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的前视域与新视域

2011-08-15 00:47刘武根潘胜军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视域现代性马克思

刘武根,潘胜军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2.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成都 610072)

今天我们依然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正在构建中国现代性的途中。在构建中国现代性的过程中,不能没有马克思,不能脱离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指导。中国现代性构建的现实逻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性的逻辑现实亟须我们在系统总结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概况的同时进一步深化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研究。这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的前视域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尤其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面对西方强劲的话语霸权,马克思主义似乎难以真正找到与之对话交锋的平台,甚至出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弊病的失语,鲜有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问世。“马克思理论的当代性何以可能?一方面,马克思理论的当代意义只有放到对现代性的回应框架中才能够得到很好的阐释和彰显,这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必要途径;另一方面,只有深入理解马克思对现代性所作的深刻批判,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现代性,同时,这一分析框架也提供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理论对话的思想平台。”[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大力推进,我国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转型时期,而这种转型的实质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因此构建中国现代性问题也就这样凸显出来了。在构建中国现代性的问题上我们“不能没有马克思”。马克思现代性思想是指导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重要精神资源。“对马克思学说与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联,特别是马克思关于现代性问题的价值判断作全面的探讨,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2]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逻辑现实与中国现代性构建的现实逻辑的耦合催生了研究马克思现代性思想成为近年来我国哲学界的热点,形成了我国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的比较成熟的视域。总的来看,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的已有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

第一,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有无的研究。国内学术界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没有现代性思想。这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指认,一是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找不到现代性这样的词句,二是马克思对现代性持的是否定和批判的态度,所以马克思没有现代性思想。然而,更多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思想中存在着大量的现代性思想,“马克思尽管未曾使用过‘现代性’概念,但是却有丰富的现代性思想”[4]。对于马克思有无现代性思想,学术界已经给出了肯定性的回答。“目前学术争论的焦点主要不在于马克思有无现代性思想,而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看待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4]

第二,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缘起的研究。这一研究涉及到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的缘起的研究。研究的缘起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因素: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需要、后现代和后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中汲取养料来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的批判、中国现代性的构建。[5]二是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缘起的研究。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主要是马克思在对其生活中的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及其出现的种种现代性弊端的批判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三,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主要向度和基本内容的研究。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向度及内容的研究是当前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二纬说和三纬说。“二纬说”主要是从实践和具体的人的维度来阐释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6]“三纬说”主要是从对启蒙现代性意识形态的批判、对政治经济学的制度批判、对现代与后现代两极对立思维的超越的维度来阐发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国内更多的学者是从这三个层面来阐述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基本内容。有的学者明确提出了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三个维度的思想。[7]有的学者则比较具体深入地探讨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所包含的现代性反思的维度。[8]

第四,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的研究。学术界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的研究比较少。有学者指认了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形成经历了如下六个阶段:批判神圣、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马克思人本学、国民经济学批判、批大写的人和大写的理性、进一步完善和发展。[9]

第五,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研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本质要求。我国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形成了比较多的研究成果,其中邹广文、任平、邹诗鹏、李佑新、韩庆祥等专家的观点很有代表性。[10]为了进一步强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2004年中央党校哲学部主办了主题为“现代性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学者们就中国现代性发展所遇到的障碍以及如何构建中国的现代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11]总的来说,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国内学术界主要是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历史背景、方式方法、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等维度来进行研究的。

总之,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研究所形成的上述视域,为进一步深化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资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动中国现代性的构建提供了丰厚的理论资源、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可靠的智力支持。

二、深化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的新视域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性问题和构建中国现代性所遇到的现实问题亟需我们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的新视域。

第一,要从方法论上更加注重、更加自觉、更加系统、更加深入地研究马克思现代性思想。我们可以从文本学的维度来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研究,在这一方法论的指导下对马克思的经典的文本,从其《博士论文》一直到《资本论》乃至马克思恩格斯的晚年书信,按现代性的视域来逐一进行文本学的解读。这种文本学的系统而深入的解读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研究的基础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能切实弄清楚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历史条件、理论资源、历史过程、具体内容和重大意义,为全面深入系统地掌握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也能为我们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哲学尤其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误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改变我们与其交流对话中的被动局面,从而使我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研究能够真正融入国际学术圈,并在国际学术圈中发挥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应有的学术和理论魅力,让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学术界中放射出应有的真理光芒。

第二,要注意以建构中国现代性为主题和主线,以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为指导,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贯通和融合起来。近年来,哲学界普遍意识到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严格划界的弊病并呼吁和探索着打破这种藩篱从而实现“中西马”融合的可能和途径,创立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在实现“中西马”的融合、创立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的过程中,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学术识见,但我们认为,以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为指导、以建构中国现代性为主题和主线可能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坦途。既然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既然中国现时代乃至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的时代精神是改革创新、实现现代化、构建中国现代性,循此逻辑、以此视域来看,构建中国现代性当然也就是当代中华文明和文化的活的灵魂。因此,作为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的具体表现形式的当代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也就必然要以中国现代性的构建为主题主旨和主线,必然要以中国现代性的构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无疑是指导中国现代性构建的源头活水。所以,以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为指导、以建构中国现代性为主题和主线,是打破多年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形成的种种藩篱,达到视域融合,创立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的最可能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第三,要加强我国哲学界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的交流对话,改变我国哲学界在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中自言自语、自说自话、甚至自我陶醉的现状,进而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国际学术界应有的地位。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研究起源于国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及后现代主义的学者。他们是在西方现代性过度的历史背景下借助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视阈而开启这一话题的。但中国是一个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在这样的国家中,现代性的最大问题是其发展不足而不是其发展过度。正因为此,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我国哲学界基本上忽视了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研究。这就造成了这样的一个局面:在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研究似乎往往居于强势的“在场”地位,而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往往处于“缺场”甚至“怯场”的状态。近年来,尽管我国哲学界在实践和理论的推动下不断强化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研究,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在国际学术界中我国哲学家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的“弱势”乃至“缺场”状态并没有很大的改观。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继续不断深化和拓展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大胆吸收和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研究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中形成的合理的成分。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以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研究为契机,在深入研究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过程中激活我国哲学界展开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误读的批判,形成在国际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中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在场”乃至“强势”的地位。

第四,要以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为指导,以建构中国现代性为主题和主线来破解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张力问题。“学术性”和“现实性”的张力问题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种种似是而非的论点。有学者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学术性”和“现实性”含量的多寡为标尺把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分为“讲坛哲学”、“论坛哲学”、“官方哲学”,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要具有“学术性”就应该远离“现实性”,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要做到“学术凸出,政治淡出”。我们承认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曾一度出现过学术研究过度政治化的问题,为此给政治和学术都带来了不少的伤害,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学术性”和“现实性”张力问题产生的根源,对此我们应该深刻反思深入反省。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学术性”和“现实性”是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的。我们认为,过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学术研究过度政治化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由于没有真正把握住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因此很难找到也不太可能真正找到实现“学术性”和“现实性”完美结合互生共赢的切入点。为此,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今,许多学者为化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学术性”和“现实性”的张力问题殚精竭虑提出了种种方法与策略,但是我们认为“以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为指导,以建构中国现代性为主题和主线”可能是破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学术性”与“现实性”张力问题的最好切入点。因为,构建中国现代性既是当代中国最大的现实性问题,又是中国现时代乃至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的时代精神。

第五,要加强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的研究。国内哲学界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的研究很少。这种状况亟待改变。我们认为,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的研究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的基础,研究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必须研究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这既是研究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前提,又是研究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这还是我们以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为指导建构中国现代性的前提;是以建构中国现代性为主题和主线,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贯通和融合起来的关键;是我们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进行交流和对话的基础;当然也是有效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学术性”和“现实性”张力问题的最可能的研究路向。通过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的初步研究,我们认为现代性的实现方式至少有两种: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与此相对应,现代性思想也至少有两种:资本主义现代性思想和共产主义现代性思想。马克思是生活在一个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社会中。在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共产主义现代性思想。在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资本主义现代性思想和共产主义现代性思想的此消彼长的过程。

第六,要以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为指导,以建构中国现代性为主题和主线来研究和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研究。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特别是在资本主义世界普遍遭受严重金融危机的时空背景下,中国依然保持着强劲的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因此,中国道路,抑或中国模式,更加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既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为西方压制中国、制造贸易壁垒和摩擦提供了种种口实。这种局面的形成除了利益之争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多年来形成的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偏见。为了更好更真切地让西方社会了解中国道路、认知指导新中国实现这一历史性变化的指导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为了营造良好的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好又快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掌握国际话语主导权,进一步推动构建和谐世界,今天我们特别需要研究和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研究和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有很多的着眼点,但以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为指导,以建构中国现代性为主题和主线可能是最好的抓手。因为,这既符合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与趋势,也是对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的科学归纳,还可以把中西方意识形态对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的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所以我们应该更加自觉地将深化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研究与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结合起来。

[1]贺来.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课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3).

[2]衣俊卿.现代性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J].求是学刊,2005,(1).

[3]刘武根.近年来国内学术界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7,(8).

[4]胡刘.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方法论 [J].学术研究,2004,(11).

[5]任平.马克思的现代性视域与当代中国新现代性建构[J].江苏社会科学,2005,(1).

[6]郑元景,余章宝.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双向维度[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5,(5)

[7]胡颖峰.论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三个维度[J].广西社会科学,2006,(11).

[8]漆思.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的三个基本维度[J].求是学刊,2005,(01).

[9]任平.马克思哲学革命出场的现代性路径 [J].江海学刊,2005,(3).

[10]邹广文.马克思的现代性视野及其当代启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5);任平.马克思的现代性视域与当代中国新现代性建构[J].江苏社会科学,2005,(1);邹诗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2005,(1);李佑新.现代性问题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韩庆祥.现代性的建构与当代中国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2004,(3).

[11]孙向军,董振华.现代性与当代中国发展 [N].学习时报.2004-01-19.03.

猜你喜欢
视域现代性马克思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浅空间的现代性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