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卫东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当今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发展变革。这场以转型为重要表达方式的变革,正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众多的高校也正纷纷依循自身的逻辑探寻其时代的定位和成长路标,正以转型的方式来探索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正以一场深刻的发展变革来构筑服务社会的崭新平台。
分析各种现象,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转型在某种程度上更多地是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主导,以谋求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为动力的发展方式。由于其矛盾的特殊性,它有别于由政府作为主导力量,系统设计、渐进展开的传统改革实践。它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从办学理念的更新到学校制度的创新,从新管理模式的探寻到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从硬件条件的改善到学校新文化的培育,从教师队伍建设到管理者素质的全面提升等方面,这种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改革进程,日渐清晰地呈现为学校变革由单一、局部的变革走向了学校范式的整体转型,由传统办学形态向现代形态的整体转变。这种转变,深刻地改变着教职工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和生活形态,改变着学校的文化结构、运行秩序和发展轨迹。它也给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学校的改革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应当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层面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大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学校“育人”的终极使命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为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教职工队伍打下坚实的工作基础。
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1]只有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各项工作和群众中去;才能及时排除和战胜各种错误的干扰,才能巩固和发展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校的转型,要求更充分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学校科学的工作思路、发展目标、工作举措,统一广大教职工的思想,把智慧凝聚到实现学校的改革发展目标上来,把力量贡献到实现转型的各项任务中去。
教育的规律和办学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而高质量教育的关键又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约有2000多万,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大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生活的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要促成学生完善的人格、健全的心理品质,更要教育学生确立正确的的人生目标、价值追求,培养社会责任感、事业心,这是人才培养首要的、根本的任务。可以肯定,没有优秀的师资就没有优质的教育,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育成果。教师是学生进步成长的导师,教师对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乃至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持续、深远、不可替代的影响。教师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师德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具有巨大的示范与引导作用。因此教师是特殊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价值引领是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始终是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重要任务。从宏观上来看,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学校办学的基本方向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到“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原则问题。微观上,作为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它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还影响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的行为[2],进而影响组织的绩效,牵动改革发展的大局。学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坚持价值体系的引领,如何结合学校的改革实际,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职工的价值观认同与融合,这是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
纵观现代高等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价值观的引领与认同是成功实现转型战略目标的保证。众所周知,学校实现“转型”的同时,往往意蕴着教育发展和管理经营上重大调整,其中也包含了各项分配制度的改革、新的管理规范的实施、专业发展的调整、各类人才的集聚与使用等技术层面的变化。在带来学校新的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价值观的认同将逐步成为形成新的发展合力、维护现实稳定,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指导着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贯穿并渗透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
党的十七大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紧紧围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不断改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从理论上努力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联系,从实践上积极探索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纳入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如何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如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方式手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有序开展,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着高等学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
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师生员工的共同追求,促进价值融合是建设教职工精神家园的关键。高等学校教职工的组成相对较为复杂,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生活经历、学术积累和价值取向,要保证学校中心任务的完成,除了加强表层的教育和管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从深层次上解决问题,要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消减价值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教职员工和学校整体的价值融合。学校的组织特性表明,它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成员拥有一种与他人具有相同意向的社会生活。虽然,组织和共同体都需要对其成员加以控制,但是组织的控制依赖的是外在的控制,而共同体内的控制则更多地依靠规范、目的、价值观、专业精神、团队精神以及成员间自然而然的互依性[3]。
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在于解决产生在对象中形形色色的思想问题,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夏托克指出:成功的大学之所以出类拔萃,就是在于进取精神成了全校普遍的精神状态[4]。只有不断改善精神状态,才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才能应对各种挑战。变革中的学校组织需要努力增进教职工的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培育和凝练学校的精神。
现实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带来了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使得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同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新趋势、新诉求,也给教职工认识观念、思想心理、工作作风、教风学风等方面带来一定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考察,转型在某种程度上往往意味着角色的改变,利益格局的调整,意味着异质文化的的融合、意味着多元价值追求的交锋与冲突。如何在既定方针的指引下,围绕转型的目标真正做到“五湖四海、殊途同归”?它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引导教职工积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学校转型的形势,摆正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使命,要提高自己顺应改革、适应改革、响应改革的能力。要求提炼和弘扬特定的核心价值与理念体系,要求对教职工的思想观念进行引导或训练,使其在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上产生秩序感和归属感,自觉调整个体行为,把握职责要求,明确发展目标,积极适应环境,努力融入团队。
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要强调人文关怀。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5]。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人,对象是人,其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是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尊重人,就是要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人的个性和爱好,人的劳动、知识、文化和创造。理解人,就是要理解人的本质和社会属性。关心人和帮助人直接体现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统一。关心人,要关心人的利益,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教职工在学习、工作、生活、发展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尊重人和理解人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关心人和帮助人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
以人为本,要求注重思想互动和思想互助。从本质上来说,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是一项上级和下级、领导和群众、群众和群众、个体和个体思想互动、思想互助的工作。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既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6]。思想政治工作应当紧密结合基层实际来进行,应当在紧紧把握教职工的愿望、要求、思想认识和接受水平的基础上来进行,不能只是居高临下的单向灌输,更不能只是简单要求教职工放弃自己的认识、意愿而去盲目、被动地适应上级的要求。
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疏导结合的方针。疏通引导的方针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是以党的群众路线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观点为理论基础的。所谓疏通,就是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所谓引导,就是循循善诱,说服教育。疏通是引导的前提,引导是疏通的目的。
疏导结合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要同教职工的具体工作结合起来。一是要把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同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改革、发展结合起来。二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同为教职工办实事结合起来,做到热情服务,耐心教育。三是要把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同严格的行政管理、严明的组织纪律结合起来。四是坚持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要由只注重精神激励向既注重精神激励又注重物质鼓励转变。五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领域要不断拓宽,努力消除思想政治工作的“盲区”;视角要变换,既继承传统又突破陈规,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要扩展工作载体,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化传媒迅捷、信息量大、直观形象的优势,使寓教于乐活动有引力、校园文化建设有张力、现代传媒运用有活力,抵御消极因素影响有定力。
从高等学校的角度来考察,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包括了工作观念、工作机制、工作创新三大部分。
历史的经验证明: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同时又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格局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时效性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贯穿于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
在长期实践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依靠宣传思想战线的力量,还十分注重借助和整合各种社会力量。通过建立和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充分参与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不但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吸引广大干部群众参与进来,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合力,而且与经济工作、文化建设、社会管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各项工作结合得更加紧密,大大增强了工作的整体效应,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渗透力。“大工作”观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观念。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这项工作,各级党委要做,各级领导干部要做,每个党员都要做”[7]。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各级组织的重要职责和任务,不仅仅是哪一个领导、哪一个部门的事。要树立“大工作”观念,形成以党委为领导、各级领导干部为主导、广大党员为主体、广大教职工为骨干、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努力做到人人肩上有思想政治工作任务,人人关心思想政治工作,人人都会做思想政治工作,人人都受益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格局。要充分发挥党总支和基层党支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保证监督和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院(系)的自我管理职能,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各项业务紧密结合起来,使两者协调发展,以此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科学视野中的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是思想政治工作改进的基本目标。优良机制是提高工作效能的重要保证。作为一种教育效能,其教育效能的改进指的是改进影响教育效能发挥的因素,从而促进教育机构有效特性形成和有效作用发挥以全面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活动[8]。
一是强化领导责任。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结合高校工作的特点,要从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上确立和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实现管人、管事、管思想的统一。这是把握思想政治工作主动权的重要前提。对党政“一把手”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实行“一岗双责”。要把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把能否抓好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衡量一个领导班子、一个领导干部领导水平和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
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切实加强学校各级党组织对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确保师德师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还要切实抓好典型示范,注重挖掘教职工身边的师德师风的真人、真事、真情,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启动广大教职工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领导干部、领导班子的作风建设,严格自律,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结合,言行一致,率先垂范,说的使人信服,做的使人佩服,以人格的力量和自身的模范行动影响人、带动人、感召人。
三是健全工作制度。我们要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教职工,确保制度化、规范化。要切实加强日常的制度建设,从制度上完善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要降低管理重心,充分发挥院、系、所基层党组织的作用。通过建章立制和监督评价,使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行为有准则,职业有要求,使师德师风建设与广大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科学地辐射、渗透到教师的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考核奖励等各个方面,使之逐步走上经常化和制度化,形成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标本兼治的工作机制。同时还要构建广泛的工作联系、沟通管道,加强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必要的工作制度,如思想状况分析制度、理论学习制度、集体活动制度、工作考评制度、民主沟通制度、诉求表达制度等等。
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决不是可有可无、无所作为的。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工夫。这要成为今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力量之源,而且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灵魂和指导。我们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工作创新的每个环节和过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更新观念、拓展视野、理清思路、解决难题。
做好转型时期的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握高等学校的使命,必须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通过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改进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一般来说,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体系包括四个基本领域: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创新。“观念引导全局,思路决定胜负”。观念创新,可以带来思想政治工作有形的效果。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做得有针对性、细致深入和为群众所乐于接受,也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性,努力营造一个“重教、乐教”的良好环境,解决好教职工在某些意识、观念和行为上“水土不服”的问题,努力推动学校事业的发展。二是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要注重“贴近学校实际、贴近校园生活、贴近教职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学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突出教职工的主体地位。工作中必须充分考虑教职工的支持率和参与度,在丰富的实践中不断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三是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针对教职工的思想特征,方法创新要注重“三个结合”:将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与领导班子的岗位目标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以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岗位目标管理,以岗位目标管理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对于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要下大力气加以解决,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通过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内容和原则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更丰富、生动、活泼,更便于被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所接受。四是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包括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客体(对象)及其外部环境的宏大社会工程。要通过建立富有生机活力和长效的制度、体制、运行程序、规则、措施等,使系统健康、有序地发展。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党重要的历史经验,它不仅是我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攻坚克难的重要法宝,同时也是促进当前社会转型发展,深化和巩固改革成果的有力武器。我们应当看到,高等学校的转型发展也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如何发挥学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独到优势,服务学校大局,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这是当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我们期望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
[1]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0-06-28(1).
[2]兰邦华.人本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艺术[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113.
[3]赵忠建.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
[4]迈克尔·夏托克.成功大学的管理之道[M].范怡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3.
[5]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03-12-07).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2/07/content_1218040.htm.
[6]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08-12-18).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2/18/content_10524481.htm.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0-342.
[8]孙棉涛.教育效能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