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鸣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技术部,浙江宁波315211)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研究
周晓鸣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技术部,浙江宁波315211)
文章基于问卷调查中小学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际情况,针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基于网络资源的协作性学习与自主性学习两种方案,培训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协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
1.调查对象
本研究对宁波市200名中小学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回收2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100%,完全有效问卷是98%。参与调查的人员中,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各占31.7%和67.3%;男性和女性教师各占31.9%和67.1%;语数外教师占总数的57.6%;中青年教师占总数的63.5%,总体而言,这次调查是比较客观公正的。
2.调查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信息化技能调查
调查显示,熟练掌握Word和PPT的教师分别占 85.4%和58.5%,基本会使用PPT软件的占47.3%;能够通过发送和接收邮件、人肉搜索、浏览网页、自主运用QQ等交流工具与他人协作学习与工作的分别占82.9%、89.8%、94.6%、40.5%。
(2)教师借用网络资源情况的调查
教师平时教学工作繁忙,在200名教师中,上网查资料用于教学的占54.6%,借助网络学习课程辅助教学的占76.1%。
(3)对教师实际使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现状调查
73.2%的教师认为,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可以完成教学目标,80%的教师基本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流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遇到的困难如下:教学任务设计占22.9%,教学资源设计占25.4%,教学过程设计占37.6%,教学评价占20%,教学环境设计27.8%。教师自我分析认为导致信息化教学设计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包括:教学目标不明确占36.1%,教学设计不合理占34.1%,自身搜索能力有限占33.7%,缺乏将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教学的能力占45.9%。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是当务之急。
1.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界定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定义是在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能力的概念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由此,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就是指学习者和教学者合理利用各种信息网络技术,科学地组织教学程序,有效地实施教学实践,为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教学和学习条件,以达到课堂教学全优化系统方法的个性心理特征。
2.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要求
(1)确定教学目标的分析能力
网络资源的丰富影响着传统的教学环境即学校气氛或班级气氛,这个观点由心理学家霍利提出,教学环境“就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温暖而安全的班级气氛”。教学目标确定的能力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的分析能力,这里主要是指教师在以信息化手段为平台基础上分析教学教材和学习环境等一系列的课堂教学需要,确定目标的知识和智力。
(2)教学目标的编制能力
确定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应从整体上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特点,再结合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基础上之后,进行信息化课堂的教学设计,这其中教师应考虑本课堂绩效目标,开发评估工具,制定教学策略,开发和选择教学材料,统整课堂教学的知识和智力。
(3)选择教学模式的能力
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信息技术各种工具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效果,不断修订、完善教学策略或教学模式。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①比较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优劣。对于不同学科来说,教学方法发挥的作用不同,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即可。②理解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针对师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③教学者本身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鉴别与评价教学模式的可取处与不足点,这要求教学者不断增强教学反思能力,根据需要选择最合适的。选择教学方法要求教学者善于分析学习者的特点,并善于总结在不同情况下所出现的问题。
(4)选择教学媒体的能力
教学媒体选择能力不仅包括教学动手能力,还包括教学理念创新的能力,具体来说,不是简单地把课堂教学知识从传统黑板搬移到信息教学平台,也不是按照规定程序利用已定媒体形式进行组织传授信息学习,而是要求教师在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时如何把知识点通过技术手段更明白简单地呈现给学生的智慧。
(5)预测教学变化的能力
课堂教学稳定夹杂着变化,教学设计可以帮助教师统筹规划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流程,在宏观方面协作教师掌握课堂整局的变化;也可以帮助教师预测课堂教学可能发生的突变事件,并提前做好预防措施,这些都是教学预测能力的锻炼。教师的预测能力需要教学评价的辅助,通过一系列教学评估搜集,改善教学策略,增加教师教学机智的能力。由此可知,教师只有熟练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才能够更好地预测教学变化。
本文主要研究三部分,包括学习环境、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活动的设计。具体讲教师的学习环境是指微观的学习环境,一般指办公室和家庭,而学习任务的设计指教师在培训者或教学者指导下学会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设计教学相关任务;学习活动设计主要指在网上建立直接支持系统,利于学习者查找资料。课程资源如文本式教材和辅导书,曾经是教师学习备课的唯一来源,但是现在课程资源范围扩大到电子书、手机以及计算机网络资源库等,这些都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最方便有力的学习支持,教师在系统学习教学设计的各个方面后,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教学活动。
本文试着从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两种学习模式分析教师如何在丰富的信息资源下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
1.基于网络资源的协作性学习培养
简单介绍协作性学习的特征,重点掌握基于网络资源的协作性学习模式。
(1)特征
基于网络资源下的协作学习是指在专家指导下,一线教师协作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或信息资源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的学习活动。基于网络资源的协作性学习具备开放性、协作性、时效性、储备量大四个特征。
(2)具体操作
协作性学习主要要求专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专家引导教师搜寻整理资料,根据选派的主题制定实施方案,最后根据评价量规修改设计作品,以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
总而言之,基于网络资源下的协作性学习主要是帮助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方便查找信息资源,但是网络资源中的信息浩如烟海,教师还是应该有选择性地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例等网络信息。
2.基于网络资源下的自主性学习培养
把握自主性学习的本质与特征,在于学会基于网络资源下的自主性学习的模式操作。
(1)自主性学习的特点。自主性学习本质上是对学习各方面或者整个学习过程主动做出调节和控制,对其特征专家有着不同的看法,但相似的几点包括存在性、能动性、有效性和相对独立性。
(2)自主性学习的条件。开展自主性学习,应该培养自主性学习的能力,能力的培养在于自主性学习实现是有条件的。因为自主学习是取决于个人的特性和特征,准确地说,自主性学习主要是指外界条件如何更有效地为自我利用,这样才能实现自主性学习。
(3)基于网络资源下的自主性学习操作的可行性。自主性学习主要依靠中小学教师的自学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基于网络资源下的自主性学习模式主要帮助教师学习信息资源中的各种案例,潜移默化地养成自我思辨的习惯,有助于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实施自主性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也养成自我思考的习惯。
(编辑:鲁利瑞)
G451.2
A
1673-8454(2011)18-00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