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英
(福建省连江县东湖中心小学)
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对策初探
◆黄水英
(福建省连江县东湖中心小学)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城乡二元经济的现实存在,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其子女大多数留在农村,于是教育就面临一个新的问题——留守儿童教育。受农村整体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以及家庭教育缺失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身上存在的学习成绩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问题愈发凸显,令人堪忧,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一个“不和谐”的音符。
1.成绩差,厌学情绪突出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父母关爱的缺失、沟通交流的缺少以及有效监护的缺乏,留守儿童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成绩普遍滞后。留守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经常不按老师要求完成作业,有些留守儿童要帮助年迈的祖父祖母承担过重的家务劳动,造成上课时无精打采,学习成绩很难提高。无故旷课、迟到、出走,也时有发生。而通过资料显示走上偷窃等违法道路的情况,近年来也不鲜见,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打工,促进了城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问题。越来越多有关留守子女犯罪的案例显示,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与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2.性格发展不健全,心理教育难度大
留守儿童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十字路口,生理、心理还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未形成体系。由于亲情的缺失,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现象,行为上容易走极端。留守儿童家庭中的孩子多属于隔代监护,多采用“物质加放任”的管教方式,孩子们“骄娇二气”严重,形成了我行我素和任性的性格特征;留守儿童自控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均不强,由于缺乏适当的家庭教育和引导,部分留守儿童对学校和老师的关爱甚至采取漠视甚至敌对的态度。
3.自卑感重、人际交往疏导困难
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留守儿童典型的心理特点。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子女,他们会因生活环境的特殊而自卑,但作为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需求。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由于这种心理特点,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卑敏感而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他们有时会以不合作来表达不满,或以掩饰来让自己免受伤害。这也是我们在调查了解中发现的一样,他们中的大多数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但通过教师访谈又发现,通过适当的方式的集体活动,他们一旦参与进去往往又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与表现欲。其实这也正反应了这种互相矛盾的心理特征。
4.家校联系薄弱,平时互动少
由于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相对贫困,家长整天忙于生计,文化层次较低,对子女没有能力进行教育和辅导;另外,很多家庭属于多子女家庭,个别人还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不重视,缺乏明确的目标,认为孩子能上学就行,不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一方的责任,家长平时与学校的联系很少。许多老师反映,老师要与家长联系,却经常找不到家长,家长与学校配合几乎是空白,因此家校联系成为学校教育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5.教师教学的难度大,工作压力大
由于留守儿童的客观实际——基础弱、成绩差,给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他们除了课内繁重的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更重的课后辅导、批改、补课,工作量大大的增加,教师感到身心疲惫,不堪重负,很多中小学教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严重影响教师工作情绪,工作缺乏积极性。另外,在学校课程设置方面,学校缺乏对新情况的应对机制,特别在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面,缺乏有必要的师资。
6.教育评价方式影响教师工作动力
从教师付出的角度来看,对孩子付出辛勤劳动之后,每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有好的发展,但从老师的教学成果来看,实际效果却并不能完全来衡量教师的工作业绩。由于留守儿童学习能力及基础知识掌握等方面同普通学生差异较大,老师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提高这些特殊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同样的付出,但取得的教学成果却不同。留守儿童的教育一方面要负责孩子们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还事实上承担了部分监护人的职责,极大分散了教师精力。所以目前的有些评价不能客观地反映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特别在当今唯成绩论、唯升学论仍有相当评价空间的时候,能否负责任地在这一特殊学生群体中付出时间与精力直接关乎教师的价值判断。
1.设立相关组织实施专门教育管理
可以设立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委员会,全面负责特殊群体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建立留守儿童跟踪档案,对留守儿童的表现与问题及时跟踪,定期展开特殊群体学生教育情况调研,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与引导教育,使特殊群体学生的问题在萌芽状态中发现,在管理引导中解决,使这一群体的学生能在教育关爱中健康成长。
2.成立自治团体延伸家庭温暖
可以在老师中尝试建立“代理家长制”,发动教师、党员、与特殊群体进行结对帮扶,关注留守儿童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同时,还可以尝试在高年级这一特殊群体中设立自管组织,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立足留守儿童家庭特点、生活状况、学习处境在老师指导下解决学习乃至生活中的突出难题。另外,还可以尝试通过各类学习竞赛小组创造群体互助共进共赢的学习氛围。
3.实施特别关爱工程
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对家庭困难的这一群体的学生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实行学杂费减免或生活补助,使这一特殊群体家庭能感受温暖,充满自信。同时,在人格上尊重留守儿童的差异性,多鼓励、表扬特殊群体学生的进步,从正面引导他们以乐观、积极、上进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引导他们培养良好品格,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4.建立家校互动机制
即,要适时保持同家长的联系,确保孩子有特殊情况时,在第一时间和家长联系,保持家校联系畅通无阻。一方面,让家长及时了解子女在校的表现和学习生活情况,保证家长的责任尽可能的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学校要及时就留守儿童的一些问题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尽可能的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健康的成长空间。
5.制定学困生转化方案并实施
在解决留守儿童学困问题上,老师在心理上必须尊重和接纳后进生,在感情上与后进生融洽沟通。我们都知道,后进生自尊心十分脆弱,经受不住刺激,留守儿童后进生表现更为强烈,他们总是比普通学生更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不歧视、不讽刺、不打击、不揭短。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对后进生进行诊断,找到后进生的转化方案。对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对学习问题解决能力,性格因素,身体因素等要全面分析,研究出导致学困的原因及解决办法。特别要向后进生介绍个别学困生转化的成功案例,以帮助启发后进生提高自信力,促进后进生尽快转变。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能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留守儿童在这方面的要求更为强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关爱我们每一名特殊学生,自觉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为建设和谐校园、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董眉.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的新方法[N].承德日报,2009-4-13.
[2]肖华.“八成犯罪农民工幼年系留守儿童”谁该反省[J].观察与思考,2009,(11).
[3]梅秀波.留守儿童教育策略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08,(3).
[4]李鹏.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特点与教育研究[J].科学大众,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