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霞
(许昌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旅游区主题形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形成过程一般包括原生形象、次生形象和复合形象三个形象阶段。原生形象阶段即指旅游者在没有进行旅游之前,在心目中依据其经历或教育情况等因素而形成的对各个旅游区的形象认识。简言之即潜在旅游者还未到旅游目的地之前所形成的旅游感知形象。了解旅游目的地或旅游区、旅游产品等的原生形象情况,可以指导旅游目的地管理者、旅游企业等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和产品推广工作。原生形象是确定旅游工作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根据以上观点,为了使我校旅游专业实训课程的开设更有针对性、方向性和实效性,对旅游专业实训在学生心目中的原生认知状况进行研究十分必要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界定旅游专业实训教学的原生认知为:学生在没有开设相应的专业实训课程和进行专业实习之前,凭借其原来的知识积累而形成的对旅游专业实训课程的理解、看法和认识。
实训教学不同于平常所说的专业实习、见习、考察等实践教学类型,它是实践教学类型的一种,但其强调更多的是在特定场所下(实习基地或实训中心等)可控状态下的模拟学习训练方式,比其他实践教学类型更具有计划性和可控性。实训教学要求老师具备在一定条件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能与学生进行互控性的交流和知识传授的能力。
因为目的在于调查学生对旅游实训课程的原生认知,也即对学生在还没有系统学习接触专业实习、专业实训课程前对该课的了解状况进行摸底,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设计课程内容。因而,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针对许昌学院大一还未开设该课程的新生和大二实训课程相对较多的学生,另外抽取了部分大三刚实习返校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 100份,有效问卷 92份。问卷共设 18个问题,问题涉及到了解旅游实训课程的途径、内容,如何认识实训与实习,对实训课程的期望,影响课程开设的因素以及是否受过实训课程训练等方面。
对于回收问卷中的少数不完整问卷,考虑到其他问题的回答也有一定价值,一并做了统计,未做答题目为空白。对收回的问卷编号后进行数据统计,形成excel形式的数据表;对问卷中的题目进行分类后,再对各选项的分别统计亦形成excel形式的数据表,然后进行对比分析。
根据整理结果知:96%的学生知晓专业实习,90%以上的学生曾听说过旅游实训,但是对于旅游实训与实习的区别不了解,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大一大二学生对旅游专业实习课程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旅游专业实训对他们来说不是完全陌生的事物,只是缺乏深层了解和学习。94.3%的学生表示是通过专业课堂听说和认识旅游专业实习、实训的,并对旅游专业课程实训表现出极大的期待和学习愿望。25%-35%的学生从师兄、师姐那里侧面听说过旅游实训和旅游专业实习,75%以上的学生表示无假期旅游兼职、旅游企业挂职的经历。98%的学生表示,希望能尽快熟悉和掌握操作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行社等各部门的服务技能、管理实践知识。综合分析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旅游专业实训课程的原生认知不透彻,不了解旅游专业实训的具体内涵,不清楚实训与实习的区别,认知途径较为单一,有进一步认知的愿望;普遍认为旅游专业实训课程教学存在场地缺乏、实训与企业实际脱节、实训课时不够、缺乏自主学习的环境平台等问题。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专业,专业的应用性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安排大量的实训教学。虽然目前很多学校旅游管理本科教学中已经有意识地安排大量实验和实训课程,但是很多地方本科学校由于学校历史发展模式、现有发展规模、升本时间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其很多实训课程的教学只是流于形式。结合自身经验和问卷分析得出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从问卷调查结果知,90%以上的学生不清楚专业实习和实训教学的不同;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知道旅游管理专业需要较强的实践经验,但是缺少去寻找假期兼职、挂职锻炼的主动性,只是被动地等着集中专业实习;还有极少数学生认为进行专业实习、实训是高职院校的事情,与本科生关系不大。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对专业性质认识不清,学校和专业老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认识。
从目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状况来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实训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比例仍然很低,虽然在逐步提高实训课程的比例,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上却有各种限制因素。因为很多地方院校是在不具备基本技能训练办学条件,无基本的实训室,专业教师缺乏的情况下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这些学校最初只是按教科书教书。随着学校的发展,该课程虽然有所改变,但是因经费场地所限,旅游管理专业日常实训教学环节仍然十分薄弱,实训教学设施、设备及相关视听资料严重不足;学校经费投入有限,没有校内实训实验室,无法满足旅游管理专业日常教学需要。以许昌学院旅游管理日常教学为例,虽然很多课程在计划安排上有相当比例的实训教学,如《前厅与客房管理》,老师把理论知识讲授完了,学生听听做床的各种要求,跟着老师的描述,想像一下做床的图像,就算了事。但是学生并没有做床的亲身感受,动手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再如,导游业务课程,学生把理论知识背得再熟,也不能说明他就具备从事导游工作的基本技能。
很多课程虽然大纲设定时计划开设实训课,但是实际中往往由于师资、场地等的缺乏而不得不删减实训课时,把实训课上成了实质为自习课的学生练习课或参观课。再者实训课程内容开设上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多是在某一门课程开设的学期中划出少量课时作为实训,很少考虑该门课有关课程的联系及先铺后续的需要,课程缺少系统性。
这一方面是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整体发展水平低的影响,因为旅游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学科,很多方面还不成熟,造成了理论和实践兼顾的高水平人才的缺乏。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学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时间不长,理论课老师很多都是从其他相关专业抽调过来,进行短暂进修就走上了讲台,至于实训师资力量,就更是不足甚至没有,很多都是理论课老师兼任实训课。特别是近几年来,大批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走上了大学讲台,使高校教师学历水平大大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多数年轻教师都是刚脱离书本就开始了书本教学,都是直接从高校到高校,实践和行业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甚至缺乏专业技能,不清楚旅游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更不要说对学生进行符合规范的实训操作教学了。现在有些学校开设实训课的课程,上课方式也是很单一,课堂上老师放鸭子的授课方式,根本无法收到应有的实训课效果。因此加强对老师的实践培训和锻炼,逐步建立理论和实践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地方本科旅游教育中亟待重视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结合问卷调查和以上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地方高校除了要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确保计划的系统性、相对稳定性外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有条件的学校要充分发挥旅游模拟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训实验室和基地的作用,尽可能地使学生在“环境真实”的场景中学习专业服务标准和管理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对于旅游实训条件不好的学校,要充分注意利用平时日常教学和生活中的点滴来锻炼学生的实训操作能力。这一方面要求重视教学环境的管理,专业老师在课程教学中注意应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来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另一方面要求学校或院系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大实践性环节的课时比例,注意安排旅游企业实践性调研、专业项目策划、实践性论文撰写等活动,在不断加深学生理论认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此外,还要注意采取师生联合做科研,老师带学生的形式,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科研、教研项目,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入到实践中来。
首先,逐步推进和加强校内实验室、实训场地建设。结合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按照较高标准建设校内实训中心,如茶艺实训室、酒吧实训室、中餐厅实训室、西餐厅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导游实训等等,确保学生在学校里就能接受正规的相对真实情景中的旅游企业操作训练,强化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从而为其形成良好的行业素养,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探索与地方旅游企业等部门建立长期稳定的联合办学,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之路。校外实训基地是锻炼学生的真实战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已成为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大趋势。与旅游企业成立挂牌实习基地,一方面可以解决学生长期实习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专业教师提供实践机会。许昌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目前走的正是成立挂牌实习基地之路,已经与广州、南京、上海、杭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但是学院目前只是单一地进行集中的毕业实习,还没有实施顶岗实习等实习形式,建议逐步探索与旅游企业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拓宽学生专业实训形式及实习之路。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理论加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才是符合专业发展需要的教师。一方面,学校要鼓励老师走出去,避免闭门造车式地教学、科研。例如,学校层面要建立长效机制保障专业教师进入行业锻炼;二级学院定期安排专业课教师进入企业、深入实习基地挂职,这既可以由学校或学院统一安排,也可由教师本人自行联系企业,担任职务。无论何种形式进入企业锻炼,学校都应该做好老师们的后勤保障,如协调好学期课程时间,定期去企业了解和帮助解决老师们在挂职期间遇到的难题,适当时候可以给予挂职教师恰当的激励,确保其安心锻炼、顺利返校。另一方面,学校或二级学院定期邀请一些企业人员来学校进行讲学、示范操作,指导老师们了解最新的企业动态。
[1] 王金超,魏风云.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1):67-69.
[2] 郑柳青.澳洲旅游实训教学对我国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27(1):32-35.
[3] 杨音南,袁尧清.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2009,(3):98-100.
[4] 陈静.旅游管理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23(3):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