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才
(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浙江 宁波 315000)
现代信息和网络的迅速发展,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现在信息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党的建设提出挑战,也带来机遇。”并要求“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建工作效率。”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也提出:“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因此,研究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影响问题,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又富有极其紧迫的现实意义。
20世纪是工业化社会,21世纪则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日益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信息化的渗透作用日益显著,新型媒介应用普及的速度超乎想像。比如,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的时间,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短短的14个月。
在信息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所具有的“全球化”、“网络化”、“公开性”、“交互性”、“虚拟性”等特征,正在影响党建工作,对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信息交流的“全球化”带来观念多样、价值碰撞,冲击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交流突破种族、地域、民族、国家和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的制约,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不断深化,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加速了文明前进的步伐,也不可避免地使国内思想阵地受到西方国家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社会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导致现实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心地位在各种新型信息平台中被削弱、被消解。
——信息结构的“网络化”呈现层级扁平、媒介众多,形成了信息化条件下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新特点,对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在信息化条件下,社会结构趋向于网络化,管理层次减少而渠道增多,社会管理趋向扁平状,党内信息沟通模式的网状矩阵结构正在形成。公众表达意愿诉求渠道更加直接,参与民主政治的方式更加便捷,人们通过短信互动、论坛发贴、微博问政等形式参政议政的民主热情高涨,网络监督、网络纠错力度越来越大,“网民政治”应运而生,网络民主逐渐成为我国的社会形态和政治生态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信息传递的“交互性”实现开放交流、即时互动,流动性日益增强的党员通过网络虚拟世界集聚在一起,对创新党组织的工作模式和活动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各异,地域观念不断弱化,运输条件持续改善,党员的流动性、分散性和自主性日益加大,传统的基层党组织工作模式和生活方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在信息化条件下,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虚拟世界进行更加开放、自由、即时的交流互动,形成了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组织生活、实现“支部在线”的现实基础。
——信息库的“公开性”使信息膨胀、资讯爆炸,人们获取知识、信息、服务的渠道方式多样,对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提出了新要求。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资讯不是太单调而是太繁杂。获取信息、知识的方式更加便捷、渠道更加宽广,借助网络媒体、数字媒体、手机媒体、移动电视等媒介,个人可以脱离组织而独立完成知识储备和更新。传统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手段和方法面临革新,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信息属性的“虚拟性”使诉求自由、传播迅猛,网络舆情控制、舆论引导压力不断加大,对提高党应对突发事件、公共危机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在新型信息媒介如互联网上,无中心、无权威、无领导机构,每个网民都是信息发布者,同时,网络还具有传统媒体所没有的虚拟性,网络传播主体可以匿名,网民随意出入自由发言,每个网民都可能成为中心,成为意见领袖,网络为关注、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非等级、非约束、非泄露身份的直接平台,公众开始更多地通过网络发表对某些社会现象、公共政策乃至突发事件的看法和意见。由于掌握信息的不全面,以及对特殊观点的偏好,公众的看法反应迅速、言辞偏激,网络水军拨弄是非、真假难辩,容易发生以讹传讹现象,甚至导致不良信息泛滥,引发矛盾、涣散人心。
宁波市从2000年开始逐步加大了党建工作信息化的推进力度,2010年启动了党建信息资源整合建设项目,积极探索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党建工作的有效方法。
——搭建网络宣传教育平台,实现党员思想教育方法创新和时空覆盖。2001年创建“东方党建”网站,并吸纳各县(市)区建立11个子网站,累计发布信息6万余条,日均访问量1.5万余人次,成为宁波市组织系统对外宣传和党务公开的“第一窗口”。2005年建立集教、学、考、管于一体的“宁波干部党员学习网”,2006年创建了“宁波干部网上学院”,基本实现全市公务员网上学习和干部培训班次网上学院“两个全覆盖”。2005年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建成有7个广电前端播出平台、8个教学辅助网站、3600多个终端站点的远程教育网络,开通党员视频网、远教影院和县级“先锋频道”,构建起城乡全覆盖全天候的党员学习教育平台。
——开发党员动态管理系统,实现党员管理方式和组织设置形态的灵活多样。2004年开发党内信息管理系统,建成联接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企业、社区)的四级信息网络,录入全市2.3万个基层党组织、42.5万余名党员、11.9万余名入党申请人的基本信息,实现了党员组织关系网上转接、参加党内生活情况预警管理和实时查询统计分析。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构建集“查、建、联、管、用”为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离家不离党。结合区域化党建工作,在一些党员分布比较分散的区域或行业建立网上联合党组织,通过网络参加组织生活,通过QQ群交流汇报思想。以全市1019个党员服务中心(站)为支撑,借助81890市民求助服务平台,2008年开通81890710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热线(寓意为“拨一拨就灵,找到党组织就灵”,71代表党组织),开设www.81890710.gov.cn党员服务网页,采取热线、网页和服务中心三方联通、相互联动的方式,构建全天候、全覆盖的关爱服务网,党员求助办结率达99.9%、满意率达100%。近期正在开发党员全员动态管理系统,推广运用党员基本信息管理IC卡,推行开放式的党组织活动方式,实现城乡党员管理无间隙对接、信息无间隙交换。
——畅通网络对话交流渠道,实现联系群众、倾听民意优良作风的保持发扬。去年8月,按照省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针对社会公众对选人用人关注度高、知晓率低的状况,围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朱伟与广大网民开展在线交流。建立网上意见办理反馈制度,对在线交流时来不及回答的问题提出了答复意见,以网贴形式集中反馈回复;对个别需核实反馈的具体问题作出了批示督办,办理结果向注册网友反馈。公布市、县(市、区)两级组织部长的电子信箱,及时处置和答复群众信访问题,畅通了组织部门与广大群众的沟通渠道。今年7月份,围绕“风清气正搞好县乡换届”主题,朱伟部长将继续与网民在线交流。
——构建网络信息公开机制,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创新发展。在“东方党建”网站首页设置公告栏,及时发布竞争性选拔干部、公务员考录、干部考察、任前公示等消息,第一时间公开组织工作中公众关注的情况,接受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去年,还增加了领导职位空缺预告,鼓励干部群众推荐符合条件的人选,扩大了社会公众参与推荐干部的权利。按照中组部统一部署开通了“12380”举报网站,让社会公众更好地行使对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权。利用手机普及率高、信息传输快的优势,去年“七·一”前夕,开通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坚持每周发送一条以上信息,把阶段性工作中干部群众关注的、需要社会公众知晓的事项,通过手机信息系统及时发布出去,架起了与党员干部沟通交流的“空中通道”。今年3月,在腾迅网开通“港城先锋”官方微博,已广播70余条,探索利用这一新的舆论阵地加大党建工作宣传。
在信息化条件下,党建工作中一些重点问题需要进一步引起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思想观念问题。对于党建工作信息化问题,一些同志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是将其仅仅视为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认为只要多配几台电脑、多开发几套软件就行了,没有形成“信息化”的观念、思维。特别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条件下,网络舆情越来越难以控制,一些地方、党员干部“谈网色变”,不愿上网、不敢触网、不好用网等想法时有表露,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民主、公开、竞争等理念,也没有有效地运用到党建工作当中。
——方式方法问题。传统的党建工作中,组织生活多以会议为主、记录信息多以手工为主、信息发布多以文件为主,相对封闭、严肃,时效性较差。而在信息化条件下,必须顺应信息延伸和信息资源共享的特点,既要推动党建管理技术创新、降低党建工作成本,又要扩大党组织的活动舞台和辐射范围,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和党群沟通渠道。
——信息安全问题。不管是传统的党建,还是信息化时代的党建,都具有政治性、严肃性、保密性等特点。为此,既要在技术上采取多种安全防护措施,确保信息安全;更要在制度层面加强党建信息化的安全管理,严格按照要求,加强安全管理,制定相应标准,设置技术障碍,防止信息流失。
——继承与创新问题。信息化条件下的党建工作,固然要求改进和革新一些工作的手段、方法,以适应形势环境的变化,但这并不代表着一些好的传统方法,如蹲点调研、谈心谈话、走访慰问等,已经过时了。在人们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虚拟社会”的情形下,真实、人性化的服务手段、工作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同时,在党建工作的程序上,不能唯“信息化”、“数字化”,要对党建信息系统进行系统思考、合理设计,使传统的党建管理方式与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更好地融合。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党建信息化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信息化发展趋势,以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为着力点,在增强党建工作的实时性、共享性、互动性、公开性、公正性等方面下功夫,加快推进党建工作与信息化的全面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对党建工作的正面效应,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化对党建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加强党建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快基层党组织信息化建设步伐。把党建信息化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战略举措,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谋划,建立相应的决策协调机构,制定专项实施规划。全面加快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步伐,进一步整合基层党建信息化资源,鼓励基层大胆创新,重点突破,以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快速推进带动党建信息化整体跃升。推动党建信息化与政务信息化互融互通,充分借鉴和利用近年来电子政务建设经验、技术和模块,加快构建具有党建特色的体系框架,增强党建信息化实效。
——全面建设网络思想理论阵地,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权。紧跟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做到信息传播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宣传覆盖到哪里。比如,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交流渠道,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党建工作要充分借助这一平台广泛宣传。物联网的兴起以及“物联网”、“移动通讯网”和“互联网”形成“新三网融合”,一些更新更快捷的信息传递渠道将会出现,党建思想宣传同样必须作出相应的更新升级。改变灌输式、说教式等为主的传统模式,通过互动的方式使党的方针、政策,逐步为党员群众理解和支持,促进这些政策举措真正落到实处;对出现的误读、偏见,要善于主动引导,细心解读,展示客观的事实和真相,始终坚定地发出党的声音,消除虚假信息传播蔓延的空间。
——积极探索“网络党建”,构建开放式的基层党建工作体系。信息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开放性。必须以“网络党建”为抓手,努力构建开放式基层党建工作体系。建立开放式的党组织覆盖体系。通过构建区域性、产业型、功能型、流动型、网络型等不同类型的党组织,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以多样化、开放式的组建推进党组织全覆盖。比如,适应当前年轻党员思想活跃、用网经常的特点,运用“网络支部”、“网上党员俱乐部”等方式,探索把党的组织建立在网上、工作覆盖到网民。建立开放式的组织活动体系。大力推进村居企和机关、学校等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开放共享,形成让党员不仅能就近就便活动,而且活动方式更加开放、灵活和及时。借鉴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开放式的组织运行体系。如通过手机信息系统、专业党建网站、QQ论坛、官方微博等各种信息网络平台,实行党员身份认证动态管理,及时发布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信息,使党组织通过网络即可全面掌握党员动态情况,为党员异地活动、党组织远程管理提供创造条件。同时要建立开放式的组织评价体系,健全量化积分管理制度。对党组织运行和党员个体活动设置相应的评分细则,事先公布,及时跟踪,由党组织、党员、群众和社会共同实施、分别评价、量化累计,并设置系统查询网站和党员积分查询网,实现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开放。
——抓紧实施党建信息化人才教育、培训和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应对信息化社会的能力。增强党员干部信息化意识,特别是注重发挥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在制度机制上下功夫,推动他们养成爱上网、勤用网、用好网的习惯,进而引导更多的党组织和党员走进互联网、融入信息化。加强党建信息化的教育培训,重点是尽快研究制定党建信息化的培训办法、培训内容和培训制度,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务工作者培训中,把党建信息化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提高信息化背景下做好党建工作的能力。加强党建信息化人才的使用管理,关键是建立健全党建信息化人才吸引、激励、管理等制度,让越来越多的现代网络人才关心、热心、安心党建信息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