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天堂 王建保
(固原日报社,宁夏 固原 756000)
新闻时评已经成为提高报纸竞争力、影响力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转型发展、民主参与和思考进步的诉求增长,受众不再满足于对事件本身的平面了解。这就要求媒体工作者不能仅停留在记录复制、当二传手的角色,而要充当 望者、思想者,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梳理受众意见,引导社会舆论,凝聚人民思想,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传递人民的心声。
新闻时评具体可总结为如下几种写作模式。
由“消息”导出评论的模式。这种时评以新闻事实为依据,避免道听途说、空穴来风的议论,评论者通过对基本新闻事实的阅读,加入自己的声音为读者提供更深度的解析,挖掘拓展基本新闻消息背后的意义,彰显舆论影响力,凸显特色、展示高度,给读者以高于同质观点或者差异性的观点传递。
2011年7月12日《宁夏日报》报道,宁夏区委书记张毅几日前看到《宁夏新闻联播》播报,银川市有关部门对部分餐具消毒企业进行检查,发现“放心碗”难放心,而现场执法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敷衍塞责、一再推诿……张毅书记拍了桌子,当即要求自治区有关领导重新审看这条新闻,研究提出处理意见和措施。其后,有关人员被免职,涉及企业进行整顿。尽管事情已经处理,但在7月11日召开的全区反腐倡廉建设座谈会上,他再次气愤地提及并动情地讲:“我们天天讲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怎么服务?怎么负责?”读了这条消息,笔者联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中提出的“把人民当亲人”论断,撰写了一篇时评。这种类型的时评笔者实践较多,多次获得新闻奖。
由“采访”导出评论的模式。评论者将采访中的所思所想、切身感受和体会,经过酝酿拓展写成评论,这种评论往往现场感强、朴实在理、内容生动实在、给人深刻印象。心动才能行动,动心才能动人!用亲身体现去写时评,往往能够写得很亲切生动,娓娓道来,发表后效果较好。
有一年,笔者去某县一所小学采访,校长说学校德育搞得好,无意中说到有位孩子借了同学的一支钢笔,结果打水时掉到水窖里去了。孩子情急之下,用一块石头系上绳子下窖捞笔,被淹死了。笔者就此写了篇强调学校应教育孩子珍惜生命的评论;《莫让尊严因此缺失》是参加一次爱心助学活动时的感言。那天,这所学校为了让仪式搞得隆重些,就集合全校师生召开受助大会,让受助孩子站在主席台上,一一介绍情况。孩子们低着头在大家的目光中站了很久,笔者感觉这种仪式是在义举外衣之下干的一件不义之事,撰文提出要在维护受助者尊严的前提下搞爱心活动。
由图片导出评论模式。图片往往因直观的画面冲击力,让读者一眼就记住了。对图片进行解读评论,一定要学会读图,要能够一眼就读出图片背后的那种最打动人的思想或者资讯,笔者担任国际国内时事编辑时经常会因为一张图片而使心灵受到震憾,久久不能忘怀。
2006年5月初,持续大旱了很久的宁夏中南地区忽然降了几次喜雨,新华社记者拍摄的照片是,宁夏同心县窑山乡一名叫李风华的村民迫不及待地喝下一碗带着泥土雪水的情景,他全神贯注、痛快淋漓地喝那裹带土腥味的很硌牙的水,看了这幅图片特别难受也特别感动(持续600多天没下雨),写了一篇《新雨的滋味》时评。2007年6月西北地区出现大面积“卡脖子”旱,新华记者抓拍的反映旱情的照片,一场小雨过后,缺水的群众将公路边的积水往水桶中舀时,“遭遇”记者抓拍瞬间所表露出的那种有如干坏事被别人撞见的“羞愧”——这样脏的水还得吃!这种“窘困”道出了受灾群众的无奈。笔者写了一篇《旱年之窘》的时评,放大了这种感觉,呼吁关注受灾群众。
由“会议”导出评论模式。如何改进会议报道,抓住那些最有用最能够让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信息,并将其解析、挖掘和放大呢?单靠消息本身尚无法全部完成,这就需要借助时评文体,以第三者的身份站出来直接说,起到强调重申和特别推荐的作用。这其实也是对会议报道的一种创新。
2009年2月4日,固原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目标管理考核大会。这次会议有许多新的东西:5分钟述职、现场打分、扩大参评者、武警战士掐时间、市委书记叫停……这是一种政务会议的创新,是对“泡澡式”会议的革命,体现时间观念的解放,体现出拼抢发展的理念。笔者抓住这次会议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新”,以新春、新会风和新气象入笔,写了《新会风新气象新局面》的短评,呼吁和期待发展出新局。2011年5月8日,宁夏区党委、政府在青铜峡市隆重举行“公祭母亲河——黄河”活动,同日全区各地开展红歌颂党活动,笔者撰文表达怀德感恩、豪情放歌之情。
由“名言(名典)”导出评论模式。以广为人知的名言警句或者名典等为主题进行评论,或以此为引子导出评论主题。如,《从“活人栽死树”说起》、《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狭路相逢勇者胜》、《也说“跟得上,拿得下”》等等。这些时评中“活人栽死树”、“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狭路相逢勇者胜”、“跟得上,拿得下”都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名言。这类时评的写作,要求既要找到援引材料和你所要表达观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又要善于放大你所援引材料中最精彩的部分,并用最容易被读者所接受的方式呈献给读者,还要在充分尊重原材料的基本意蕴的同时,进行合理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如果断章取义、颠倒其原义就不好了,可能还会带来负面效应,至少说服力会受到质疑。
由“人物事迹”导出评论模式。这种评论其实是很古老的一种写法。人物时评的写作必须注意把握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放大“人物”品质中最让人感动或者说最值得社会效法的,如,丛飞那种“杜鹃啼血的爱”,李金华的那种无畏无私的忠,牛玉儒的那种高官碎事中的实;其次是客观呈现并尊重典型人物的那种实,不能人为拔高,要善于在贴近中找到共鸣,在细节中找到不寻常的价值;再次是议论不要过多过密,要留足读者去品评的空间。这对于所有新闻时评作品的写作都很重要,那种喋喋不休、大而空泛、片面偏激的时评是最要不得的,对人物时评更是如此。
时评是一种以思想性见长的生动活泼的文体,既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有针对性现实性,又要短小精练、文笔生动、让读者耐读悦读。这种文体的要求比较高,既要求有一定的敏锐性和思想素养,又要求有娴熟的表达技巧和勤于记写的习惯。时评多用随笔、札记类的文字表达,读起来不生涩、不冗长、清俊通透、以理服人、自成格调。在句态语气上要循循善诱、缓慢平和,在遣词造句上要朴素纯净、大方得体,在行文节奏上要生动灵通、行云流水,在承转启合上要高潮叠加、气韵一贯,在说理论事上要逻辑缜密、严丝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