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朝柱 汪小琰
(句容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江苏 句容 212400)
苏南五市“十一五”发展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
冯朝柱 汪小琰
(句容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江苏 句容 212400)
“十一五”期间,苏南五市均实现全面小康,县域综合实力得到明显增强,但同时五市也存在与其他苏南县级市差距显现、新兴产业发展滞后等诸多问题。因此,在正确看待“十一五”取得成绩和面临问题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加大人才集聚力度和自重创新能力,夯实城市发展基础,实现城市跨越发展。
苏南五市 “十一五”状况 对策
(一)综合实力实现较快增长
“十一五”期间,五市经济整体实力增强。2010年底,溧阳、丹阳、金坛、扬中、句容五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依次达到417亿元、600亿元、308亿元、246亿元和243亿元②,分别是2005年各市地区生产总值的 2.3、2.4、2.1、2.3、2.4 倍; 五市人均GDP全部超过6000美元,扬中更是以1万多美元的人均GDP绝对值位于五市的榜首;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稳步增长,丹阳2010年达到30亿元大关,溧阳、金坛、扬中和句容紧随其后,分别为29亿元、18亿元、14.7亿元和14.6亿元,各市可支配财力实现大幅度增长。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进展
为了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各市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服务业,极大地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发展。2010年,溧阳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和旅游产业实现增加值148亿元,年均增长18.6%;丹阳以新材料为代表的五大新兴产业完成投入63亿元、实现销售310亿元,分别增长110%、41%;金坛利用省创新型试点城市的有利条件,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获得重点发展;扬中高端工程电器产业、新能源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三大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实现销售460亿元。句容“十一五”末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24亿元,旅游业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00亿元。可以说,丹阳、扬中、溧阳在一定程度上走在了五市转型发展的前列,为未来县域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础,金坛和句容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转型发展压力更大。
(三)产业集聚与特色经济并进
各市产业集聚趋势进一步加强,特色经济初步显现。“十一五”期间,丹阳大力推进“四集中”③和“三新”④建设,眼镜、航空航天等各类园区各具特色、错位发展,其中眼镜产业成为全国百佳产业集群。金坛初步形成以光伏产业集群,2010年光伏新能源产业完成投资30亿元,光伏电池组件产能近1000兆瓦,成为全市特色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溧阳在积极培育经济开发区、天目湖旅游度假区两大载体同时,加工、机械装备制造、输变电设备等产业群快速崛起,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优势产品。扬中则集中精力引进和发展工程电器、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业,三大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达82.1%。句容则逐步形成了自行车及运动器材、光电子、输变电、新型建材四大产业集群,产业销售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比重60%左右,为实现全市新一轮产业集聚和组团式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五年来,各市坚持以统筹发展为导向,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突出规划引导,五市相继完成新一轮城市规划,实现老城改造与新城规划同步,细化城乡功能区,稳步推进旧城改造,拉开城市框架,提升城乡形象和品质。加快城乡道路建设,尤其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危旧农桥改造力度,推进公交车镇村和村村通。“十一五”以来仅丹阳和金坛改造的农村危桥126座,句容和溧阳符合通车条件的行政村全部开通客运班车,极大地加强了城乡联系,加速了城乡融合。
(五)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
产业转型升级大背景下,五市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城镇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达到40%和20%左右,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0以上,生态环境整体良好。
(六)人民生活水平实现较快提升
“十一五”不仅是各市综合实力增长的五年,同时也是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截止到2010年末,五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突破20000元大关,扬中更是以25570元排在五市之首。农民人均纯收入方面,句容达到9920元,其余四市均超过11000元。各市创业和就业形势良好,句容、丹阳和扬中这一比例控制在2%左右的较低水平,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的提高。
(一)五市与苏南其他县级市发展差距明显
1.经济整体实力悬殊。五市与苏南其余7个县级市⑤(以下简称“七市”)的整体实力差距十分明显。“十一五”末,五市GDP总量均未突破1000亿元,位于阵列首位的丹阳市为600亿元,仅相当于昆山GDP的28.6%,较七市阵列最后的太仓还有118亿元的差距。句容GDP总量为丹阳的40.5%,昆山的11.6%,太仓的33.8%,追赶七市阵列之后太仓现有的发展水平至少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2010年,五市GDP总和为1814亿元,低于江阴或昆山一所城市的GDP总量。七市平均GDP为1366亿元,是五市平均GDP的3.8倍。人均GDP方面,七市中太仓位于首位,达到15万元,宜兴以6.6万元位于阵列之后。五市中扬中最高,达到7.5万元,成为五市中唯一一个在人均GDP方面超过宜兴的城市。
2.主导企业和龙头产品竞争力差距较大。七市在产品品牌、企业规模、产业特色、资本经营等多个方面比较优势显著。昆山的电子信息、江阴的装备制造和高档纺织、张家港钢铁、常熟专业流通市场、太仓的港口、宜兴的紫砂和竹海均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很多产业在国内处于较领先地位,不少企业成为行业内标准制定的主导者和参与者。五市中,除产业特色集聚较好的丹阳、扬中外,溧阳、金坛、句容的主导产业大多处于起步加速发展阶段,整体规模较小,综合实力有限。同时,五市资本市场也不够活跃,上市公司有限,当地自己的农村商业银行多处于起步试运营阶段,这些均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3.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程度不高。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必将成为决定未来城市综合实力的关键性因素。七市中,张家港沙钢、江阴兴澄钢铁等一批传统企业转型发展中逐步向汽车用钢、特种钢材等新材料领域迈进,昆山电子信息向总部经济发展。另外,依托沿江港口和道口,太仓、张家港和江阴现代物流和服务外包快速发展。近几年来,虽然五市也十分注重新兴产业的培育,大力发展服务业。但整体上仍然处于起步,存在发展质量不高、规模不大、占比不高等弱点。
4.百姓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五市中,扬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分别为25570元和12440元。而昆山、江阴、张家港、吴江和常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已超过30000元,昆山和吴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5000元,七市领先优势明显。
(二)五市面临的其他问题与困难
1.产业转型升级压力持续。工业结构偏重,处于产业终端和高端的企业较少,产业链上分工地位较低,利润率不高,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五市中劳动力密集的纺织服装、电子加工、玩具以及钢铁、低端建材等行业和相关企业依然占有较大比重或是很大比重,不少较落后的产能和行业甚至在当地经济中起到支撑性作用。要使其实现较快的转型升级,必将是一个充满阵痛和挑战的过程。怎样推动传统制造业高新化,传统行业“普转特”、“低转高”,加快以现代物流、服务外包、金融投资、现代商贸为代表的服务业现代化,促进农业高效化,各市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2.人才聚集力不足,创新能力较弱。企业作为人才引进的主体,企业实力直接关系到全市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目前,五市均有一定数量的科研机构或博士后工作站,但是对于快速发展的产业和城市需求来说,高端和专业人才缺乏仍然成为阻碍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作为县级市,各市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同样比较薄弱,目前只有句容和金坛拥有高等院校,县级市自身培养人才的规模和能力有限,人才相关配套设施和政策支持需要进一步完善。可以说,人才的不足直接影响到企业创新能力和县域经济实力,需要予以充分重视。
3.区位、人文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从区位和人文方面来看,五市均具有一定的优势。扬中位于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中下游,东北与泰州、扬州隔江相望,距镇江港、泰州港分别为6公里和2公里,水运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丹阳京杭大运河、沪宁高铁横贯市区,临近常州机场,交通十分便利。金坛地处江苏省南部,为宁、沪、杭三角地带之中枢,句容在南京半小时交通圈之内,溧阳位于苏锡常三强的西南,与宜兴接邻,经济和生态发展方面与三强联系紧密。可以说,五市具备了发展成为苏南县级市第一阵列的先决条件。但从目前来看,这些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句容接受南京的带动和辐射还十分有限,南京向句容产业溢出有限,同时对于句容的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挤出效应依然很大。扬中受制于行政区划和规模,发展优势有待进一步释放,随着苏南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金坛、溧阳、丹阳能否将自身的区位、人文优势转化为县域生产力和吸引力同样摆放在各自面前。
4.生态环境承载力与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从目前城镇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指标来看,五市已有的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但在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上,“十一五”期间五市均低于七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五市污染物控制和环境保护上相对薄弱、环境污染有加重趋势。加之,五市面临着加速发展、实现赶超的目标任务,因此如何较好地协调经济跨越发展与生态良好保护尤为重要。
苏南县级市发展七市和五市两大阵列,整体差距明显。因此,在正确看待“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同时,五市应进一步吸取其他城市发展经验,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定位,指明城市发展方向
城市定位是城市发展和竞争战略的核心。科学和鲜明的城市定位,可以正确指导政府活动、引导企业和居民活动、吸引外部资源和要素,最大限度地聚集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有力地提升城市竞争力。如果一座城市本身没有定位或是定位不准,就会迷失发展方向,丢掉成长特色,丧失竞争力。所以,在坚持独特性、美誉性和连续性三原则下,要进一步明确城市整体发展定位以及具体包含的经济定位、文化圈定位、城市建设和管理定位。这些定位需要结合城市自身实际的基础上,放眼大区域和长远发展,推动大合作,谋求强发展,推动快进步。
(二)重视规划,确立全市发展步骤
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定位的战略发展图。一方面,广义上的城市规划(“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等)要充分发挥既成的“洼地”效应,利用比较优势,创造理想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使之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针对狭义的城市各项规划,则要彻底打破很多不切实际的理论性规划和建议,加快推动全市各项具体规划立项、制定、评定、执行的规范化,对于已在执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规划要坚持长期执行,杜绝规划的随意性。
(三)工业立市,夯实经济发展根基
发展壮大江苏县域经济,要把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主体,特别是工业实力相对薄弱的县市更应加速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苏南发达县市实践已经证明,没有雄厚的工业基本和产业配套,没有私营个体经济的充分发展,中国县级市就不可能取得令很多地级市甚至是省份难以匹敌的成就。⑥因此,在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大力引进和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尤其要采取各种政策措施积极发展全市个体私营经济,施行“工业立市”,夯实全市经济发展根本,避免产业发展的 “虚拟化”和“空心化”。同时,培养一批民营企业家队伍,引导私营企业主积极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打破“家族式”的陈旧管理模式,实施科学管理,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提高民营经济的整体水平。
(四)集聚人才,保障快速、持续发展
城市与产业的发展依靠人才,集聚到足够合适的人才将是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苏南实践证明,高层次领军人才是带动产业提升和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例如,张家港集聚一大批国内钢铁行业顶级的技术人员,成为沙钢崛起的核心力量;江阴通过引进国内2名知名包装专家,迅速做大做强包装行业,成为国内包装第一强市,等等。因此,应抓住机遇,适时成立专门的机构或通过中介服务组织及时搜集和掌握有助于本市发展的国内外人才流动趋势,做到适时引进人才、共享人才,注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
(五)学习创新,打造靓丽城市品牌
学然后知不足,不足而后勇。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就是要对照学习先进城市,研究先进城市率先发展、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不仅要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的发展理念,更应该主动借鉴苏南先进县市的发展经验,尤其是昆山、江阴、张家港等。要在发展体制上跨越一步,有效实现党务政务决策和管理的扁平化,不断提高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形成持续内生动力。
注释:
①苏南五市是指溧阳、丹阳、金坛、扬中、句容五个县级市。
②本文有关苏南县级市的数据均来自各市的“十一五”总结与“十二五”规划纲要。
③“四集中”指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化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
④“三新”指新市镇、新社区和新园区建设。
⑤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宜兴。
⑥2010年昆山GDP超过全国96个地级市,超过海南、宁夏、青海、西藏四个省份;江阴超过全国89个地级市,超过宁夏、青海、西藏三个省份。
[1]于涛,张京祥,罗小龙.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县级市城市化质量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11).
[2]段杰,李江.泛珠江三角洲的重构与整合[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1):28-33.
[3]茂名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茂名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R].2002.19-25.
[4]胥和平.以自主创新理解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6,(3):6-10.
[5]张志斌,雷春芳.粤西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探讨——以广东省高州市为例[J].山地学报,2007,(1):709-715.
2011-05-05
冯朝柱,江苏省句容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汪小琰,江苏省句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吴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