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艳丽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思政部,河南郑州450002)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猛发展,青少年网络伤害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网络在很多方面虽然有益于青少年的成长,但是,网络一如现实社会,同样潜在着各种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因素。虚拟的网络空间给青少年造成伤害提供了存在的可能。网络文化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色情、暴力、欺诈、反社会等有害内容以及各种缺乏道德约束的言行,随时都有可能被孩子们无意获取并使之误入歧途;各种网络犯罪分子也在企图通过网络接近青少年以达到其非法目的。因此,全社会应共同努力,减少青少年网络伤害。
网络伤害是指网络这一客体对网民网络生存和发展权以及现实生存和发展权的威胁和损害,是对网民网络安全与健康发展以及现实安全与健康发展造成的阻碍。青少年是网络伤害的主体,因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是网络成瘾和网络犯罪的易感人群,易于受到网络的伤害。青少年网络伤害的实施主体有两类,一是青少年是网络伤害的故意实施者,二是网络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对自身的伤害。基于此,根据青少年网络伤害的现实状况,我们可以将青少年网络伤害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伤害。无论是学习还是娱乐,对网络的使用都有一个度的问题。事实证明,对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适当地使用网络是有利的,但过多地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之中,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危害是严重的,甚至成年人也不例外。长时间地上网,电脑屏幕产生的辐射对网民的健康损坏是非常严重的。由于眼睛过久注视电脑显示屏,可使视网膜上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消耗过多,久之导致视力下降、眼痛、怕光、流泪、暗适应能力降低等等。因此,过多上网的青少年很容易患上“干眼病”。更为严重的是,长时间在拥挤的网吧里上网,电脑发出的电磁波长期辐射青少年的大脑,会对大脑发育产生极坏的影响,导致头痛、失眠、厌食以及情绪低落等症状,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
2.心理伤害。网络正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过度上网和网上的不良信息都会促使青少年的人格品质向消极的方向发展,并酿成多种心理疾病,如忧郁症。忧郁症的基本特征是情绪低落、兴趣索然,自感思维迟缓、反应慢,不愿与同学、朋友交往,严重时有悲观绝望、痛苦难熬、生不如死的感觉。据有关专家对万余名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有32%的中小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如厌学、抑郁、焦虑、恐怖等。究其原因,迷恋网络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
3.认知伤害。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认知发展是学习活动的结果。个体认知功能的提高和完善是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的,同时,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又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必要前提。认知发展是在学习活动中进行的,学习是认知发展的重要条件。喜欢上网的青少年会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网上聊天、玩游戏等娱乐活动上,并以此减少个人的学习和睡眠时间。即使是在学习时,也会经常做“白日梦”,脑子里经常浮现的都是与聊天、游戏相关的情景。久而久之,会使得青少年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视旷课、逃学为家常便饭,不把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辍学当做一回事,而是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找自身虚拟的成就感和自尊。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国13所高校的最新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学业中断(包括退学、休学),80%以上与过度上网有关。
4.道德伤害。互联网并非一片净土,它以匿名制、虚拟成份、多重角色、真实表现自我为特征,人们既有的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必然受到冲击和重构。尼尔·巴雷特在《数字化犯罪》中曾指出:“开始作为学者和研究员乐园的互联网,经历了长期痛苦的成长过程,已成为一个功能齐全、政治化的自由社会——计算机王国。它吸引了不同生活背景,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公民,同时也吸引了许多坏人、盗窃分子、诈骗犯和故意破坏分子,它还是恐怖分子的避风港。”计算机网络作为高科技信息库,在给人们带来无限恩泽和财富的同时,伴随着网络信息的暴裂激增,它也是信息垃圾的生产源,一些虚假、庸俗、低级,甚至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的信息也在网上流传,它们极易对思想不成熟的中学生产生误导,给他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带来负面影响。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网上的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沉溺于网络的青少年往往会产生道德情感的沮丧,道德意志的无奈,丧失有效的道德判断力。
5.人格伤害。人是社会中的人,每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找到精神和物质的支持。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是走向社会的准备阶段,这里既有知识的储备,也有对社交、语言、组织等能力的准备。正常的人际交往会促进青少年良好的认知、情感定位,为学习和成长创造和谐的环境。青少年患上网瘾,长期游离于网络的世界中,沉浸在虚拟现实里,使得人际接触大量减少,导致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人生观价值观不明确,无远大理想和信念。这样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青少年人际关系的疏离,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严重时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甚至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另外,迷恋网络还会使青少年丧失生活的热情,失去基本的价值判断,人格畸形发展,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1.青少年道德自律意识缺失。自律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过程,青少年正处于由他律向自律的转换时期,也是由“别人监督”向“自我监督”的转换时期。由于社会的某些不良因素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性,导致了部分青少年没能实现由自律向他律的积极转换,出现了自律缺失的现象。造成青少年道德自律意识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矛盾性。青少年在进行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中并非总是被动的,有其主观能动的一面。在思维上,他们具有了一定的批判性和独立性,但又容易产生片面和偏激,极易怀疑他人,固持己见,甚至产生某些逆反心理;在情感上,他们容易感情冲动,常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兴奋、激动,有时又会变得泄气和绝望,情绪不稳定。
2.家庭伦理教育缺位。家庭伦理对个人道德人格的塑造、对个人道德心理形成的制约以及对个人道德行为的规范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追求高分数、高名次、高升学率之风盛行,在家庭教育中过分重视智育的现象非常明显。与此相反,许多家长忽视了教育子女如何做人的灵魂教育,将道德教育弃置一边,不闻不问。正如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现在的小孩子缺乏基本道德教育,不懂得人与人相处的道理,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3.学校伦理教育滞后。学校教育的核心应当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但是,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决定了高考仍然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在这种教育体制下,中学的教育内容完全按照高考的要求排定座次,导致学校不能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弊端。多数学校偏重于学习成绩与升学率,德育教学停留在知识的传授、灌输,缺乏创新的时代精神;同时由于忽视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使他们对受教育的内容与外界现实的矛盾感到迷惑不解,并对学校的道德教育产生反感甚至排斥。二是部分教师的素质较差。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伦理价值观的影响至关重要。近年来,师德问题开始成为很多人讨论的焦点,一些教师素质较差,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和德育效果。
4.社会伦理环境不佳。一是社区伦理环境存在一些不良因素,不可避免地对青少年产生一定的影响。如邻里关系冷淡,社区居民间的信任度差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也极为不利。二是部分媒体的导向存在偏差。媒体作为一种信息和文化的传播工具,发展迅速,它应该宣扬健康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引导大众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而部分媒体工作者,传播一些不良信息、精神垃圾腐蚀毒害青少年,影响他们尚未成熟的人生观与道德观。
5.网络伦理建设尚不规范。虽然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但网络世界毕竟有别于现实世界。网络世界的虚拟环境要求网络世界必须有一套不同于现实世界的道德体系,然而,就目前来看,这项工作尚处在建设之中。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等单位共同制定和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提出了五要五不要,即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这些戒律和公约无疑对于当今无序的网络世界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是,与完善的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需要三个部分来体现,即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细则。从目前来看,仅仅限于第二个层面的工作,即道德规范的简单约定。
1.加快网络道德建设。一要继承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在精神。通过吸收已有伦理道德的精神核质,利用伦理道德现成的生成和运行机制,在人们网络活动的实践中形成合理可行的网络道德规范,形成既统一又不乏多样性的信息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二要明确伦理道德责任主体。在因特网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主体,那么每个人也都是伦理道德的责任主体,应该为自己一言一行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负责。除个人外,机构组织、经济实体也是伦理道德的责任主体。它们都有基本的伦理道德标准,以维护互联网的正常运行,建立健全组织内安全保护管理制度。三要开展网络道德宣传。网络道德和其他各种道德一样,人们经过长期熏陶是可以养成的。只有当网络道德真正被转化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行为的自觉要求,融入人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时,它才能为信息网络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持并显示其特殊的价值意义。这就是说网络道德建设要以广大网民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成为网络道德人为终极目标。而网络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以具有明确、坚实的网络道德认识为基础和前提,这就需要切实加强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
2.改革教育理念。一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现实思想道德教育,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繁荣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就教育内容来说,目前要重点加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和社会是非观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能够立场坚定,是非分明。二要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增加网络道德教育课程。通过课堂全面系统地向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这就要求学校改变计算机网络课程只讲网络科技知识,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的偏向,主动将学生难以直观认识的网络伦理知识引入课堂,以科学的态度和人文的情怀,引导学生从科技理性与伦理理性的结合上获得相关的网络道德知识,培养有网络责任的人。三要培育一支高素质的网络德育教师队伍。教师应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具有自觉维护正确“三观”的责任感。熟悉使用和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使网络教学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有开拓创新精神,要勇于探索网络德育的新模式。
3.开展家庭伦理教育。道德教育需要从家长自身做起,从身边实际出发,从小处入手。道德教育要注重联系实际,从孩子和家庭日常生活出发,帮助孩子认清善恶美丑,区分是非对错。父母应在家庭、职业、社会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在砥砺品德,言足以为师,行足以为范,才能为子女做出道德表率和榜样。同时,道德教育的关键是要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一个孝敬父母、夫妻恩爱、兄友弟恭、邻里关系融洽、社会关系和谐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成长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的青少年会关心他人,诚信待人,具有宽容和博大的胸襟,形成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品格。
4.营造和谐的社区伦理氛围。一是社区管理者要经常适时地对社区居民进行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使社区居民间建立起共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社区的包容性和凝聚力,营造出文化互容、阶层和谐的小气候,有效地将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阶层的人联系起来,在社区建立起友好的人际关系。二是要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社区伦理环境。要积极组织多种多样的文艺演出活动揭示网络的种种伤害,同时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倡导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并通过伦理、道德手段引导网络行为,努力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社区环境。
5.强化青少年的道德自律意识。道德自律是与道德主体通过实践活动对外在的道德行为原则和规范的内化、自我确证和认同。道德自律与个体意志自由相联系。在网络世界,个体意志比现实世界有更大的自由度,人们可以自由设置、自由选择、自由下载不同的内容,这就要求每一个网民要有道德自律意识,否则,不同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的人上网,具有不同的行为结果。如何才能培养道德自律意识?一要有明确的道德认知,要区分清楚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这是培养道德自律意识的前提条件。二要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对自己认为道德的行为能够身体力行,约束自己,这是培养道德自律意识的关键。三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培养道德自律意识的重要条件。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应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信念,不断加强青少年个体的道德修养,净化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把正确的道德意识内化为青少年的自律意识。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2]梦茹.现代儿童为何易患焦虑症[N].生活时报,2002-02-27.
[3]陶然,应力,岳晓东等.网络成瘾的探析与干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美]帕特·华莱士.互联网心理学[M].谢影,苟建新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5]冯树梁.中外预防犯罪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