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果
(西北民族大学)
谈医患沟通交流技巧
——注重医患交流能力培养 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张林果
(西北民族大学)
医患交流是医学生未来医学实践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基础。本文从现代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的要求,在防范医疗纠纷、提高医疗质量和医学教育等多层次多角度出发综合分析,阐述了医学生医患交流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探讨现代医学模式下开展医患交流实践教学,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经。
医学生 医患交流 医学模式
医患交流是医患之间传达思想感情和交流各类医疗信息的过程,通过交流确保医患之间,特别是患方获得医疗决定权所需的信息,从而增进医患间了解与合作。医患交流是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现代医学模式是在生物医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适应现代人类保健观念的新模式。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只是见病不见人,只注重疾病本身,而忽视患病的人,只关注引起疾病的生物学原因,而忽视社会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不能适应现代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我国医疗执业环境的恶化原因之一与医患交流中体现的人文精神缺乏有关。所培养的医学生,未来的医生作为社会人,一生中交往的主要社会人群之一是患者及其家属,故医患关系是医生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社会人,必须具备精湛的医术,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医患交流能力。
提高医学生医患交流能力素质是指一个人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而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是临床医疗工作中所体现的职业道德、医德医风、技术能力和水平等的综合表现。今年的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核增加了对职业素质的考核内容,也充分说明了现代社会对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要求除包括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职业奉献精神,还体现在执业活动中尊重病人、尊重同仁、珍视生命、爱患意识、医患交流意识、依法行医、维护医患双方权益、重视医疗伦理问题等多方面要求。而这一切都是要通过良好的医患交流来实现。通过对医学生针对性地进行医患交流实践训练,将医德教育与医患交流相结合,使之转变为具体的言行训练,使其医患交流能力得到提高。医患交流不仅是一项技巧,更是一门学问,应把对病人的尊重、理解和人文关怀体现在患者从进院到出院的医疗服务全过程中,有利于促进相互尊重、理解、信任的新型医患关系的建立。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良好的医患交流技巧有助于收集信息、诊断、治疗和健康教育,直接影响医患关系的改善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医患交流是医疗活动的基础,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始终。
(一)提高医患交流能力是防范医疗纠纷的需要在临床医疗活动实践中具备良好的医患交流能力是实现和谐医患关系、实现医疗目的的重要基础,是医学生提高医疗技能的重要前提
1.国内外权威统计资料表明:许多医患矛盾、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交流不够、缺乏互相理解造成的。
2.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的数据显示,全国有73.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其家属辱骂、殴打、威胁医务人员,59.63%的医院发生过因病人对治疗结果不满意,纠集多人在医院内围攻医务人员及医院领导的现象,而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交流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2/3。
3.虽然医患纠纷的引起有医源性、患方、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但我们应该认识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就医观念的变化及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对疾病的认知权和知情同意权日益重视,希望有治疗方案及检查的选择权等权利意识日趋增强,而客观存在的医患之间信息的不对称,由于医务人员自身知识积累有限,实践经验不足,缺乏交流技巧,导致医患交流障碍或沟通不充分,使得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常出现剑拔弩张的状态。因此,应在医学生阶段掌握好医患交流技能,实现由学生向医生的过渡。
(二)提高医患交流能力是医学发展的需要现代医学发展突飞猛进,医学领域的高科技成果也为许多以前的不治之症在今天能得到很好疗效。随着大量科学技术手段渗入医学领域,也导致了医学的非人格化和医患关系的物化趋势,虽然医生诊治疾病的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百姓对医疗结果仍不能客观对待。另一方面老百姓对健康需求的无限性和医学责任的有限性认识不足可能造成紧张的医患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充分的医患交流和沟通,既传授患者及家属相关的医学常识,又让患者及家属明确谁该对健康负责;既让患方知悉医方的工作内容和可能的结果,又明确自己的责任、义务和可能承担的风险。国外学者威廉马德森注意到文化因素对医患交流的影响。
4.现代医学实践中强调信奉科学,应用复杂技术以及与医生合作的规范与价值观,是来源于中产阶层范畴的,而对于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患者来说,与医生之间的互动会有困难,并可能造成双方的误解,形成医患之间的冲突。由此可见,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要靠医患交流互动来缩小以争取患方的知情同意来实现医生的诊疗。而医学的科学研究方法80%循证医学方法指导医疗实践是各种医疗手段的实施依据,一些大型医疗检查结果都要求医生以通俗的、非专业性语言帮助患方理解,才能取得配合以完成诊疗过程。
(三)医患交流是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等医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医生,而高素质的医生除了要掌握医学知识、理论和医疗技术之外,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和较高的人文素养。
5.临床医学是社会实践性及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所服务的对象是具有复杂社会关系并患有疾病的人,是具有极其复杂人际关系的特殊性行业。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生既要面对躯体疾病,又要面对病人的情感需求。医生应能利用高超的交流能力和技巧与病人进行交流,以期得到病人的充分信任、理解和配合。而医学生在实习阶段因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不足,常常因为紧张及胆怯心理、亲和力不够、自信心不足而导致交流失败,因此,要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对医学生进行医患交流能力的培养,让医学生不仅要学习医学专业知识,还应掌握心理学、社会学、人际关系学等多学科知识,以便使自己在医患交流过程中充满自信心、更具有说服力。对病人进行诊疗时,能根据病人社会背景和心理特征,做到心身兼治,心身同治,以人文医学精神指导医学实践,还医乃仁术的本来面目
6.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在其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细致地描述了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职业价值态度、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保健、信息管理及批判性思维等七个领域,把沟通技能列为七大领域之一。
7.21世纪医学发展的趋势,对21世纪医学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五星级医生作为全球性策略,提出未来医生应是保健的提供者,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领导者、服务管理者。
我国的医患交流能力培养多在毕业后的医学临床实践和医学继续教育中逐步积累、得到提高,这也折射出我国医学教育的不足与缺陷。虽然近些年来许多大学已开设了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临床医学导论等必修的人文学课程,但医学生的医患交流基本上是局限于临床实习中的病史采集过程中。许多医学院校都为改善医学生医患交流现状作了大量探索,我们将国内外在医学生中加强医患交流能力培养的共识付诸实践,改革以往仅仅在诊断学教学中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上的少量内容,把医患交流能力作为一项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改变在课程教学中,重自然科学知识,轻社科人文知识;在临床教学中,重技术性医患关系,轻非技术性医患关系;在各类医学考试中,重操作技术考核,轻沟通技能评估的状况,实现提升医患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近三年我们整合了临床医学生医患交流学知识模块,在基础医学学习期间同步进行医学伦理学、医学导论等人文课程学习,利用综合大学资源,鼓励选修人际交往、现代礼仪、语言学、医学法等课程;基础与临床过渡期间学习医学心理学、医疗人际关系和病史采集等相关知识,进入临床医学学习后学习医患交流学,掌握医患交流形式与内容、医患交流技术与技巧等内容,将医患交流教育贯穿始终,完成基本知识储备。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进行实践模拟训练。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除了采取书面教学、专题讲座、讨论、多媒体视频、角色模拟等形式,标准化病人典型案例的角色模拟让学生有换位思考的体验,受益匪浅。由于实训课师资的相对缺乏,先期进行老师扮病人,由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再由老师进行点评,第二阶段将不同人格、情绪、偏离行为等心理因素设置典型案例,让学生自已扮演病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多数学生体会到在扮演病人角色的同时,交流能力得到同步提高。总之,医学生医患交流能力培养途经还可以在活跃第二课堂、开辟论坛、组织社团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有更多参与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在临床实习阶段与病人实际接触,有了前期的实训体验,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能力将会不断提高。在实习结束时基本达到以下要求并在以后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注意倾听、收集和综合同问题有关的信息,并且理解这些内容;运用沟通技巧促进病人和家庭之间的理解,使他们在作出决定时处于等同的地位,显示出有助于教育他人的基本技能和积极的态度;显示出对有助于改善病人和社会相互影响的文化和个体因素的敏感性;有效地进行语言和书面沟通;建立和保管良好的医疗档案;综合和介绍适合听众需要的信息,讨论可达到的和可接受的强调个人和社会优先问题的行动计划。
[1]葛焕琦,潘焕峰,蔡寒青,等.谈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培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12(29):25.29.
[2]贾建文.论预防医患冲突的语言和行为沟通[J].中国医院,2005,9(7):5-9.p[3]丁珠林.医生,你为什么总是很烦[J].中国卫生,2005,(11):10 -16.
[3]杨同卫,陆文涛.国内外医患冲突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2):47.
[4]孙英梅,岩磊,张更,等.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7):414.
[5]胡凯.21世纪医学发展趋势与医学生素质教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4):225.
[6]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医学教育,2002,(4):23 -25.
[7]屈会起,张金钟,邱明才.在内科临床中落实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J].医学与哲学,2000,(8):16 -18.
[8]谭榜宪.加强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防范医患纠纷[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6,4(2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