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思考

2011-08-15 00:42费小佳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学习者

费小佳

(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1300)

跨文化意识源于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而解决这一问题的第一步就是提高人们对文化差异性和相似性的敏感度。RobertG.Hanvey[1]从全球性这一视角给跨文化意识作了如下定义,即对包含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这些文化因素包括思维模式、敏感性、跨文化技巧和阐释能力。从这一定义,可以发现跨文化意识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因为其发展过程是一个理解和认知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是一个行为展现的过程,这一切都处于动态之中。

尽管这一观点已为中国外语教学界所接受,不过长期以来对外国文化的过分谨慎以及对文化教学缺乏系统研究,影响了人们对外来文化的认识,并阻碍了文化教学的发展,自然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20世纪90年代起,尽管中国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但思考和解决问题却仍习惯按传统的思维模式去做,即去粗取精,从而在文化教学中体现出了很强的选择性。

文化的各个层次和成分之间的关联性很强,例如,价值观与传统、社会体系与个人言行。如果随意取走一部分,不仅会忽略文化本身就是一个体系的整体性,而且会对文化产生肤浅甚至错误的理解。去粗取精就意味着预先对文化的好坏做出了判断,但从文化相对论来看,文化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学习文化是为了识别其差异性,是为了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保持学习文化的兴趣。学习者掌握的目标文化知识与目标文化成员所体现出的特征之间是存在差距的,只学习所谓精华那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是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

尽管罗常培、邓炎昌、顾嘉祖、王福祥、吴汉樱,胡文仲和高一虹等都发表了关于语言与文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方面的著作或论文,不过与欧美的研究相比,我们的研究似乎只是就事论事,缺乏系统性。故而,目前中国的文化教学还发挥不了多大作用,也就很难系统地去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去改变。

1 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思考

1.1 培养原则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首先要遵循一些原则,即系统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比较原则。

1.1.1 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意思是文化本身就是一个体系。文化相对论认为,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老师不能只教精华,而忽视糟粕。例如,在教授“She was sunbathing her birthday suit when her boy friend came to see her”这个句子时,老师不能只告诉学生这个句子的意思,而不告诉他们隐含在句中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人们是不谈论这个话题的,但在美国“birthday suit”是一个幽默的俚语,意思为一丝不挂。当然,中国老师一般是不会谈论这个的,但这会造成学生无法理解其文化内涵,并形成刻板印象。事实上,这与西方的文化有关。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认为健康的肤色应该是古铜色,所以他们喜欢日光浴。作为老师,应该向学生解释清楚这一点,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birthday suit”的字面意思,而且明白了其文化内涵。

1.1.2 层次性原则。陈晓萍[2]认为,文化分为表层文化、中层文化、核心层文化。表层文化,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中层文化包括了社会制度和价值观。核心层文化则是关于人为什么会存在,是对一个社会群体提出的一个共同假设,与植根于社会深处的信仰有关。随着网络技术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大学生也会参与其中。在交流中,他们会发现外国人的许多言行与自己的不一样,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文化知识,他们无法完全明白这些行为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就更无法去理解外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了。因此,外语教师有必要教授大学生相关的文化知识和在多样化的文化场景中如何处理所遇到的困难的策略。就表层文化来说,老师应设计不同的课堂活动来帮助学生去体验这些可以看得见的刺激。比如,设计一场婚礼活动,让学生来表演不同国家的婚礼,这样他们可以发现不同国家的婚礼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似的地方。

这样,学生会慢慢地系统性地习得越来越多的文化知识以及交流技巧,才会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1.3 比较原则。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学习者要发现和掌握英语文化的特征是很困难的。那英语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文化教学时,有意去比较对照中英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这就要求老师遵循比较这一原则。拿时间这一话题来讲,从传统角度看,美国人喜欢专时专用,中国人喜欢一个时间段里同时做几件事。从历史的角度看,现在美国年轻人也喜欢一个时间段里同时做几件事,这就与老一辈的观念不一样了。这样的比较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外国文化。

2 培养方法

通常,外语教师在教授文化知识时,只是将文化背景知识添加到教学内容之中,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一部分内容,但并不完全明白。因此,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1词汇教学法。每种语言中的词汇都包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以浙江大学编辑出版的新《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二课No One Stops to Say“ Thank You”为例,文中bluevo cabulary的意思为不当的言行。这时,老师可以进一步介绍颜色词汇所表达的文化意义,这里的blue相当于汉语中黄色小说中的黄色这个词,这说明了英汉语言对颜色词汇的运用是有差别的。又如,西方文化中“红色”意味着血腥和战争,中国文化中则意味着幸运和祝福。所以,在教授单词时,不仅要谈论意义和用法,还要通过比较和对照讨论文化内涵,尤其是在真实文化语境中的实际应用。

另外,语意场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方式。比如,在教授早餐这个词汇时,老师可将与之相关的词汇如鸡蛋、牛奶、面包等写在黑板上,并通过多媒体呈现关于美国人的早餐图片和播放一些小视频,对中美早餐进行比较,并要学生用英文谈论他们的早餐习惯。

2.2阅读教学法。阅读教学是最容易与文化教学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活动之一,只要选择含有文化内容的阅读材料,就可以顺利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然而,目前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在教阅读课时,却无法开展有效的文化教学,他们要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要么没有丰富的目标文化知识。因此,阅读教学就需要一种新方法,即对话法,它包括了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

许多阅读材料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这些材料不仅给大学生提供了如何去看待表达这种文化的语言及形式,而且给出了对外国文化的见解。可是,由于文章与事实无法联系起来,所以这些有价值的见解是无法直接获得的。那么大学生该怎么办呢?一定要尝试去创建一种自己与作者之间的联系。因为作者的世界观与自己的经历、观点、情绪和对事物的影像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会利用自己的主观视角去界定自己与事实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在这方面与文章的作者进行交流。

选择课文时,最好选择文学文本,因为这更有助于大学生在讨论中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这是在进行思维实验。与其他文本相比,文学文本使用了更多的修辞手法。不同的读者对这些修辞会有不同的解释。与日常用语相比,文学语言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去体会意义的多重性[3],大学生有机会去表达他们的个人观点、反应和感受,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成为积极的学习者,而且有助于他们成为再创造者。以海明威的《真实的高贵》一文为例,在老师指导下,大学生先对什么是真实的高贵进行讨论,得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再读文章去发现作者对真实的高贵的理解,这样在大学生与作者之间就形成了对话。此后,老师则继续通过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阐述自己是如何理解“Men come closest to their true selves in the sober moments of life,under the shadows of sorrow and loss.”这句话的,老师可以问学生在痛苦和伤心的情况下当时的感受,然后在那之后,学生可能想到什么,这样一步一步去挖掘出隐藏在文字表面下的内涵意义,帮助学生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当然,老师也要给出自己的观点,这就形成了学生与作者、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有效互动和交流。

2.3听说教学法。听说练习能使学习者体验到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并能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听说练习都是以内容为基础的,因此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是极其重要的。内容的选择必须真实、有代表性,能反映目标文化或本族文化的各个方面。以在美国看病为例,要使学生对其有全面的了解,就必须对所有的相关文化知识进行考虑。对听说教程中的文化内容的安排必须要具有系统性,内容难度不能超过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只有对文化进行系统学习后,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不是成为只能讲一口流利英语的人。与只会讲部分英语的人相比,英语流利者更容易被英语本族语者误会,因为本族语者会认为他们知晓自己的文化传统、言语行为规则和价值观,所以英语流利者如果违反了这些的话,本族语者就会认为他们是故意为之的,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此外,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因为新的教育技术拓宽了教学渠道。多媒体能给学生呈现多种多样的跨文化交际场景,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他们的交际能力。模拟游戏是听说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活动,目的是对假设发出挑战,拓宽视野,促进能力的提高。游戏与行为情感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习者在游戏中会经历他们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情景,会从这些情景中学到经验和知识。跨文化冲击是跨文化交际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尽管这会给交流者带来痛苦和困难,但却有助于实现文化适应,有助于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遭遇了文化冲击的人通常对文化会有更强的敏感性,更愿意接受跨文化培训。因此,许多跨文化培训专家强烈建议使用文化冲击法让学生去面对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

以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为例,在学生看完一段旅游大巴翻车事故以及对大巴车上导游主动救助游客的事迹报道的视频后,学生可以先发表自己对导游这种行为的认识;然后,老师再播放一段有关英美等国人对类似事件的看法的视频。这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跨文化冲击。在英美文化中,有句老话是自助者天助之。遇到这种事情,应该是先救自己,而后再救别人,如果自己都救不了自己,怎么可能救别人呢?这与中国文化就形成了冲突,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在危机时,导游的职责是先救别人,为救别人甚至可以牺牲自己。

学生在接受这些类似的教学后,才清楚以后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在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时,该如何灵活地处理这些情况,这才是真正地理解了外来文化,并增强了自己对文化的敏感性。

2.4写作教学法。写作教学贯穿于外语学习的每一个阶段,尽管每个阶段的文体、内容和要求是不同的,但文化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结合是可行的。

开始阶段,由于学习者的认知能力不高,知识量少,所以写作要求不高,所写文体也相对单一,但文化教学还是要开展的。就拿“我的家”这篇写作练习来讲,先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适时地告诉他们世界上存在的不同类型的家庭。在学生完成写作后,老师一边对他们的语言使用能力进行评价,另一边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与家庭有关的阅读材料或各种图片,使学生了解东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家庭类型,并鼓励学生去思考现代中国家庭类型的变化,引导学生去讨论是什么引起这些变化的。随后,给学生一些外国学生写的有关家庭的文章,鼓励他们去发现这些文章与他们自己的文章之间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从文章结构、词汇、句法等角度去引导学生关注文化的差异性,但也不能忽略语言的正确使用。

3 总结

无论是从培养原则还是从培养方法看,文化教学都被提升到了与语言教学同样重要的地位,它包含在了语言学习的每一个阶段和环节之中。在实际操作中,要鼓励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去改变自己以前的教学方式,从新的角度——文化相对主义,去认识文化教学,并逐渐去改变自己以前对西方文化形成的刻板印象,从而实现培养和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及提高他们在跨文化语境中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一目的。当然,对文化教学的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探索的成就不仅可用于英语教学,而且还可用于其他语言教学。

[1] RobertG.Hanvey.An Attainable Global Perspective[M].New York:Center for Global Perspectives,1976.25-27.

[2] 陈晓萍.跨文化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31,122.

[3] Anne-Brit Fenner.Dialogic Interaction with Literary Texts in the Lower Secondary Classroom.[C]European Center for Modern Languages Council of Europe Publishing,2001.16.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学习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两块磁的交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