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龙近
(闽东日报社,福建 宁德 352100)
浅谈新闻标题的制作艺术
□徐龙近
(闽东日报社,福建 宁德 352100)
好标题是好新闻不可或缺的要件,一个鲜活生动的新闻标题,往往会让新闻鲜活生动起来。新闻标题对新闻本身来讲,不仅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新闻的影响力等方面,也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有时读者虽然对新闻内容已经忘记了,但是一提起那些脍炙人口的新闻标题,立刻又觉得记忆犹新。因此,为了更好的诠释新闻内容和吸引读者,制作新闻标题除了力求准确外,在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要做到多样性和灵活性结合,做到“百花齐放”。
新闻标题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使读者一看标题就能马上知道报道的大致内容。基于这一点,现在很多人都提出新闻标题要“短些、短些、再短些”。
简短的新闻标题,醒目、动听、易记、易传,好处是多方面的,尤其对于头版的要闻稿件和其他版的一些重要稿件,简约的标题,加上粗重的字号,可以使报纸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短标题的好处很多,笔者在实践中,也认为该短的标题,尽量不要做长。例如这几个标题:
A.公积金,能否圆你住房梦
B.行政诉讼,百姓看来不轻松
C.宁德IC卡电话伤痕累累
以上几个标题是笔者在《闽东日报》上发表的新闻作品标题,做得都比较简洁。在制作这些标题时,笔者都不加引题和副题,从标题的字面上看,马上就可以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谈的是什么。
既然短标题讲求的是简洁明快,制作新闻标题时就要“浓缩”文章精华,要“吃透”稿件内容,领会新闻事件的实质,抓住文章核心,切忌笼统和空乏。据《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一书中介绍,1955年,毛泽东亲自编《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对大部分材料重新拟定了题目,把一些原来“冗长、累赘,使人看了头痛的标题”,改得简练而醒目。如有一篇材料原题为:
天津市东郊区詹庄子乡民主、民强
农业生产合作社如何发动妇女参加田间管理
共33个字。毛泽东挥笔改为:
妇女走上了劳动战线
只用了9个字,简单明了,又抓住了主题。又如,另一篇材料原题为:
大泉山怎样由荒凉的土山
成为绿树成荫、花果满山?
毛泽东改为:
看!大泉山变了样
改得简洁凝练,一目了然。这种做法在制作新闻标题时很值得学习。
实际上,有些新闻标题的字数一旦受到条条框框限制,就无法生动地体现新闻的内容,无法很好地将新闻在版面上凸显出来。长标题的优势是可以较为全面地概括和反映新闻事件的内容,充分、完整地表达文章的观点。制作长标题要深挖和彰显文章的“特色”,把标题做精致一些,尽量引人注目,不必对要不要引题、副题以及字数的多少考虑太多。一个有特色的长标题不仅不会影响报纸的吸引力,相反,还可以极大地增强这些新闻的可读性。笔者曾经在《闽东日报》社会新闻版的“人间万象”栏目编发了一组新闻,标题如下:
A.两个邻居扭打 叔叔弟弟助战
弟弟敲人一扁担 换来刑期年半
B.老农上市购货 青年骗他赌博
赢了两回迷心窍 袋里钱财输掉
C.姐妹买药途中 误入人贩牢笼
人贩遇警跳窗跑 法网恢恢难逃
这一组社会新闻的字数都在200字左右,尽管有一定的可读性,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但如果没有很好地在标题的形式上做一些“功夫”,搞一点“花样”,在版面上就很容易被读者忽略,发表也就没有太多的意义。笔者以为,越是这样的新闻,越应在标题上下功夫,争取让标题活起来,使标题生动形象,真切地表现新闻内容或再现新闻场景,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几个标题,尽管比较长,字数都是25个字,但读起来不仅不累,反而能给读者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增强了表达效果,也救活了这一组稿件。《中国新闻出版报》在《报刊评介》版曾以“错落有致的标题”为题,对上面笔者制作的这几个社会新闻标题以及其他几个较长新闻标题进行了评点和肯定,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不单单简短的新闻标题有生命力,只要符合版面的需要,符合读者的阅读需要,长标题也有生命力。
新闻的本质功能是传播各类信息,读者阅读报刊也是为了获取和了解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信息。因此,新闻标题中的信息含量和质量便成了吸引力大小的关键因素。这种凭“信息”吸引读者的标题,往往不以华丽的辞藻和巧妙的形式见长,而是用朴素平实的语言准确地传递新闻中最重要的信息,笔者称之为“素面朝天”的标题,比如今年6月份《闽东日报》这几个标题:
A.我市昨增殖放流大黄鱼苗600万尾
B.高考成绩预计本月24日可查询
C.宁德火车站新增3台自动售票机
D.市区一幼儿园用方便面给孩子当点心
这几则新闻标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标题直接反映出了新闻中最重要的和人们最关心的信息,新闻信息本身成了最抢人眼球的亮点。不看文章,只看标题,也大体知道新闻事实的主要内容,标题对读者有很大的吸引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认为,标题就是新闻。
制作“素面朝天”的标题,要求在制作标题时要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和概括能力,善于把报道内容中最主要、最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以准确、简练的语言体现在标题上,切忌笼统和空乏。有的报纸上一些标题不吸引人,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太笼统、太空泛,写会议新闻就以“××会议召开”为标题,报道成绩往往使用“成果显著”、“形势喜人”等等,这些词语出现的频率太高,缺乏鲜明的个性,流于一般化,读者看得眼乏,引不起兴趣,不仅没有美感,反而让人感觉很苍白无力。“素面朝天”的标题是一种自然美,是一种有实实在在内容的自然美。
当然,一份报纸不可能从头到尾都是“素面朝天”的标题,对有些新闻的标题进行“化妆”,给可读性强的好新闻“包装”上可读性强的好标题也是非常必要的。
这就要求在制作这些新闻标题时,要巧妙运用修辞,“妆”要化得恰到好处,要让人觉得不管是“浓妆”还是“淡抹”,都恰如其分。例如这两个标题:
A.康厝有只“拦路虎”
过往司机盼“武松”
B.夫妻想发财“携手”拐卖妇女
犯罪上法庭“并肩”接受审判
第一个标题写的是1998年春节前后,福建省福安市康厝乡某村借省道修路、车辆分流要经过该村之机,设立关卡,向过往车辆收费,是一起典型的公路“三乱”事件。笔者在写稿时,对标题进行了再三斟酌。当时正好是农历“虎”年的年头,中央电视台又正在热播电视连续剧《水浒转》,为此,笔者采用了比喻和对仗的修辞手法,对标题进行了一番“化妆”,利用“虎”年效应和《水浒转》中“武松打虎”的故事,将公路“三乱”比喻为“拦路虎”,将纠风整治部门喻为“武松”,变枯燥为生动,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和宣传效果。这则标题,受到同行和读者的赞誉,历久而不忘。这篇报道后来还获得福建新闻奖二等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三等奖,笔者认为,标题的作用功不可没。
第二个标题写的是一对夫妻因拐卖妇女,双双被判刑的案件,为了突出这对夫妻在犯罪过程中狼狈为奸的恶劣行径和被审判时的丑态,笔者在编辑稿件时,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对标题进行了修改,有意拆开“携手并肩”这个成语,并加上引号,使标题具有浓重的讽刺意味,读了大快人心。
笔者在采写宁德地区海域开始进入伏季休渔的一篇稿件时,用了“16日零时,鱼儿开始喘口气”这样一个标题。这个标题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对标题进行了“化妆”,虽然读者不能马上从标题中明白文章具体写什么,但能很快吊起读者的胃口。为什么鱼儿在16日零时开始喘气?一下子就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了解事情真相的欲望。当从文章中得到事情真相后,回头再看标题,读者会从中深深体味到,过度捕捞已经使海洋生态显得“疲惫不堪”,似乎看到一条条小鱼正在垂死挣扎,张着嘴巴寻求救助,使新闻更加生动。
新闻标题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学问。在新闻事实和语言环境确定的情况下,不同的语言表达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阅读效果。报刊上被人称赞的好标题,大多都在谴词造句和形式结构上别出心裁,给人以语言的美感。也因为如此,制作标题才需要提倡百花齐放,不拘一格,只有这样,这门语言艺术才能争奇斗艳、异彩纷呈,让人觉得美不胜收。以李娜在本年度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决赛中夺冠这则新闻为例:
今年6月4日,中国金花李娜成功击败卫冕冠军、意大利名将斯齐亚沃尼,成为第一个捧起网球大满贯赛单打冠军的亚洲选手,书写了中国网球灿烂的辉煌时刻。第二天,各家媒体纷纷在显著位置给予大篇幅报道,并大多围绕李娜的名字作出了各种趣味横生的新闻标题,笔者从网络上就搜索到几十条不同的新闻标题——
《京华时报》的标题为“额滴神娜”,巧妙地运用了电视剧《武林外传》中佟湘玉那句耳熟能详的口头禅,生动活泼。
《成都日报》的标题为“没错!娜就是冠军!”,读罢让人油然而生一种自豪、自信的感觉。
《齐鲁晚报》的标题为“亚洲有李,娜更精彩”;《每日新报》的标题为“李程碑,娜样美”。运用谐音,将李娜的姓名加入中间,既是褒扬,又很活泼。
《重庆商报》的标题为“娜样怒放,征服世界”,点出了“中国网坛一姐”已经蜚声国际的身份。
《扬子晚报》的标题为“娜一吻,娜么美”,并配发了李娜亲吻奖杯的图片。
《现代快报》的标题为“我爱你,中国娜”,点出李娜的胜利不仅是她个人的骄傲,也是整个中国的自豪。
《成都商报》的标题为“娜一夜,爱姜山更爱美人”。不但巧妙地化用了流行歌词,还将李娜的爱人姜山的名字也融入其中,非常吸引眼球。
《羊城晚报》的标题为“娜可真牛”;《生活日报》的标题为“娜不得了”。赞叹之间,似乎每个字的“脸上”都挂满喜悦。
同一个新闻题材,如果标题都差不多,没有区别,会让人感觉有些压抑沉闷,引不起什么兴趣。而上面这些媒体制作的标题,无异于一朵朵“奇葩”盛开,不仅让新闻更加生动鲜活,更加富有感染力,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也让标题这门语言艺术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