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士敏
给散文鉴赏找一个切入点
刘士敏
散文作品的鉴赏方法多种多样,但无论如何,都必须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由此入手进而抓住全篇的中心。本文分别从情感、意象及表达技巧三个方面,论述了寻找散文鉴赏切入点的方法。
散文鉴赏 情感 意象 表达技巧
散文,因其“以小见大”而富有情致,以其“曲径通幽”而深邃。不入其门,焉得其趣。鉴赏一篇散文,如同欣赏一幅三维画,乍一看上去,很普通,定神凝视之,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尔后豁然开朗,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美感。因此,鉴赏一篇散文要找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一篇好的散文,总能表现一种独有的情趣和风味,总是散发着作家的神韵,洋溢着一种情怀。鉴赏一篇散文,首先要把握抒情基调,做到“三突破,两搜索”。
一突破标题。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散文的标题更是作家情感的结晶,一般是具体的物,这物已“着我之色”了。如《荷塘月色》中“荷、月”早已笼上了一层“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伤”之色;《故都的秋》中“故”字蕴涵着深深的眷恋之情;《赤壁赋》中的箫声倾诉着苏东坡强烈的人生无常的感慨。
二突破作者及时代背景。作品既是作家心灵的折射,又是作家生活时代的缩影。如《故都的秋》反映了上世纪30年代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这正与“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味相融为一体。
三突破议论抒情的句子。散文中的议论抒情的句子往往是作家感情的直接流露,如《故都的秋》中“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三分之一的寿命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作者对故都的秋爱到了愿意以折寿换取的程度;还有《兰亭集序》中“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体现了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一搜索散文的线索——文脉。文中那些貌似松散甚至琐屑的材料往往被一条思想的红线贯串、整合,这就是散文的“神”。如《囚绿记》的行文线索是“恋绿——囚绿——释绿——念绿,”其中囚绿是重点,也是惊人之笔。作者由于恋绿,将长春藤从窗外牵进阴暗潮湿的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来“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来比喻葱茏的爱和辛福。”他还发现这“绿友”,“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作者借对绿色常春藤的赞美,展示自己向往光明的心境,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与光明、坚贞不屈的精神。还有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也被“清、静、悲凉”的故都情结所牵制。
二搜索蕴含感情的关键性的、奠定抒情基调的语句。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等句子一开始就为全文奠定了抒情基调。
鉴赏一篇散文的深邃的意境美应该抓住意象,缘景(事)入情,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切景、物是作者用“心”去写的,我们必须用“心”去感受事物,与作家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1.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故都的秋》中“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的共同特征是“清、静、悲凉”,抓住了这些秋景,就很容易把握文章的神韵。
2.抓住典型细节。如《项脊轩志》中对母亲、祖母、妻子的怀念,作者在抒写这种思念之情的时候,善于选取富有特征意义的细节,赋予这些本来极为平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平常的意义:“儿寒乎?欲食乎?”扣门问饥寒的情景表现母亲的慈爱心肠;赠“象笏”以表现祖母的关怀及对未来的期望;而“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则移情于物,表现对亡妻的深切思念。
1.突破修辞。一篇美文,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故都的秋》中“秋槐落蕊”的描绘:“静得连人的耳鼻都无从把握,只有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才能感觉出铺得满地的落蕊的存在。”这种细腻之真切离不开“摹绘形容”这一修辞;《赤壁赋》运用比拟手法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2.抓住表现手法。散文的表现手法常见的有:象征、渲染、映衬、对比、以小见大等,而“以小见大”是多数散文篇什所具有的特点。郁达夫说过:“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散文的特点之一。”题小而旨大,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选取在项脊轩中发生的家庭琐事,从这样一个极小的角度切入,普普通通的项脊轩承载着他对母亲、祖母、妻子的思念之情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寄托着归氏几世的辛酸与梦想、追寻与迷惑。又如朱自清写父爱的“背影”、苏轼抒写人生感悟的“赤壁”等。
3.抓住语言风格。鉴赏散文的神韵,一定要抓住作品的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是作家的创作招牌,体现着作家的阅历与笔力,就像“杨柳岸、晓风残月”与“大江东去”,分别代柳词与苏词风格一样。读到“嬉、笑、怒、骂”的语言,一定是鲁迅的风格;像“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你写那么美丽的诗就已荒唐透顶了,还不该打?打,打得你淡妆浓抹,打得你乘风归去,打得你密州出猎!”(《苏东坡突围》)这样充满文化感叹的句子非余秋雨莫属;再看“脚踏上去,……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样清幽、伤感的话语,和郁达夫“低沉、忧郁”的风格极吻合。
安徽省怀远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