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晋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研究
◆黄 晋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
在科技创新突飞猛进的21世纪的今天,创新已几乎成为所有领域的趋势和常规,教育也不例外!只有不断推陈出新,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创新人才已经愈来愈受到亲睐和重视。试想,如果没有创新的教育,又如何能够培养出创新的人才?如果没有创新的人才,又如何能够创新科技呢?实施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时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不仅可以提升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分析了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探索出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四种策略: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兴趣、鼓励质疑创新、培养创新能力,并且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策略
教育部制定的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主张学习要有“多闻阙疑”和“多见阙殆”的精神,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正如赵翼在《论诗》中所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换句话说,学习不仅要继承传统,而且更要创新。孔子的教育指导思想与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界所推崇的创新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然而,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基础教育的教学现状却令人堪忧,保守教学、机械化教学等现象屡见不鲜,创新教育往往被视为无足轻重而被边缘化。笔者以中学语文教学为例,来剖析其存在的弊端。
据报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生相比,当今我国中小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绝不逊色,甚至高人一筹。然而,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对比,我国中学生、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却普遍逊人一筹,这是国人不得不承认的残酷事实。在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谁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谁将在残酷和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我国众多有识之士指出,欧美国家的中学生、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整体水平高于中国,这与欧美国家重视创新教育并且大力推行创新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国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体水平稍逊一筹,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的创新教育还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这个问题值得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去反思和研究,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培养出是否具有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接班人,故勿等闲视之。
针对上述问题,深入去剖析,中学语文教学缺乏创新教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两个主要因素:
1.受应试教育影响,不敢创新
我国摒弃应试教育大力推行素质已经十余载,取得了颇为显著的成效。然而,深层次去挖掘和研究,一些问题便浮出了水面。在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今天,虽然全国上上下下都在大谈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还是大行其道,一切教学工作都是围绕高考、中考的指挥棒走,中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这是所有中学语文教师都甚感棘手和头痛的问题!
面对中学语文书本上的课文、知识点和考点,很多“优生”可以倒背如流,脱口而出,如数家珍。对于如同“八股文”似的作文范文,学生也是驾车就熟,手到擒来,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但是,一旦改头换面转换了形式,很多学生乃至“优生”却一筹莫展,无从下手。
即使部分“优生”侥幸在中考、高考中取得高分,这样的“优生”也是典型的高分低能,是彻底的“书呆子”。如果其不改变思想和观念,估计将来也很难有大的作为。
追本溯源,就是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在!
因为教师、学生承受了太多来至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压力,只有高考、中考成绩显著,教师才能“扬名”,学生才能“前程似锦”,才会被社会所认可。
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切按照考试大纲来“传导授业解惑”。同时,也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教师的指挥棒按部就班去做,教师在教学中不敢创新,学生在学习中也不敢创新,因为老师害怕由于创新教育而“误导”学生,更害怕学生在创新学习中“迷失自我”,学生也害怕由于“创新”学习而在考试中铩羽而归。
2.受传统文化和思维影响,不准创新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和重要文化遗产,很多优秀传统文化至今还大放异彩,影响和教育了一代代的国人。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受一些传统文化和定性思维的影响,很多教师不敢创新,所以其教育的学生也不准创新,唯恐破坏了“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害怕走错路走弯路,特别是作文教学时更是按图索骥,因为担心不被评卷老师所认同而被评个低分,所以不敢越雷池半步,不准有丝毫创新。
如此陈旧教育理念教育出来的学生如何奢谈创新?如何妄谈求新求异?无异于痴人说梦!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如何全面提升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提升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提升其语文素养、综合素质和其终生发展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毋等闲视之。
何为创新教育?简单地说,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其创新能力。
在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结合创新教育的精神,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当今多元化世界,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科技更新日新月异,教师须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教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新性。欧美等发达国家从20世纪初就开始探索实施创新教育,经过逾百年的探索和发展,在创新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和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甚为重要,并且迫在眉睫。笔者愚以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师生提供一种心情愉悦、气氛融洽的心理环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乐教,使学生乐学,教师、学生在和谐快乐的氛围中乐教乐学,何愁教育教学效果不显著?
正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从古至今,我国教育界所推崇的师生关系就是长辈与晚辈的“家长式”关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俯首聆听,这样既有可能扼杀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也可能使师生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这种“家长式”的旧模式师生关系,逐渐被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所鞭策和摒弃。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已经逐渐成为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共识。
教师要彻底摒弃那种“家长式”的教学之态,对待学生要真诚、尊重、关爱,以礼相待,平等交往,双方建立一种友好、平等、信任、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发现和挖掘各自的长处和特点,使广大学生在课堂上上不仅有话可说,有话能说,而且有话敢说,对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观点只要有不同见解,就可以畅所欲言,不吐不快,引导学生敢于创新求异。
譬如,一名男青年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阅读17课《智取生辰岗》时,为了创设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和提高学生对梁山泊好汉之间深厚的兄弟情义的了解,教师引导学生说:“如果我们都是梁山泊的好汉,大家应该怎么称呼我啊?”学生的情绪立即被调动起来了,大家纷纷抢着发言:“应该叫你‘哥哥’!”“应该叫你‘军辉哥哥’(‘军辉’乃该教师之名)!”“好!这节课大家可以直接称呼我为‘哥哥’。”教师对学生的称呼予以首肯,学生拍掌叫好。
由于学生受到了尊重,整节课顷刻变得异常活跃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被完全调动起来了,都认真参与到教学互动中去。在随后的课堂小测表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也是出奇地好。
究其因,就是教师创设了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充分尊重了学生,使学生站在平等地位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动性和创新意识,使很多原本比较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使很多棘手的难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2.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丁肇中曾经说过:“成为一个杰出科学家最重要的,第一是要对学科有兴趣。”也如俗话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推而广之,如果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热爱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教师要在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中通过课前演讲赛、词语“串烧”赛、故事“接龙”赛、经典诵读赛、辩论大赛等一些列活动,来丰富语文课堂教学,使之变得妙趣横生,高潮迭起,激活课堂,吸引学生的眼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某中学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人教社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第20课《口技》时,教师刚写下标题时,便说:“我想为大家表演一段口技,大家是否欢迎?”学生齐声叫好。教师立即即兴表演了吹口哨、学鸡叫、学狗鸣等口技,虽然表演技巧极其一般甚至略显拙劣,但是却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该堂课也变得异常精彩,教学效果也非常理想。
同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组织一些课外拓展活动来磨砺学生的意志,开拓学生视野,指导学生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新
现在的中学生虽然机械地学习和传承知识的能力较强,但是却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对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提出质疑和挑战,不仅仅需要有创新意识,而且更需要有创新勇气!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须先从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开始,敢于对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提出挑战,敢于否定已经盖棺定论的传统观点,而提出自己新颖独特的见解,经过长期培养和训练,学生自然而然就具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切都潜移默化,水到渠成。
“背井离乡”这个成语大家已经耳熟能详,千百年来人们都是持一种否定的态度,一般都认为是家乡遭遇了水灾或旱灾或者地震等自然灾害或家庭遭遇了重大变故,而无法在家乡生活下去,被迫拖家带口,远走他乡,这是一种生活悲惨、无奈的写照,早已深入人心。
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引导学生对这些陈旧观点予以质疑和否定呢?
在科技、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世界各国和地区就好像一个地球村一样,大家来去自由、方便和快捷,大部分的国家与国家之间仅飞行数个小时就可到达,属于典型的朝发夕至。
时下,世界各国很多优秀学子和成功人士,为了求学或者开拓、壮大自己的事业,不惜千方百计“背井离乡”到国外去读大学读硕士读博士,或者把公司开到国外去。这是成功人士的一种成功标志,而不再是人们眼中的生活凄凉、无奈的写照,中学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去否定“背井离乡”所揭示的内涵,赋予其新的内涵。
同样的道理,其他如“开卷有益”“众口铄金”“海纳百川”等传统观点,都可以求异求新。在新时期下,质疑旧观点提出新论点,只要有理有据,论证充分,论据合理就可以了,教师就要予以首肯,就要大力表扬。因为这样的文章,往往会给评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感觉,更容易打动评委,得高分也不足为奇了。
4.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该从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开始。要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意识,使他们敢于质疑一切人和事,敢于逆向思维,敢于标新立异,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浪。特别是在写作时,更加要打破传统,打破常规,敢于向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挑战。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正如万丈高楼平地起一样,没有扎实的基础,一切都是白搭。
其次,要培养学生具有正反结合、多向思维的意识。因为世界上的人和事往往都具有多面性,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又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反之亦然。要多角度多方位甚至从正反面去剖析问题,要看到问题的本质,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直以来,人们对“班门弄斧”都是持一种蔑视的态度,嘲笑那些在专家和学者面前显露自己功夫的人不自量力,不知天高地厚。
而笔者却以为,要想提高自己的技能,就要敢于挑战权威,就要大胆地“班门弄斧”。一是可以让权威专家认识自己,赏识自己,甚至指导自己提升自我;二是可以通过挑战专家,看到自己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不断努力提升自己能力;三专家也并非完人,也并非完全没有瑕疵和破绽,可以通过挑战专家甚至推翻专家观点,使自己扬名。
敢于“班门弄斧”的人,具有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不仅无可厚非,而且还非常值得肯定、褒扬和赞美!这与我们教育界所倡导的创新教育殊途同归。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学的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引导中学生形成爱思考、善质疑、敢批评的创新意识,培养中学生具有求新求异求真的创新能力,敢于挑战权威、挑战传统文化和传统观点,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这对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颇有裨益,最终达到把中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教育教学目标。
[1]中学语文教材.
[2]黄俊.探索中学语文中的创新教育.成才之路,2011,(14).
[3]高小平.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学苑教育,2011,(10).
[4]汪正军.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07).
[5]周慧莲.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群文天地,2011,(08).
[6]李辉定.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原则.教师,2010,(17).
[7]解郁芬.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