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慧
(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9)
解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与对策
杨静慧
(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9)
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学校和家庭因素。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须明确政府职责、调动社会力量、变革教育机制、强化家庭观念。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原因 对策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为了降低流动成本,大多数务工者会选择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家乡,于是,留守儿童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根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27日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经达到5800万人,已经占到农村儿童的四分之一,占全国儿童的五分之一。[1]作为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农村的教育水平,甚至关系到全国的教育水平。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不在身边,监管力量缺失,许多留守儿童在德育、智育、心理素质、人身安全等方面都面临着教育不力的困境,从而引发各种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了,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理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社会因素:城乡二元分割是根源
所谓城乡二元制度,就是把一个社会的经济和人口划分为工业和农业两大部门,现代和传统两大部分,现代部分在生产方式上不同与传统部分。它突出的问题是社会中的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不能整体性地均衡发展。我国长期推行城乡二元结构制度以及由此而推出的二元户籍制度、二元教育制度等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源。城乡长期二元分割,使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割裂开来,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户籍型教育制度使农村儿童不能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由于农民工收入低,高额的借读费和其他费用,使得父母无力供子女在打工地就读,还有城市学校接受能力和政府的支持能力,也决定了他们只能留在农村。而农村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薄弱,师资不强,使处于弱势地位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处境更为艰难。
(二)学校因素:教育失误和教师队伍薄弱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家庭和学校对孩子早期教育起到决定性作用。孩子早期的亲子依恋、师生依恋等会影响其以后的人际关系,若父母长期外出,父母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基本失去了其本原性意义,从而外在地加大了教师这一影响源对孩子的影响。[2](P72)家庭与学校的关系应该是平行而又互为补充的,既然家庭方面发生变化(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导致家庭教育缺失),那么学校也应该及时调整它的管理政策。学校不仅要承担固有的教育职责,还要代替家庭照管孩子。
但根据很多调查资料所得到的结论可知,大部分学校并没有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他们采取的是应试教育,很少或者没有关注到留守儿童的品行、心理、道德等方面的畸形发展,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升学率,因为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一般或者较差,有些学校会放弃对他们的管教。这不但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会激起他们对社会的仇视。与此同时,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也是影响到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笔者走访了当地一所学校,在对教师访谈中了解到,该校共有25名教师,其中,专科学历的有13名,中专学历的有9名,中专以下的有3名,学校至今没有专职英语老师,而是由一名中专学历的老师代课。这样的师资队伍,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有部分孩子反映老师对他们的态度不好。绝大部分教师平均要教两门以上,课业负担很重,再加上他们还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顾,分身乏术。很多农村留守儿童是问题儿童,老师对他们也只是顺其发展,过分注重自己的教学成绩。
(三)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苏霍姆斯基说过:一个人一生命运的复杂性,有时也是悲剧性就在于:虽然‘草稿’(儿童复杂的精神世界)里蕴藏着一个独特的个人的各种素质——卓越的才能、禀赋、倾向性、天才——但是负责对这一‘草稿’进行加工,以便使其变得更为美好的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他用自己那双笨拙而漫不经心的手把草图中美好的东西弄得丑陋不堪。[3](P56)从上面一段话中我们可以发现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影响深远,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引与关爱、教导和保护,如果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父母情感的关注和呵护,可以说这是他们初级社会化阶段的失败。传统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父亲作为孩子的道德传输者的重要性,Santrock研究发现:缺乏父亲教养的家庭中儿童比正常家庭的儿童在内部道德判断、愧疚、接受批评、道德价值和规则一致性上得分要低。如果父母双亲都外出打工,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就更突出了。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打工,他们觉得亏欠孩子,就会尽量在物质上给予补偿,但是这种肤浅的关爱与补偿根本不法弥补孩子心灵的创伤。同时,父母或其中一方外出打工,临时监护的责任就会转移到单亲、祖辈或其他亲属监护,若是单亲监护,很多的农活和家务活将会落到一个人身上,他们一般没有多余时间和精力来教育和培养孩子;对于祖辈隔代监护,大多数祖辈年龄较高、精力有限、文化偏低,没法对孩子的学习等方面进行管教,相反老人会由于孩子得不到父母照顾,更加宠爱以弥补孩子;还有一种是委托监护即把孩子交给自己的亲戚,不过亲戚一般都不会过多地管教,只是负责孩子生活上的吃饱穿暖。总的来说,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不力。这样导致留守儿童不但学习不好,而且品行变差、性格缺陷,要么胆小怕事,要么胡作非为,与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起。还有一种非常危险的观念在引导并刺激着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亲眼目睹有很多大学毕业生无法就业,从而对孩子读书的期望大打折扣,他们认为没学历照样可以在城里挣钱。由于父母对知识的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认定投入立刻就要有回报。这种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影响了孩子,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诸如此类的信息后,价值观发生转变,开始排斥学习。这种失败的家庭教育相当危险。
(一)明确政府职责,实施多重保护政策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不争的事实和不可逆转的趋势,并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再加上城乡二元分割,父母不能将子女带在身边,因此留守儿童现象将继续存在。现在留守儿童已经是一类社会群体,我们不可忽视他们的存在;同时作为正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政府更要重视他们的教育问题。一要加快户籍改革,打破城乡二元制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吴霓博士指出,“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关联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保障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政府应指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平等权利和社会权益。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4]为此,建议实行义务教育经费转移,让每一个学龄儿童不论在任何地方都能享受到国家的教育政策,取消城里学校的借读费和各种不合理费用。二要加大教育投入,发展农村经济。现在城市教育设施和教育资源基本完善,而农村相对滞后,政府可以适当地向农村教育投资倾斜,制定配套措施和政策,改善教学环境,加强师资力量,实行竞争上岗,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定期进行再学习教育以提高师资素质,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要求。三要完善相关法律,保障合法权益。针对这一新形势下的教育问题,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完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配套法律法规细则,细化和明确具体的处罚条例,增强其可操作性,通过立法对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切实解决“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问题。对于监护人问题,从法律上规范养育监护行为,全面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应履行的义务,增强法律意识。
(二)调动社会力量,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第一,呼吁社会关注,协调社会多方参与。目前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我们应通过大众传媒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把留守儿童问题提到政府议程上来,再整合社会资源来帮助他们。我们可以建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协调机构,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加入,并为其提供相关政策上的保护和支持,为留守孩子提供专业服务。第二,立足农村社区,建立教育监管体系。目前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建设不尽如人意或者基本没有,没有专门的机构来帮助未成年儿童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建议在县、乡镇、村层层建立关注留守儿童的专门部门,让各级主要领导担任,责任到人,实行领导负责制,常抓不懈,注重实效,纳入年终考核范围。特别是各级妇联应进行上下联动,形成专门组织网络,对每个留守儿童资料进行建档,进行有针对意义的帮助,定期上门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社区也可以定期举行一些教育活动,例如书法比赛、棋艺切磋、美术展览等各方面有益身心的活动,既可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又可以促进留守儿童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第三,整治农村治安,监督周边文化市场。社会发展到今天,物质生活已经大为丰富,外面的大千世界,对于孩子最具诱惑力的应该就是网吧了。加强对网吧和游戏室的整顿和管理已经迫在眉睫,严厉打击黑网吧,规范市场,对于 “不满十八周岁的孩子不得进入网吧”这一硬性规定要坚决执行,并不定期进行抽查和考核,经营场所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整改。净化周边环境,完善社区健身运动器械,在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宣扬主旋律,陶冶村民情操。
(三)变革教育机制,构建多元教育模式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承担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对每个留守儿童给予特别关注,关心他们的学习、心理和道德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一要端正办学思想,改革现有教育模式。学校领导不能一味追求升学率,成绩并不是衡量学生唯一标准,应结合基础教育课程,因材施教,改变教学方法,增加实用技术课程,以孩子为中心,把应试教育与职业教育、引导式教育与必要的惩罚教育相结合,激发孩子学习热情和兴趣。定期家访制度化、开通学校教育平台热线有利于促进学校和家庭教育信息的送达和反馈。二要加强留守儿童管理,建立寄宿制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学校要从宏观上重视它,不断探索新的有效的管理模式与方法,从微观上做好各项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学校要充分利用国家财政拨款,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尽量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大群体中健康成长。班主任要经常到宿舍询问情况,对这些孩子给予特别关爱,让他们感到班集体的温暖,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同时对农村留守儿童要进行有效的教育与管理,教育留守儿童自立自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队伍,随时发现、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四)强化家庭观念,促进亲子沟通交流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重视亲情教育。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认为,只要定时寄给孩子生活费,让他们衣食无忧,就是对他们负责,有些家长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爱,甚至会给予孩子更多物质上的满足,很少关注他们的心理和内心情感方面的变化,显然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作为父母,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学校教育是远远不能满足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的家庭教育,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精神上和心灵上等情感层次的需要。孩子需要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渴望关怀和呵护,而这只有父母能够给予。二要加强亲子互动,定期沟通交流。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亲情,希望时刻感受到父母一直在他们身边。对于外出打工的父母首先应保持与孩子的经常联系,多打电话或者写信回家,加强与子女沟通交流,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学习和心理状况,最好在工作不忙时尽可能多地回家,尽量增加回家的频率,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亲情的温暖。其次要主动联系学校,积极配合学校工作,主动到学校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和成长动向。最后父母也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方式的转变,每次与孩子电话、写信或者回家要积极与孩子交流,灌输健康向上的思想,激励孩子要好好学习才能适应外面世界的竞争,父母的处事态度往往决定了孩子以后的为人处事,所以要从正面引导孩子努力学做人、做好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1]薛廷辉.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近六千万 大龄儿童辍学严重[EB/OL].
http://news.sina.com.cn/c/2008-02-28/100413490965s.shtml.
[2]张春玲.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关怀[J].教育评论,2005,(2).
[3][苏]霍姆斯基.关心孩子的成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4]吴霓.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N].教育发展报,2004-5-31.
责任编辑:吴妍妍
2011-01-07
杨静慧,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