还可以显示公司对员工长期发展的诚意,最终加强团队的凝聚力。那么如何进行跨文化培训呢?一般有两种方式:企业内部培训和利用外部培训机构培训。当然,更多的企业会选择利用外部培训机构来对员工进行跨文化培训,因为跨文化培训不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培训成本,还可以让员工走出去,增长见识。通过跨文化培训可以使员工了解本国的文化对自己行为的影响,以及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差异和这些差异对思维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通过分析和识别文化差异的程度并进行有效地跨文化沟通,企业员工提高了对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接下来的主要工作应提倡并推广使用国际化的工作语言,通过在企业内部学习与使用多种语言来增强员工的文化敏感力和文化适应性,在对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和企业战略发展的原则建立起强有力的共同的企业文化。最后是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文化重塑,通过及时必要的文化调整,形成双方都认可的文化价值体系,并选择正确的文化传播渠道,加强新的企业文化的灌输,提高工作效率,并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手段,以加快企业国际化的进程。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企业文化融合,可以有效化解中外合资企业中的文化冲突,可以学习西方企业先进的企业文化,实现合资企业的文化融合,使我国企业跟上世界企业管理发展的步伐,同时还可以积极促进合资企业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
企业竞争力实际上是由政治力、经济力、文化力等方面构成,企业形象正是这些力量综合作用,特别是文化力作用的结果。不同文化的融合,将成为国际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中外合资企业的文化融合需要中外合资双方在理解和尊重双方文化差异基础上,吸取双方文化中的优势, 寻求和创立一种双方都能认同和接纳的方式,建立起统一协调的共同的价值观,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1] 左从树.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中的文化融合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 (31).
[2] 董淳.浅谈跨文化经营企业与中外合资的跨文化管理[J].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4).
[3] 陈立新.跨文化管理对我国企业跨国经济活动的影响[J].国际经贸,2004(12).
[4] [美]埃德加H·沙因,郝继涛.企业文化生存指南[M].机械工业出版社.
[5] 高津华.欧美在华企业的跨文化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7.
[6] 司千字,高小芹.中西企业文化融合与跨文化管理[J].商业研究,2004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