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会兰
(遵义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学部,贵州遵义563002)
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只要是能成为认识对象的,都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各个时期对美的事物的描述方式不尽相同,这取决于那一时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和语言发展等等。人们所认可的美的形式包括多种类型,如壮美、柔美、精美,同时经常与真伪、善恶等糅合在一起。在审美活动中,它经常被赋予理想的形象,被人们所追逐、效仿和创造。
“酷”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流行语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词,也是最具争议的一个词。对一事物表示赞赏,他们便会说出一个意义高度浓缩的形容词:“酷!”如果赞赏到了极点就会说:“酷毙了!”。但老年人不喜欢用这种浅显直白的赞美词,中年人在留恋青春的同时又追求成熟,同时积累了许多审美经验,所以对“酷”这个词还有一些理解。
酷在汉语中原意为“很、非常”、“境地悲惨”等[1],但现在又增加了一个英文音译的含义。“酷”是对英文单词“COOL”的直接音译,其本义是“凉爽”。上世纪六十年代成为美国青少年的街头流行语。一开始指一种冷峻、反主流的行为和态度,后来泛指一切可被赞美的人和事物。该词的流行源于美国爱情故事片《罗马假日》:女主角剪了头发以后,感觉脑后有点凉爽,于是摸着后脑说:“cool!”电影热播后,许多女孩竞相仿效,把头发剪短并学着女主角摸着后脑勺的样子说:“cool!”于是这个词汇被赋予新的含义迅速传播开来,成为了影响时代的一个特殊的流行语。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这个词传入台湾,被翻译为“酷”。改革开放后传入中国大陆,迅速取代了意
虽然“酷”有“美”和“好”的意思,但跟传统意义上的“美”、“好”是不同的。如果要称赞一个人“酷”,那么这个人或者在衣着打扮、言行举止或者在精神气质上肯定是特立独行、充满个性的,绝对不是老一辈人所欣赏的那种纯朴热情、循规蹈矩的“好”。“特立独行、充满个性”,正是“酷”的精髓所在。在现代社会里个性意识的升温已是常态,年轻人用“酷”来形容这种现象,符合青少年突出个性的心理需要[2]。“酷”对于青少年有着极大的魅力,由于其美学特性强,欣赏者个人条件要求低,欣赏过程的环境因素普遍,影响力有时比“美”和“好”更大,有时成为青少年行为的直接驱动力。不管这些行为是好是坏,只要被认为是“酷”的,便会受到模仿。“酷”如今已被年轻的时尚一族追捧为新时期的行为标准,渗入到当代审美活动的方方面面。
被人们认为符合“酷”的东西,可能是实体,可能是行为,也可能是一种思想,还有可能是某一事件。不过,酷更多地现身于艺术作品中。每种艺术思潮创造自己类型的艺术作品,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和模式,表现“酷”美的艺术作品也不例外。
美术。卡通漫画中,酷的概念无处不在,一切酷的形象,通过画家细细的画笔,跃然纸上,给读者和观众深深的震撼,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人。漫画的酷形象,一般用在男性角色身上,如:一袭黑衣,表情严峻,眉宇间一股英气……长发随风掠过前额,残阳拉出长长的身影。空气似乎已经凝固……刹那间,主角静极而动,飞身掠出……或者,在一个混乱不堪的场面,几个小丑似的角色互动,唯有主角坐在一边,他好像对目前这一切熟视无睹……等等。酷的情形多种多样,往往是图像不够,再用文字补充,竭力营造酷美场面。
文学。文学之酷表现在语言运用、形象描述等方面。在形式上,简洁的描述、出乎预料的表达、充满个性的结构;在内容上,营造酷的意境,展现酷的事件。如武侠小说中,致力于渲染冷兵器暴力行为进行过程中的肃杀场面及角色的性格、行为之冷峻,使人在感受到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不安的威慑。其他文学作品方面,许多新一代作家在描写现时代生活时也蓄意营造酷的氛围、塑造酷的形象。
影视。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青春片、表现“暴力美学”的武侠片、科幻片和动作片等。人们在追求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在追求精神境界的满足。电影更加直接地表现了人们追逐酷美、表现酷美的过程。
就行为而论,从积极的方面来说,酷是关于个人英雄主义、极限运动、特种功夫等的实践;从中性的角度来说:冷色调、快节奏也表现了酷的一面。
酷的流行说明:其一、美的标准在各个时期是不同的。随着时代的变化,人的权利越来越得到充分的保障,个性越来越得到充分的彰显。“正是由于历史的发展、文化的发达,人的气质、禀赋的特点、差异和各种潜在的可能性,才得以充分发展出来,从而形成极其丰富多样的现实的个性。”[3]其二、媒体对美学标准的倡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三、一种美学标准也可以适用于多种事物的评价。美分善恶,善之美和恶之美都有人去追逐。其四、酷是人生一定阶段的审美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酷”的标准。
“酷”是一个外延较广的美学概念,人可以通过多种感觉如视觉、听觉等去感受,这说明它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有审美泛化的倾向。它能够拥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必定有深刻的社会和历史根源。
社会根源。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在向国外学习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的同时,西方的个性意识和个人权利观念也随之传入。国家同时也鼓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于是过去的许多思想束缚被争破。经济与政治上的改革开放必然带来一个审美观多元化时代的到来。
文化根源。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于酷的思想和标准,如古代的士大夫精神、隐士、武术、宗教等,都是那些时代比较酷的内容,只不过他们还没有用这个词来表达而已。如此传承下来,便有了中国式的酷的概念。
艺术根源。酷继承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某些因素。如国画、书法,在看似消闲中用毛笔在薄薄的宣纸上恣意纵横、自由挥洒,以简练的纸条和朴素的色块,迅速构成一幅完美的作品,体现着玄学的蕴味。人与自然由相化而相忘,从第一自然中呈现出第二自然,没有人能够否认这种酷的感觉,因而一度成为国外现代派借鉴的对象。同时,酷也来自于现代派艺术中突破传统的精神。现代派以片面的、极端的、消极的、符号化、形式化的角度和范围导入艺术而得以流行,酷亦从中吸收了不少。
经过上述分析,可对酷在美学意义上的内涵作以下归纳:第一个含义是:冷峻的美;第二个含义是漂亮、完美。二者皆可表达对形象、行为或事态的赞扬,但前一个含义更倾向描述人的形象和物体的造型。
酷不同于传统的“美”、“帅”、“潇洒”。传统的“美”、“帅”、“潇洒”作为仪表的形容词来说是多数人希望接触和实践的。而酷,要么更加隐晦、要么更加张扬。
酷有很多特点:如戏剧化,夸张化、形式化、表面化、去道德化、浸透到个人的行为和社会生活及艺术实践、破坏与颠覆的畅快感等。不同的人对“酷”有不同的感受和态度。青少年热衷于它,老年人耻于谈它,中年人则摇摆不定。上了年纪的人心境有如尘埃落定,审美意趣逐渐转向淡定、简洁、平实的方向。特定范围内主体包括青少年对酷美标准的实践,常常被斥为心理幼稚。
“酷”的意义可归纳为:其一、丰富了美的类型,成为美学研究的一个新对象。其二、作为美的一种,为世界创造了无数经济价值。其三、成为一个窗口,由此人们对于社会多一些发现和思考。其四、丰富了文艺创作的灵感,使弘扬的目标具体化。其五、如果加以观念引导,或可成为积极动力,与社会主旋律配合,共同成为对青少年美育的一个内容。
酷虽然成了美的标准受到人们追捧,但也有消极的方面:有的“酷”的形式化、表面化超过了应有的界线,反而成了东施效颦。因为美本来是依附于现实的事物,各种元素的合理组合、搭配才形成美。单独抽取其中一个方面去模仿,结果只能走向其反面。有的人实践酷时还走向恶劣的扭曲、病态、变态等方向,淡化道德意识,抹煞、剔除了美中的真和善,迷恋负面事物,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当前,毒品泛滥、拜金主义、暴力行为、虐杀动物、自虐自杀等社会不良现象不时涌现,与此不无关系。
所以,倡导健康的美的观念,是我们时代的美学任务。席勒说:“美的最高理想要在实在与形式的尽可能完善的结合与平衡里去寻找。”[4]针对“酷”,不可全盘接受,也不用赶尽杀绝。只要去除其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和发扬积极因素,它也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1)内涵化:酷把美形式化,造成了酷的肤浅和空洞,应该恢复其内容与形式的统一。(2)健康化:规避其有害方面,使其有利于或无害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周边事物。(3)正义化:把真与善、公平与正义还予酷,使其有利于团体、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发展。
总之,酷既然成为一种美的存在融入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定有其合理的原因。虽然不同的人对它的态度不尽相同,但追求美是人的本能,包括追求美的对象及实践美的标准。对酷的实践其实也是一种社会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会有错漏和偏差。只要保持酷美与真和善的和谐统一,才会有利于现代社会和人类进步。
[1] 倪文杰等主编.现代汉语辞海[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4.539.
[2] 鱼凤玲.美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36.
[3] 李泽厚.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411.
[4] 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