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意义与经验

2011-08-15 00:47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科学报办刊学报

王 珊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意义与经验

王 珊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特色栏目建设是形成刊物个性和稳定风格的关键因素,也是提高刊物学术水平、增强刊物竞争实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全国高校社科学报积极探索特色化办刊模式,在全面提升学报质量的同时,通过整合优化各类学术资源,充分发挥本校的学科优势或地域优势,加强特色栏目建设,不断增强刊物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高校社科学报可持续发展积累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意义;经验

对学术刊物来说,没有学术特色,就没有优势和地位。而栏目是刊物的亮点,品牌刊物要靠特色栏目作支撑。因此,特色栏目建设是形成刊物个性和稳定风格的关键因素,也是提高刊物学术水平、增强刊物竞争实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家教育部为了大力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更好地发挥高校社科学报的重要作用,先后实施与开展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刊”工程与“名栏”建设。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把高校社科学报逐步推向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和期刊产业化的运作轨道,进而提高高校社科学报的专业化水平,突出高校社科学报的品牌效应,带动高校社科学报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如今,对特色栏目的研究已经成为编辑学研究尤其是高校社科学报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一、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策划的意义与作用

办好特色栏目,是普通高校社科学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以建设特色栏目为追求,通过整合优化各类学术资源,充分发挥本校的学科优势或地域优势,开设有特色、有实力的专栏,不断增强刊物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形成学报独特的风格,在强手如林的学术期刊业竞争中崭露头角,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有利于促进学科建设,扩大学校的影响和知名度

高校社科学报与学科建设关系密切,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坚强后盾是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品牌学报的创设必须以品牌栏目为基础和依托,品牌栏目在学报中是学术精品的荟萃之地,对于引领学术研究、推动学术创新和学术文化积累起着重要的作用。”[1]以造就人才梯队为核心的重点学科建设,为学报创建特色栏目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的学术文稿;特色栏目则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展示科研成果的窗口,培养了学术研究队伍,发挥了社科学报在高校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特色栏目建设,必须立足于本校的学术力量和现有的学科资源,它不但可以增添学报的学术魅力,扩大学报在社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而且还有利于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培养有发展前景的学科族群,发现和扶持学术新人。

(二)有利于优化学术资源,提升学报编辑的思想观念

“学术质量是形成品牌的基础,品牌是对学术质量的提升和优化。但有质量并不一定就能够形成学术品牌,它需要通过编辑有意识地策划来产生出品牌意识和行为以及形成品牌思想,才能够贴近和创设出学术品牌。”[2]特色栏目或优秀栏目的创设,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的科学活动,它不仅是对学报编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提升,更是学报编辑内在规律在实践中的客观要求。它能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增强其主体意识,促使编辑工作者主动、自觉地来策划有关的学术论题,如约请省内外、校内外学术造诣较深的有关专家学者来研究某一领域的学术问题等。因此,双方的切入点和连接点越贴近,就越能有效地对学术资源和学报资源进行合理的科学开发,就会形成创作学术精品文章和创设品牌栏目的最大合力,为做强做大学报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发展新思路。

(三)有利于活跃学术氛围,引领作者队伍和读者群体

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的建立是为了突出优势和个性,为最终创造出品牌学报打下坚实的基础。好的栏目能聚集好的文章,自然也能聚集好的作者,从而吸引读者的视线,受到读者的关注。因此,特色栏目的创设,不但扩大了学报与外界的学术交流,而且吸引了学术同仁以及对该领域感兴趣的读者和作者的兴趣。而从编辑实践的效果来看,学报编辑在特色栏目创设实践中所建设的作者队伍,不仅为品牌栏目的运作提供了强劲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而且也是品牌学报发展不竭的智慧源泉和学术资源。由此可见,在对学术资源合理开发的过程中,精品力作和特色栏目之间的有效互动和长期积累,无疑是提升学报编辑品位和学术品位的重要动力,而且还会对研究者和读者群体产生极大的影响力。

(四)有利于实现开放式办刊格局,提高学报学术品位

2002年 9月,国家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各高校学报“要转变高校学报的办刊理念,打破传统封闭的办刊模式和千刊一面的局面”,“根据各地和各校的实际和特色,创办特色栏目和品牌栏目,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塑造各刊物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3]。因此,通过取舍而突出重点栏目和特色栏目,由“全面开花”转向“突出特色”,有助于改变学报内容“千刊一面”的状况,有利于提高学报的办刊质量和学术水平。而高品位学术栏目的辐射影响力,又可以通过开放式的办刊格局,吸引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参与,从而引来众多作者的学术创新之作,推动品牌学报的良性运作和有效形成。

二、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设置的基本情况

目前,国内正式出版的上千种社科学报中,除极少数大刊、名刊以外,大多数学报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全、散、小、弱”的现象,“千刊一面”表现得十分突出,从而严重制约了学报的发展。高质量的特色栏目建设,往往能达到“以点带面”、提升学报整体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的效果,进而实现“专、特、大、强”的目标。从目前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不同形式的特色栏目来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一)文史主导型栏目

这类栏目,栏题立足本土,内容相对集中,主要通过征集本土的历史人物研究、史料挖掘分析、思想文化梳理、重大史实考证等论文,立体地展现地方深厚的历史文化风貌,以期达到“人无我有”、“独领风骚”的办栏效果。它们通常围绕学报办刊所在地独有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做文章,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和人文景观优势,将散见于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集约于一个栏目之中。例如,体现名人研究特色的有:《齐鲁学刊》的“孔子研究”、《云梦学刊》的“屈原研究”、《吉首大学学报》的“沈从文研究”、《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的“周恩来研究”、《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的“韩愈研究”、《佛山科技学院学报》的“康有为研究”、《九江学院学报》的“陶渊明研究”、《呼兰师专学报》的“萧红研究”;体现思想文化特色的有:《湘潭大学学报》的“毛泽东思想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的“宋史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的“历史地理研究”、《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的“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新疆大学学报》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许昌学院学报》的“魏晋史研究”等等。

(二)主题延伸型栏目

这类栏目,学术意蕴丰富,时代气息强烈,主要放眼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并针对选题有计划地组织知名专家学者的稿件,将之延伸至相关学术研究前沿领域。它们往往站在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综合化前沿趋势的高度,通过深入策划专项选题,着力打造特色栏目所蕴涵的学术发展和时代特色,特别注意对专项选题的学术流变、学术争鸣作宏观扫描和整体研究。例如,《南京大学学报》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复旦学报》的“改革开放与金融安全”、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研究”、《清华大学学报》(社科版)的“清华国学院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的“青少年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的“中国农村研究”、山东大学《文史哲》的“疑古与释古”、《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的“世界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的“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云梦学刊》的“当代学术史研究”、《孝感学院学报》的“中化孝文化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的“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等等。

(三)区域定向型栏目

这类栏目,以鲜明的地域性栏题为标志,内容丰富多样,主要以特定区域里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专题研究为主,如某地经济研究、某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某某民族文化研究等等。它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积累,谋求异军突起、百花争艳的办刊效应,以服务区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为主旨,反映了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深厚内涵。例如,《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的“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苏州大学学报》的“吴文化研究”、《扬州大学学报》的“扬州文化研究”、《安徽大学学报》的“徽学”、《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蒙古学研究”、《山西大学学报》的“晋文化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的“巴蜀文化研究”、安阳师范学院《殷都学刊》的“殷商文化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的“中原文化研究”、《华西师范大学学报》的“三国文化研究”、延边大学《东疆学刊》的“东北亚文化研究”、《厦门大学学报》的“台湾研究”、《宁夏大学学报》的“西夏研究”、《重庆三峡学院学报》的“三峡研究”、《惠州学院学报》的“惠州研究”、《湘潭大学学报》的“曾国藩研究”等等。

(四)学科拓展型栏目

这类栏目,立足本校的学科优势和学术资源优势,主要以强势学科和丰厚的学术底蕴为依托,广泛拓展出相关方向的选题,及时反映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它们注重发挥学科优势,实现多学科交叉渗透,通过特色栏目窗口凸显其优势学科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体现了学科发展的前沿性、综合性和交叉性,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服务。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的“教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的“世界史研究”、《清华大学学报》(社科版)的“科技与社会”、黑龙江大学《求是学刊》的“文化哲学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的“民族音乐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的“伦理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的“编辑学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的“人类学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的“网络文学”、《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的“城市发展研究”、《淮南师范学院学报》的“思维学研究”、《江汉大学学报》的“现当代诗学研究”等等。

三、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可鉴经验

2002年 7月,国家教育部主管部门在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上提出了社科学报办刊模式改革的三种思路:一是资源整合,办高校社科学报各专业刊物;二是联合办刊,集中资源,把刊物做强做大;三是内涵式发展,走专题化、特色化之路[4]。面对专业学术期刊的强力竞争,不少高校社科学报逐步改变大综合的办刊模式,积极探索特色化的办刊模式,通过特色栏目带动自身的整体发展,为全国高校社科学报的可持续发展积累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依托本校学科优势:策划特色栏目的基本前提

学科优势主要是指高校在某一学科所具有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它不仅包括具有学有专长、潜心研究的学者及作者群体,同时,也包括拥有丰厚的可供查寻的资料优势。高校社科学报作为展示学院科研教学成果、为学院发现和培养人才的窗口,其特色栏目建设应以学院的科研水平和优势学科为基础,体现学院的学术特长。离开了对学院学术特长的依托,学报特色栏目建设便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从学科优势出发,就是要结合重点学科,认真分析本校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分析本校所处的地域优势、地方特色,分析该栏目的作者队伍,深入了解和掌握本校学科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由此提出合理的选题方案和组稿计划,通过扶持内稿和大量吸引外稿,使特色栏目尽快成长起来。要及时与校内专家学者取得联系,了解该专业的研究动态和他们的研究进展,组织优质稿件,并利用校内专家学者的学术背景,积极争取校外专家学者的相关优质稿件,从而办好重点栏目,拓展学报的发展空间,使学报获得发展的后劲。

(二)反映学术前沿问题:设置特色栏目的重要基础

2002年 9月,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会议纪要》明确指出:“学报既可以学科为主题设计栏目,组织稿件,更要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栏目,组织稿件。”[5]因此,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的确立,一方面,要依托所在高校优势学科和历史传统,充分发挥所在高校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另一方面,还必须站在当代学术研究的前沿,把握学术发展的趋势,着重反映学术界和现实生活中被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使学报真正成为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开放式平台。

高校社科学报应该紧跟时代需要,关注学术前沿和学术热点问题,关注学科发展趋向、动态和交叉学科的研究,注重学术创新,以对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突破口,以热点问题、前沿问题为中心设置特色栏目,强化问题意识和对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探究。在优化学术资源和开辟新的学术资源方面,特色栏目既要兼顾传统学科领域,又要瞄准并注重策划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比较学科、综合性学科等新领域的学术资源,作为打造学术精品和形成品牌期刊的生长点,引领学术研究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报特色,展示学术品位,提高学术水平,为现实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三)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栏目的主要途径

一般来说,每所高校都处于一定的地区,不同的地区由于具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历史和经济状况,因而拥有各自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人文资源。这些特色和优势,正是高校学报确立特色栏目的重要参考因素,也是创新特色栏目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可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导向和决策参考。

栏目的地域特色包括地缘优势与地方文化优势。创办特色栏目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借助地方行政力量或者所在地地域文化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结合地方区域经济文化特色创栏目品牌,善于发现和挖掘本土文化优势,突出办刊特色。通过展示和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人文景观特色,如名人名家出生地、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等,开辟本土文化研究专栏,以其得天独厚的本土文化优势彰显学报的个性和特色,从而在刊物如林的学术研究阵地中引领一席之地。

(四)注重论题的长久价值:发展特色栏目的必然趋势

特色栏目一经确定,就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长久性,只有能够持久的特色栏目,才能真正起到塑造刊物学术个性的作用。而一个栏目能否持久地办下去,一是要看论题是否有长期讨论的价值,二是要看稿源是否有保证。因此,如何经营与发展特色栏目,进而推出一批高质量、有品位、代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水平的优秀论文,产生较大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提高权威检索工具的转载率和个体读者的引用率,是一项长远而又艰巨的工作,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这就要求办刊者必须认真分析预定栏目主题在学术研究层面上长远的发展前景和未来走向,充分研究读者群体对该栏目在需求层面上的心理预期,分析作者梯队以及长期开辟稿源渠道的种种可能性,以此来保证特色栏目的可持续发展。从实践领域看,在当前情况下,高水平特色栏目的稿源主要还不是依靠作者的自发投稿,更多情况下是需要编者依据选题策划主动地开展组稿,在抓准学术热点问题的同时,不能仅仅满足于一时的轰动效应,而要尽量让栏目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注重栏目的持久性与连续性。

(五)实行“栏目主持人”制度:建设特色栏目的有力保障

有了好的特色栏目,还必须物色到学术造诣高、学术影响大的权威专家、热心学者来主持栏目,通过权威学者的自身学术素养和学术影响来确定前沿选题、组织高端稿件、吸引优质稿源,从而为办好特色栏目奠定坚实基础。它有助于扩大特色栏目的品牌效应,提高特色栏目的质量;也有利于促进编辑与学者之间的良性循环与互动发展,是高校学报从“学者型编辑”与“编辑型学者”的双重视角来解决编辑与学者关系的一种积极尝试。

聘请“栏目主持人”,就是要发挥高校的“人才高地优势”,借助专家学者的学术影响力,走专家办刊之路,进而提升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品位。“栏目主持人”不仅应具有较高的编辑水平和责任心,更重要的是其在栏目所涉及领域应具有深厚的科学素养、高尚的学德、较强的学术洞察力和居于领先地位的科研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广泛网罗校内外优秀的作者,才能对栏目进行系统的策划,使栏目所刊载的论文更具原创性,并能及时反映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而使栏目在学术上保持创新性和居于前沿地位。具体来讲,建立在本校优势学科基础上的特色栏目,应该选择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来担任;而以地域性为特色的栏目,可从校内外遴选该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来做栏目主持人。

(六)树立开放式办刊理念:办好特色栏目的关键因素

实行开门办刊、广泛吸收外稿,是扩大特色栏目稿源的关键,也是切实办好学报特色栏目的关键。2003年 11月颁发的《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实施方案》,把“坚持改革创新,树立开放式的办刊理念”作为入选条件之一;把“确立现代办刊理念,实行开门办刊”和“积极吸引刊发国内外知名学者优秀论文”等作为建设所要达到的标准,还强调:“特别是特色栏目的校外稿件要占有相当的比例。”[6]

要树立开放式办刊理念,就要广泛联系中外专家和学者,组建一支高水准的作者队伍,形成一个完备的组稿网络。只有实行开门办刊,积极吸引刊发国内外知名学者的优秀论文,才能真正扩大稿源,切实办好学报特色栏目。栏目策划和选题策划是编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体现,要鼓励编辑围绕栏目的主旨,主动参加相关的学术活动,加强与专家学者的沟通,通过精心策划,保证所办栏目的高质量。策划的选题要么是对学科发展、学科前沿有重大意义,要么是对社会现实、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只要有了这两个“意识”,就能使栏目办出特色、办出个性,就能使刊物更具影响力。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特色栏目建设是一项有关策划、培育、管理和维护等多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体现了学报主编和编辑的能动性、创造性和战略眼光。特色栏目要真正办出特色,使之成为学报的知名品牌,成为学报提高知名度和扩大影响力的点睛之作,必须静下心来、精心谋划,付出长期的、艰苦的努力。而一支优秀的、稳定的栏目作者队伍是特色栏目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选好栏目领军人物和给予栏目编辑、作者以特殊政策是特色栏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使特色栏目获得恒久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使学报从特色栏目中获得竞争力和提升影响力。

[1][2]阎现章.关于高校学报品牌栏目策划的思考 [J].中国出版,2003,(8).

[3]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Z].教育部文件.教社政[2002]10号,2002-09-13.

[4]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会议纪要[Z].教育部办公厅文件.教社政[2002]15号,2002-09-06.

[5]刘勇.解读高校学报“栏目主持人”现象[J].编辑之友,2006,(4):58-59.

[6]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实施方案[Z].教育部文件.教社政[2003]112号,2003-11-06.

责任编辑:张秀红

G232

A

1002-0519(2011)01-0099-05

2010-11-10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2009年度委托课题(WT 0908)

王珊,女,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猜你喜欢
科学报办刊学报
艰难的起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当选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单位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致敬学报40年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