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执政基础的发展与加强

2011-08-15 00:44赵玉峰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基础中国共产党群众

赵玉峰

(中共聊城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室,山东 聊城 252000)

论党执政基础的发展与加强

赵玉峰

(中共聊城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室,山东 聊城 252000)

党的执政基础是党在执政过程中赖以掌握政权、巩固政权、保证事业成功所必备的根本条件,是执政党生存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十分注重发展和加强自己的执政基础,使党拥有了日益丰富的执政资源,具备了巨大的优势和力量,党的执政能力因之不断提高,执政地位日益巩固。这为我们党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提供了充分而必要的条件。

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党的建设;发展;加强

党的执政基础主要包括理论基础、经济基础、政治基础、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等,是这些基础的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在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十分注重发展和加强自己的执政基础,执政能力因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的不断加强,执政地位日益巩固。

一、理论基础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基础。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中,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地结合起来,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党的理论基础不断创新。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化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总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伟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构筑起党执政和完成历史使命的科学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基础,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基本精神,与时俱进,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创新,指引着党的建设的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愿望,体现着人民的利益诉求。在当代中国,作为党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已成为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引领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二、经济基础日益强大

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以后,必须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共产党坚持长期执政要解决的所有问题,归根到底要靠经济发展,要靠强大的物质基础。

建国后,党领导人民在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稳固新生政权的基础上,适时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使我国初步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生产力极大发展,迅速改变了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巩固和发展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党科学判断我国基本国情,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强调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理念。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牢记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带领人民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空前高涨,经过艰苦奋斗,推动了我国经济以世界上少有的高速度持续发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种伟大的成就,推动了中国社会历史的进步,推进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造就了党为人民执政的强大物质基础。

三、政治基础日臻完善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党执政的基本政治依靠。执政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人民民主,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实现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维护和巩固了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这些政治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推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构成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基本的政治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作为新时期坚定不移的方针,强调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强调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国家权力。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强调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制度,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增加党和国家的活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十七大对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强调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得到新的发展,优越性进一步发挥。根据基层民主的实践经验,十七大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范畴,进一步推进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四、阶级基础日益巩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中国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实践和进程中,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正是依靠这牢固的阶级基础,党才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坚持党的阶级基础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结合了起来。他们领导人民,通过制定宪法,确立了工人阶级在新生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地位,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得以充分发挥。党领导人民顺利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面对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明显变化以及呈现的许多新特点,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特别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是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坚定力量,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中坚力量。我国工人阶级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我们国家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各级党委要牢牢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尊重职工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①

在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党和政府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落到实处,充分地调动了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满足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组织职工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在党的教育下,广大职工群众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光荣使命,增强责任意识,发扬了识大体、顾大局的优良传统,正确认识并对待改革发展过程中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这使我们党的先进性得到进一步保持和发展,党的阶级基础日益巩固和增强。

五、群众基础越来越广泛

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无论是过去革命战争的胜利还是今天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党的领导地位的不断巩固和加强,都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反对官僚主义。党的八大强调,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善于倾听批评和建议,要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检验领导,修正错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②反复强调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脚点放在人民群众的利益上,保持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江泽民指出: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问题。”③强调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在新世纪,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④“只有深刻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力,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的充分信赖和拥护,才能无往而不胜。”⑤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落实到党的一切执政活动和各项工作中去,做到了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同广大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使我们党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广泛拥护和支持,扩大和打牢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为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提供了根本保证。

注释:

①转引自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科学的真理前进的方向》,《工人日报》,2008年12月10日。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9页。

④⑤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6页。

D252

A

1671-2994(2011)04-0072-03

2011-05-28

赵玉峰(1965- ),男,山东聊城人,中共聊城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教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与党的建设。

责任编辑:许如江

猜你喜欢
基础中国共产党群众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