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新探

2011-08-15 00:47:10聂应德易鹏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民主价值观核心

聂应德,易鹏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2)

一、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意义

价值是指“主客体关系的一种内容,这种内容就是:客体是否满足主体的需要,是否同主体相一致、为主体服务。”[1]在这里,主体就是人或由人所构成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客体则是物质和文化产品。需要是人的需要,满足是人的满足,因此“以人为本”是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意。核心价值不同于一般价值、特殊价值的价值,是指在所有社会价值或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主导和统治地位的那一部分,具有本质性、稳定性、普适性,诸如富足、文明、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之欲求、观念,可以说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基本需要和共同追求,是全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是与资本主义相联系更相区别的价值体系,她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2]。当代中国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范畴,是具有中国民族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其主要内容包括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3)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坚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提法相近,最早是由德国社会民主党于1959年首次提出,其内容包括自由、公正和团结互助。但是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史上,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坚持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价值问题以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再认识的方式不断地提出来摆在人们面前,一直都是马克思主义者努力探索、不断回答的根本性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在认识上长期没有搞清楚,使我们在建设实践中犯了许多错误,走了很长弯路。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最早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角度研究社会主义的文章,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9年“六四”风波后戛然而止,新一轮的探讨始于党的十六大之后,以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思想为标志和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核心价值体系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它们不仅共同关注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而且又都把焦点集中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中具有稳定性和决定性部分,不同之处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强调内在规定性,即“社会主义这个‘客体’自身的功能、作用和对人们对民族和国家的意义,目的是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推进社会主义理论繁荣和创新。”(周治滨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实现形式》年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内在结构性,即社会主义这个“主体”的性质要求、广大范围、丰富内容。当前,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观点基本一致,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探讨则可谓是意见纷呈,难有定论,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3],或“自由、民主、富强、文明、和谐”(周治滨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实现形式》年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页);二是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基点,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新型价值观[4],或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法为基、以公为善、以劳为美、以家为安(林尚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学习时报》2006年12月18日)三是突出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公平正义[5]。以上学术探讨,深化和拓展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识,有着极大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同时也存在着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人类社会普适价值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和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政治性与伦理性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清晰、准确,有待于进一步开拓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研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理论和学术问题,它应运而生,也因时而发,理论上的清醒和正确,将会极大地推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普及,从而有利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巩固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达到凝聚和提振党心民心军心、指导和规范社会公众的行为方式、预防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抵御和打破“西化”“分化”图梦、维护和实现政治稳定、促进又好又快发展之目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内容

根据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再认识和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新探索,参照外部的比较和区别,结合核心价值的内在要求,在学习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此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概括为:人类解放、共同富裕、人民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合作等几个方面。

人类解放:社会主义主体之核心价值。对当今世界之社会主义的解读,有理论、制度、实践(行为、运动、活动)等等,这里我们主要指代的是一种社会组织、社会形态。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组织形式、人类共同体,她与资本主义相比较而存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社会,虽倡导人本人性人格,追求自由平等博爱,但因其私有制度和资本制度的局限,结果首先所解放、所自由者皆为少数资本所有者、经济剥削者,因此,社会主义要求消除阶级特权,通过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制度,解放哪些仍被束缚的人们;社会主义是人类解放,近现代西方国家的工人阶级,又称无产者、雇佣劳动者,他们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主体,但却处于社会“底层”,要求翻身解放、自由平等,具有社会主义“本能”,不过这种阶级解放、阶级自由,并非用一种阶级统治代替另一种阶级统治、用一种阶级特权代替另一种阶级特权,而是作为最后消灭阶级统治阶级特权、实现人类解放的过渡阶段,因为工人阶级懂得,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如果说私有制度和资本制度导致了人的“异化”、“蜕化”,那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社会主义所追求的根本价值,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人提供真正充分的自由。”[6]

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经济之核心价值。经济活动追求利润最大化、利益最大化、满足最大化。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虽宣布了人人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结果却表现为少数人凭借私人所有的生产资料而占有剩余价值先富起来,即资本家阶级先富起来,而社会大多数成员则是长期处于贫穷困苦之中。从经济上说,社会主义要求富裕,马恩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要“尽可能块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哥达纲领批判》则提出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讲得跟明确,社会主义不是穷,而是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慢了也不是社会主义。这里,还必须指出的是,社会主义要求“民富”,只有藏富于民,才是真富,才是国强;如果国家与民争利,聚富敛财,经济总量再大,也谈不上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社会主义要求“共富”,共富是人人富裕、普遍富裕,必须克服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现象。诚然,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平均富裕,社会主义“共富”主张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极大增加社会财富,通过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富”。

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政治之核心价值。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在政治上主张“主权在民”、“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但实行的结果却是“精英民主”,民主变成了少数人有钱人的“政治游戏”,而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治权利,或者被公开剥脱,或者没有保障,或者事实上不平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是“多数人的权利”、大众的参与、人民的的民主,她从根本上有别于贵族政治、精英民主。人民民主以共和制度为其实现形式,共和制度是大家管理国家的制度,这里大家不是上层社会的多数,而是整个社会的多数,也就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为此,必须实行代议制,贯彻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大众参与,少数根据多数委托或授权执政。人民民主以政党领导为保障,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其政治领导的实质就是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在当今政治生活中,没有政党的组织(凝聚)、定向(指引)、协调(整合),或者说没有政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广大人民群众就不可能实现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民主政治、国家政治就是政党政治。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民主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法治是民主的保障和实现,因为法律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人民意愿,是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整个社会一体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

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文化之核心价值。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和进步状态。古今中外,尽管对“文明”一词的理解千差万别,但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指先进、进步的意思。我们这里的“文明”,主要是指狭义的精神文明,特指与精神上的愚昧、思想上的保守和文化上的落后相对应的精神上的进化、思想上的进步以及文化上的发展。资本主义是物质、制度和精神文明相统一的社会形态,其精神文明中的人本文化、科学文化、政治文化的水平和成就,都是过去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所不可比拟的。但是它的工具文化、功利文化、庸俗文化等,却又极大地制约着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教育发展等内容,她要求人性的不断升华,是人逐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她以物质文明为基础,以世界文化为胸怀,以人的发展为依归,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和“八荣八耻”,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社会合作:社会主义关系之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属于阶级社会范畴,因为这里存在着利益和阶级的两极分化,以及彼此间根本性的矛盾和斗争,从而导致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社会主义的人与人的关系,不仅在革命时期主张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的阶级联合、国内联合和世界联合,而且在建设时期,更主张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内不同阶级的联合、国际不同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国家合作。这里既有经济上的互利互惠,也有政治上的安定团结与资源整合。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什么也干不成。目前,全球一体化进程方兴未艾,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联系异常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则双赢、多赢,争则俱损、皆输,世界真正进入了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因此。我们党审时度势,明确提出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大战略目标之一,在国内以和为贵,统筹兼顾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权利,在国际上不当头、不称霸,求同存异,和平崛起,利用国内外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根据

本文将人类解放、共同富裕、人民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合作等几个方面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我们认为,这种新的概括不仅简洁明了、易传易记,而且有充分根据,是较为准确和科学的。

第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可以说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和学说都是围绕着如何使人摆脱剥削、压迫和异化,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来展开的,他把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视为无产阶级和人类奋斗的理想和目标,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应当指出的是,这种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基础是社会、是集体、是组织,发展的实现机制是个人与集体的积极互动、有效协作,人类解放是人的解放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克服极端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克服极端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人民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合作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这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与其他意识形态和思想流派的根本区别。

第二、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现实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形态,其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一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则是因时因地而异,取决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实现富强、文明的战略目标。为此,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我们进入了小康社会,成了世界性的经济大国、教育大国,但环境污染、分配不公、两极分化、权力滥用、政治腐败等问题开始滋生蔓延、愈益严重。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新问题,为实现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党中央及时提出了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这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成为了全党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

第三,表明了对优秀文化成果的继承和超越。联系性和发展性是社会的本性,任何发展都不能割断历史,完全另起炉灶,社会主义价值观也是这样,她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首先,她继承了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普世价值反映的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类所具有的超越一切差别的人性,以及基于此而产生的各个不同时代、不同生存条件下的人所面对的共同客体及其之间的价值关系。普世价值是人类最根本的共性,或者是作为人最低限度应持的价值观。⑦ 其次,他继承了资本主义文化的积极成果,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近现代的最重要的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张扬人的个性、推崇人的理性、满足人的物性、发展人的知性,尽管因其制度和时代局限,并没有完全实现,有的甚至成了空头支票,但是,几百年来,它所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却是不争的事实,社会主义继承了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知识化,以及人民主权、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等积极成果。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发展和超越了这些积极成果,诸如解放是人类的解放,富裕是共同的富裕,民主是人民的民主,文明是精神的文明、和谐是社会的和谐。

第四,处于了支配性的地位。人类解放、共同富裕、人民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合作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可以说贯穿于社会主义整个历史过程、分布于社会主义社会各个基本领域,并且对这个社会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具体社会价值有着决定性、持续性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层级结构的体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普遍原理和“世界文化”,是最核心、最高层次或宏观的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她们是当代中国的、民族的“文化”,是中观的价值观,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全党和全国人民奋斗目标,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共同性和普适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微观层面,直接而具体地指导和规范着人们的社会行为。

[1]李德顺.新价值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30.

[2]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本质规定性及路径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5).

[3]田海舰,戴木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探[J].道德与文明,2007(1).

[4]陈静,周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探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6).

[5]何建华.公平正义: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人民出版社,1965.570.

[7]钟明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解析[J].相关论述,载《山东社会科学》,2009(12).

猜你喜欢
民主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我的价值观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好民主 坏民主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