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丹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五四”纪念对当代青年的教育价值与拓展路径
◆艾 丹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五四”纪念在强化“五四”记忆、弘扬“五四”精神、洞悉时政导向、增强历史使命感、导引成功之路等方面,对当代青年教育具有重要价值。针对当今时局变化和青年心理诉求,主要可从打牢组织基础、分类进行教育,增强青年与领导者的直接交流,融入学术成果、争取广泛共识,彰显地域特色、加强区域合作等方面,拓展“五四”纪念的路径。
“五四”纪念 青年教育 “五四”精神 实效性
“五四”运动是由青年学生率先发起的,“在这生生不息的‘五四’纪念中,人们总能想起新生,想起青春,想起进步,想起复兴。”从青年教育角度审视“五四”纪念的历史与现状,有助于当代青年更深刻地认知“五四”纪念的时代价值,充分发挥“五四”纪念应起到的作用。
“‘纪念五四’的提出,是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认识的一种提升,并且是借助这种纪念来推进当前事业的一种努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条战线上陆续进行拨乱反正,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五四”纪念在稳定而宽松的环境中进行。
1.历史教育:强化“五四”记忆,弘扬“五四”精神
借助纪念活动,根据不同时局需要有侧重点地诠释历史,进而强化历史知识是对当代青年进行“五四”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在革命胜利后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具有掌握现代技术、学习能力强等优越性,但也有实践经验少、害怕困难、不大熟悉国情和人民奋斗史等弱点。邓小平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从历史事实和后人诠释来看,审视“五四”运动的视角不同决定了对“五四”精神的理解不同,进而借助纪念所传递的信息也各异。美国汉学家舒衡哲在评价“五四”留给后人的遗产时讲到:“1919年事件的参加者、观察者和批评者,都学会了相当有选择地使用他们记忆。每当救国压力增大的时候,他们就更多地回忆政治性的细节;每当气候变得更加适宜于思想解放的目标时,他们就又忆起了为启蒙而进行文化斗争的细节。”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和学术研究探讨,对“五四”运动的实际状况和历史意义的阐述已经形成基本定论,并通过长期执政的政治优势掌握了权威话语权,即认为五月四日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开端的节日,是中国革命青年运动的节日,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节日。”9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各界通过“五四”纪念对青年进行历史教育的主要方式包括:利用思政课和历史课讲授“五四“知识,观看以“五四”为题材的电影、纪录片等影视作品,组织以纪念“五四”为主题的讲演、辩论、歌咏等竞赛,与“五四”亲历者及其后人座谈,参观“五四”运动及相关人物的历史纪念馆,等等。以课堂讲授为主渠道,通过上述多样化的形式,当代青年特别是高校大学生基本掌握了“五四”运动的知识点,并能够正确理解“五四”纪念的意义,但对爱国主义以外的“五四”精神缺乏深层了解和认识。在强化历史知识基础上,总结和弘扬“五四”精神才是根本落脚点。在历史中寻找与现实的契合点,除了爱国主义精神,“五四”一代人身上所散发的创新、民主、进取、牺牲等具有进步意义的时代精神也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助于当代青年的成长和成才。
2.政治导向:洞悉时政风向标,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信念
在文化学视域中,“人类机体赋予物体或事件以意义,因而使它们成为符号。”1979年,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国性第一次大规模地纪念“五四”。华国锋在纪念大会的讲话中不仅肯定了出现过严重失误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同时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实现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正确性,指明了“全国人民开始了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新长征”的前进方向。随着国门的逐渐打开,针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交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社会上泛起否定和怀疑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潮。1989年,“五四”运动爆发70周年之际,没有大规模地开展纪念活动,而是在理论上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动乱,大力纠正不正之风。1990年,江泽民在北京青年纪念“五四”报告会的讲话中指出,发生在去年的动乱绝大部分学生实为国外敌对势力所利用,“那些煽动、策划、指挥动乱和反革命暴乱的极少数人,那些叛逃国外的动乱暴乱分子,不仅反对社会主义制度,而且投靠国外敌对势力,进行危害祖国、反对人民的活动,充分暴露出卖国主义的立场和灵魂”,并强调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应与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民主联系在一起。1999年5月12日,针对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在北京联合召开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座谈会,肯定了广大青年以合法形式抗议北约野蛮暴行是继承“五四”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与会者一致认为,弘扬“五四”精神就是要致力于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2009年,李长春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总结90年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经验,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和强大动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唯一正确的选择。
3.培育中坚:增强历史使命感,导引成功之路
中共领导者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在社会变革中所起的作用,始终把青年看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毛泽东曾生动地把青年比喻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邓小平称“青年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急先锋,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创造者”。江泽民及其后的领导者多次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在实践中,中央和省市地方设置专项奖以表彰青年在各条战线上的突出绩业。其中,共青团中央和全国青联授予青年的最高荣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自1997年设立以来,一直激励着广大青年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也见证了一代代青年才俊的精神传承。国家领导人特别是温家宝任国务院总理以来,每年“五四”以前都抽空视察在京高校,与师生共话“五四”。此外,为了让青年感受社会的关爱,国务院法制办特别规定,从2008年起,年满14至28周岁青年于每年5月4日青年节这一天休假半天。
从“新长征的突击队”到“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艰苦创业、埋头苦干”,到“化悲愤为动力,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再到“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从不同时局出发,跨越四个十周年的“五四”纪念,揭示了当代青年应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勇于同破坏国家统一和损害民族团结的行为进行坚决斗争。从江泽民提出的“四个统一”,到胡锦涛提出的“四个新一代”,再到温家宝提出的“五点希望”,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学识视野、精神意志等四个方面,承载着党和国家对青年的关怀、信任、鼓励和期待,叩响了当代青年的心扉,萌发出奋斗的力量。“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的新世纪寄语,则为当代青年走向成熟,走向成功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
“五四”纪念历经90年,有许多成功经验延续下来,也存在思路单一、内容刻板、形式老套等现象,这很容易令人心生腻烦或麻木之感,从而削弱纪念的实效性。针对当今时局变化和当代青年心理诉求,结合部分成功案例,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创新工作思路。
1.打牢组织基础,分类进行教育
目前,“五四”纪念活动偏重于大学校园,“群体性”特征体现不明显。然而,在校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现代科技知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但是,应注意他们只是青年的一部分,作为群体的青年是分布在多个行业和领域的,五四运动之所以能够形成空前规模离不开高校以外的青年的积极参与。因此,“五四”纪念应当打牢组织基础,区分不同职业背景和受教育程度,有针对性进行分类引导,才能使纪念活动富有成效。例如,组织大学生广泛参与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同学间的沟通和对社会的了解;引导青年教师利用年龄小的优势,探索自身发展与培育学生的双转并进;扶持二代农民工艰苦创业,提供安居乐业的便利条件;鼓励劳教青年接受改造,营造重新被接纳的良好氛围,等等。
2.青年走进来,领导走出去
不少“80后”、“90后”的青年以“愤青”自居,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青年获得资讯不全面造成的,根源在于青年与领导者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难免产生误解和分歧。以“五四”纪念为契机,让青年走进政府了解政务的运作过程和发展历史,让领导者走进校园和企业了解青年的学习和工作状况,以实际的互动方式增进了解,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和政党公信力。2011年5月3日,中国外交部在北京举办“五四青年节大学生专场公众开放日活动,主题为“弘扬‘五四’爱国精神,青春奉献祖国外交”。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在致辞中回顾中国外交90年沧桑巨变,畅谈他心中的21世纪中国外交理念。来自11所院校的170余名大学生纷纷感慨通过实地考察不仅更真实地了解外交工作的现状,同时也增加对政府工作难度的理解。固然,北京拥有便利的政治条件,但是省市地方领导者同样可以采纳类似方式增加与群众的互动,强化地方政府的公信力,还可以效仿中央领导人做法,走进校园或企业,舍身处地感知青年的动态,同时青年也可以更真切地感受领导的关心。
3.融入学术成果,争取广泛共识
“五四”研究历来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它与“五四”纪念活动相伴而生,但当前的纪念活动少有反映相关学术研究进展。在青年中存在“只知大人物,不知小人物”“只知大概,不知细节”的缺陷,同时,由于政治的原因,在大陆的共产党和在台湾的国民党看待“五四”运动的立场不同,纪念“五四”所择取的视角和阐释路径也不同。在大陆,青年所熟知的是李大钊、陈独秀等具有共产主义倾向的人物,在台湾,青年较推崇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倾向的人物。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大陆学者与海外交流的增多,“五四”学术研讨活动日趋国际化,在此形势下,将研究成果纳入纪念活动不仅可以推陈出新纪念主题,还可以逐渐淡化政治敏感和意见分歧的问题,改变原有政治色彩浓重的解析方式,争取更广泛的特别是与台湾的共识。
4.彰显地域特色,加强区域合作
“五四”运动波及十几个省市地区,相关纪念活动更是席卷全国。每个地区在“五四”运动中的状况和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然而,现阶段“五四”纪念往往举国一盘棋,地域特色不鲜明,区域间缺少交流与合作,但也有成功的案例。2009年5月4日,来自大陆五十六个民族的青少年代表与逾千余名香港青少年代表齐聚金紫荆广场,展开升国旗、唱国歌、观看视频短片、宣读《五四宣言》、“我爱我的祖国”演讲等系列活动。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跨越大陆的“五四”纪念活动。港澳的回归、大陆与台湾的通航为全方位的跨区域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各地应在加强“五四运动在本地”学术研究的力度和深度基础上适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现实纪念活动来,不断更新和丰富纪念内容,而且加强不同区域青年的交流与合作,在彰显地域特色基础上取长补短,也将更有利于解决和巩固祖国的统一大业。
此外,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探索多样的传播媒介,增强表现载体的时尚感,也是拓展“五四”纪念活动的有效路径。
[1]丁文来.百年民族精神颂[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84.
[2]龚育之.龚育之论中共党史(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551.
[3]邓小平.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邓小平文选(3)[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6.
[4][美]舒衡哲.五四:民族记忆之鉴.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153.
[5]五四运动介绍[N].人民日报,1949-05-04.
[6]张梦薇.“五四知识调查”探寻当代青年价值取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4-16.
[7]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47.
[8]华国锋.在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79-05-03.
[9]江泽民.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在首都青年纪念五四报告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0]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会见中国留学生时的讲话.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6)[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650.
[11]邓小平.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邓小平文选(1)[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4.
[12]江泽民.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20.
[13]李长春.在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9-5-4.
[14]胡锦涛.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