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作文素材的土壤

2011-08-15 00:49郭庆东
中学语文 2011年15期
关键词:课本教材作文

郭庆东

教材,作文素材的土壤

郭庆东

新教材中的选文,注重选取文化内涵比较丰富、深厚的文章,使新教材成为一个巨大的作文素材宝藏。这昭示了一条教学新路——高中语文教师应敢于创新,灵活机动地开发教材中的作文素材资源,唱好“积累整合”作文素材的重头戏。

教材 积累 整合 作文素材

当下的语文教学,往往走进了这样的误区:片面追求课外知识课外练习而淡化课本、忽视课本;到了高三总复习阶段,为了节省时间进行系统复习,连高三的课本也忽略甚至完全抛弃。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使今日之中学生脑子里装的古今中外名句名段不多,是学生作文素材匮乏的原因之一。

毋庸置疑,高中生学习紧,任务重,没有多少时间通过读报刊、看电视、听广播积累作文素材。在此情况下,我们如果从每天所学的课本中深入挖掘,有目的地对课本中的背景材料、名句名段、典故事例、相关资料等进行加工整合,从而将其转化为写作素材,那么,既可以提高阅读能力,也可以避免作文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可谓一举两得。

事实上教材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宝藏,其中的许多内容都可直接或间接地成为我们的作文素材。

下面是一些主动运用教材,灵活、深入选用教材内容作为素材的例子,供大家参考:

一、细读作者及写作背景

每篇文章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作者特定的心境下写成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介绍往往出现在课下注释中,这部分文字除了有助于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外,还是作文素材的重要来源之一。

例如《〈物种起源〉导言》一文课下注释②,结合前四段的相关内容,可整合出如下的作文片断:

任何科学的发现或成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中浸透着科学家们无数的心血和汗水。达尔文从1831年开始,以自然科学家的身份搭乘贝格尔号巡洋舰作历时五年的环球航行,在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1836年回国以后又耐心收集和整理了各种资料,再经过长时间的深入思考,他得出这样的结论: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由此他毅然抛弃了禁锢人们思想几千年的“神创论”,而选择了“进化论”。

这个片断适合于 “深思而慎取”“严谨”“选择”等话题。

再如细读《游褒禅山记》一文课下注释①,结合全文的主旨,可整合出如下的作文片断:

宋仁宗至和元年四月,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的路上,携友人一行游历褒禅山,褒禅山前洞“夷以近,则游者众”。而后洞一游令他感慨良多,明明游洞诸人怀抱探险求胜之心,却因其中一人一句“不出,火且尽”的话而一拥而出,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失之交臂,最终“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一个人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要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王安石探险失败却于失败之中收获丰厚的人生哲理,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这个片断适合于“得与失”“悔”等话题。

二、细读原文

细读原文可从如下两方面进行:

1.细读精警的语句

例如《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有这样一句富含哲理的话:“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将其与该文课下注释①结合起来,会有新的发现:

1926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八国联军入侵时与清政府签定的《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准备发动武力进攻,18日,北京人民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主权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活动,遭段政府的残酷镇压,死伤二百余人,造成震惊中外的3·18惨案。

鲁迅在沉痛纪念死难烈士、愤怒声讨反动派罪行的同时,以革命导师的身份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他指出: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他清醒的告诫学生为积聚革命力量,以有限代价去换取更大胜利。

这个片断适合于“反思”“代价”等话题。

再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结合此文的写作背景可整合出如下的作文片断: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兵临城下之时,赵太后的做法给这一观点作了很好的注解。

以骨肉之情为重,还是以国家之利为重,成了赵太后必须认真考虑并迅速抉择的大问题。父母对子女的爱,应当是理智的。感情用事,只顾孩子的眼前利益,不是真正的爱。如果真正爱自己的孩子,就应当为孩子的长远利益考虑。让孩子从小学会做事,树立自信心,养成自立自强的意志和品质。让他们“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却担不起责任,岂不是害了孩子吗?所以爱孩子,就是要有意识地在各种状态中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让他们在不断跌倒和爬起中得到历练。明白了这个道理,赵太后最终毅然放开了双手。

2.细读精美的语段

《我与地坛》(节选)第五段无论是状物写景还是描摹心态,在语言运用上都透出作者的睿智与机敏。立足于素材积累细读这段文字并加以整合,会有新的收获:

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让他残废了双腿。一段时间里在家中怨天尤人。百无聊赖之中,他坐着轮椅,来到四周暗淡荒凉的地坛。在那里,他听到了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转身疾行而去的声音;他听到瓢虫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时发出的声音;他听到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的声音;他听到了满园草木竞相生长发出的响动……在对大自然的倾听中,他获得新的人生感悟:古园的一切都在无言的诉说着生命的美好,展现出缤纷的世界,双腿虽已残废,但自己应该象古园的生物一样,走出死亡的阴影。自此他发奋努力,在文学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这个片断适合“倾听”“自然与人生”等话题。

三、细读课后练习中的相关资料

课后练习题是编者针对课文特点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重难点。但细心的读者只要认真推敲,会发现课后练习中的相关资料也可以丰富我们的写作素材。

例如《鸿门宴》一文课后提供了刘邦在灭项羽后说过的一段话,细读这段文字,会发现它别样的价值:

垓下一战,刘邦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庆祝胜利,他大摆酒席,宴请群臣,酒酣耳热之际,向众人道出一番肺腑之言:“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能够知人善任。用现代经营理念来说,就是善于利用团队作战,懂得如何用人。刘邦乃一介草民,起事时不过区区一亭长,斩白蛇、举义旗、屡遭挫折,但终究成大业,取天下,正是由于他有自知之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处处礼待像张良、萧何、韩信这般能人,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才得了天下。而项羽却相反,他认为自己了不起,看不见别人的才能,连范增这样有本事的人都不予使用,所以就失去了天下。

上述几例,只不过是教材这个素材库的冰山一角。

教材是一座含蕴十分丰厚的宝藏,不必好高骛远,也不必舍近求远,只要你诚心地去挖掘,是绝不会空手而归的。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沾雨露,窥堂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湖北省咸宁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课本教材作文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