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登清
(广东省吴川市唐禄中学)
动态调控
——生成新的文本价值
◆杨登清
(广东省吴川市唐禄中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质疑,这样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从而生成新的文本对话。
案例:“背影”教学片段。
在教学《背影》这一篇课文时,学生经过学习对这一篇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有了深入的认识,为了促进学生与这一篇课文进行更为深度的对话,在结课环节我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
师:同学们,经过几堂课的学习,大家对《背影》这一篇课文的内容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学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朱自清先生吗?
生: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写人”的文章,“写人”有很多的角度。我想问朱自清先生的问题是,他在写这一篇文章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从“背影”入手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难道作者写这一篇文章从“背影”入手就一定好吗?
生:我觉得很好。(他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课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那一段)这个细节描写就很感人了。
生:是呀,父亲艰难地去为作者买橘子这个细节非常感人,“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就是天下所有父母的真实写照,使我想起了开学初我爸爸送我到学校读书时候的情景。
生:我爸爸妈妈在城里打工,去年暑假叔叔带我去城里看他们。当我们回家时,爸爸妈妈来车站送我们。车渐渐离去,可是爸爸妈妈却始终望着我们离去的车影。
生:课文的结尾再一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我在读到这里时感觉到作者此时应该是百感交集,内心很复杂,愧疚、忏悔……
生:朱自清先生以“背影”为切入点写这一篇课文最恰当不过了,深切地写出了“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人间常情。
以上教学片段中,正是因为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质疑,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了作者流露在课文字里行间血浓于水的父子之情。更为重要的是引发了学生对文本新的对话,很多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父母亲对待自己的相同情境,他们的内心情感引发了共鸣。这一种文本对话是投入学生情感的,是最为深刻的。
初中生由于生活经验不是很足、语言积累不是很丰富,在解读文本时出现理解偏差甚至是理解错误是很正常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学会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方法,这样才会生成新的文本探究,让阅读课堂更精彩。
案例:“紫藤萝瀑布”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紫藤萝瀑布》这一篇课文的语言很美,请你们找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来读一读。
生(读):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色,就像迸溅的水花。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一句最美呢?
生:因为这一句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花的美。
师:那么,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呢?
生: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阳光”比喻成“银光”。(学生出现了理解错误。)
生:老师,他说得不对,阳光不可能是银色的。在这个句子中不是把“阳光”比喻成“银光”。(其它同学也纷纷表示赞同)
学生出现把“‘阳光’比喻成‘银光’”这个错误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设的。确实,这个比喻句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探究。
师:那么这个句子中到底是把什么比作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并联系上下文来想一想。
(同学们纷纷开始读课文,过了一会儿他们纷纷举手。)
生:在这个比喻句中作者把“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比喻成“水花”。
生:是的,本体是“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喻体是“水花”。
师:那么,你们是怎么找到本体和喻体的呢?
生:在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从这一句中可以看出本体是“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
生:在这个比喻句的前面有这么一句话“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从这里可以看出。
师:你们的理解真深刻。同学们,那么这一句写出了花的什么?
生:写出了花的色彩。
生:写出了花的姿态——勃勃生机。
生:写出了花的精神——亮丽。
……
师:同学们,你们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这个方法很好。
以上案例中,当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出现错误性的理解时,打乱了教师原先预设的教学流程,对教师来说是一种考验。这时,教师没有置之不理,也没有随便带过,而是顺势引导,利用学生的这个错误引发了他们对文本深入的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外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这些“意外”会给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一定的影响。面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教师应该理智面对、从容对待,使之成为一种教学资源生成新的文本体验。
案例:“我的母亲”教学案例。
在教学《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正值下午的第三堂课。天公不作美,突然间下起了大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黑板上板书“母爱”这两个字时,一位学生的母亲推开了教室的门,说要给自己的女儿送雨伞,然后把雨伞递给女儿面带微笑地走出了教室。
母亲的这一举动让女儿脸红了,其他同学也纷纷开始热闹起来,一时间教室里沸腾起来。显然,这位母亲的突然“闯入”干扰了课堂教学。此时,教师没有慌乱,而是把黑板上的板书改写成“母爱是……让……”,然后这样和同学们说:同学们,学了《我的母亲》这一篇课文,我们知道了母爱是最伟大的。现在,请你们根据黑板上的“母爱就像……让……”这一句式,写一句话。
教室里立刻安静了下来,同学们开始写起来。过了一会儿,他们开始朗读自己写的话。
生(母亲送雨伞给她的那位女同学):母爱就像一把雨伞,每当刮风下雨的时候总能让我免遭风吹雨打。
生1:母爱就像一个动人的眼神,当我忧伤的时候总能给我心灵的温暖。
生2:母爱就像是一句句“啰嗦”的叮咛,总是嘱咐我要这样那样,但能给我带来亲情的温暖。
以上案例中,“母亲”的突然闯入这个“意外”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危机,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课堂上,执教教师从容地对这教学意外进行了处理,让学生根据“母爱就像……让……”这一句式写一句话,把原来的文本情感体验进行了升华,达到了文本与生活的最佳结合。
总之,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有效调控,从而让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生成新的文本对话、新的文本探究、新的文本体验,从而让阅读课堂充满活力。
[1]蒋守彬.驾驭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J].内蒙古教育,2005,(5).
[2]李祎.新课程课堂教学:从弹性预设到动态生成[J].当代教育科学,2005,(10).
[3]方敏芬,陈怡.让课堂“生成”充满诗意[J].小学语文教学,2004.
[4]吴志健.让“生成”走向“有效”[J].江苏教育,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