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如江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省情与政策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1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的振兴
许如江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省情与政策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1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开放的,只有抓住中国特色,才能使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但要始终抓住并围绕中国特色,就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坚持和发展
党的十六大在党的重要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概括了我们党所从事的伟大事业和所坚持的正确道路,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之变饱含着深刻内涵,表明我们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征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长期探索的过程,它凝聚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和开拓创新智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形成,简单说就是四句话:始于毛泽东的探索,开辟于邓小平所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丰富和形成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深化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毫无疑问,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创立的,但最初的思考和探索,是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的。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讲话中,开始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这时,他当然还不可能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但新中国创建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都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创造。毛泽东等人先后提出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它们都可以看作是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萌芽和源泉。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党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鲜明地提到全党面前,在领导党和人民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1982年9月,在十二大的开幕词中,邓小平明确宣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并没有结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有四个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一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国内外政治风波。这场风波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新的“生长点”。二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深刻变动。二次大战前后,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盛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平稳发展,但是到80年代,凯恩斯主义遇到了一系列问题,里根主义、撒切尔主义的兴起以及“第三条道路”的回应,把发展市场经济的问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私有化问题、福利主义问题重新提了出来。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这场所谓“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的争论,提出了许多问题。这种情况对于我们深化改革,也引起了新的思考。三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及其深刻影响。面对愈益明显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党中央作出了一个历史性抉择:既参与经济全球化,又保持清醒的头脑,趋利避害。这样,既坚持了邓小平的对外开放国策,又在更高水平的开放中推进改革深化,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是20世纪80年代盛行的“第三次浪潮”及信息革命、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所产生的广泛影响。邓小平在70年代末阐述的新科技革命,在80年代,特别是在90年代已经成为一种蓬勃发展的现实。我们以勇敢的姿态经受了这场挑战,抓住了信息网络化的机遇,接受了“信息化”、“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学习型社会”等新理念,在实践中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而且在经受国内外政治风波考验以后,更加清醒地研究和把握世界发展的进步潮流,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不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之所以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一系列战略思想,一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进入21世纪,人们各方面的需求也比过去高得多了;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为逐步满足这种要求提供了可能性。过去那种基于全力以赴甚至不惜代价解决温饱问题的发展观念,必须有相应的转变。二是体制环境的变化。体制改革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历史性的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还有不少缺陷;国民经济开始按照新体制的轨道运行,但机制还很不健全;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尚未完全消除,而当时在社会领域的某些积极成果,例如社会公共卫生和农村义务教育方面,却在体制改革过程中有所流失;市场经济体制在显示优越性的同时,其固有的矛盾与缺陷开始暴露出来。现在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是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三是多年发展提供的经验和教训。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进一步发展却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经济高速增长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失业和贫困问题;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在加入国际贸易体系后因为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而带来的压力,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在中国发展现阶段难以完全避免的,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或者加剧的。新的发展观,正是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四是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是积极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体现。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把经济增长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首要标志,GDP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尺。应该说,这种发展对于促进财富的涌流、加快经济总量的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发展观具有片面性,带来了资源的极大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社会财富分配不公以及全球范围的两极分化等严重社会问题。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甚至出现了所谓“有增长无发展”的情况。
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系列战略思想的提出和实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一是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认识。二是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根本动力的认识。三是科学发展观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建设道路的认识。四是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法的认识。因此可以说,在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实践。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思想从更深的层次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内涵,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社会主义至少应该有“五个方面的不字”: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一再强调的思想,现在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江泽民进一步提出了“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尤其是强调“四个坚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切问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实践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鲜明特征和重要内容,就表现在社会主义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中国社会的其他很多变化,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以及相应的很多新的特点,都是建立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之上的。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毫无疑问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抓好经济就行了。社会主义还必须包括其他各方面的任务,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一起抓。同时,还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所有这些都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发展、合作的社会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我们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发展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关系;主张和坚持和平、发展、合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本质的要求和反映,所以,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特征之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最佳方针,按照这一方针,我们已经顺利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并期待着解决台湾问题。实行“一国两制”,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坚持先进政党的正确领导,是实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关键。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正确解答,取决于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的情况如何,取决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问题的成功解决。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执政的共产党出了问题,从而走向了亡党亡国之路,不仅如此,西方一些较大的政党的衰落,也在于没有与时俱进,保持自己的先进性。这一切充分说明:坚持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不断地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和方法,共产党的先进性与社会主义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
1、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引领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对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体制不断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在政治建设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党的执政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统一战线继续得到巩固和加强,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在文化建设方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广泛传播,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取得重大进步。在社会建设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把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不断探索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的长效机制,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些积极的社会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整个社会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上,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总体布局,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我国致力于同世界各国政治上和谐相处、经济上共同发展、文化上取长补短、安全上互信合作,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形成了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国际环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所取得的成就雄辩地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意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把社会主义的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揭示了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宣示了我们党在社会发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等问题上的根本主张,表达了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渴望实现现代化、跻身于世界发达民族之林的迫切要求。因此,它集中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党心民心、奋力开拓进取的精神纽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来看,它所代表的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又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同时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是把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和凝聚起来的精神纽带。
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要始终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清醒而又顽强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扎实奋斗、不懈奋斗。
2、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始终做到“四个坚定不移”。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
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努力使政治体制改革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要求相适应;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
4、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要更加自觉地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更加自觉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加强学习、勤奋工作,加强团结、顾全大局,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团结奋斗。
D616
A
1671-2994(2011)04-0046-04
2011-04-26
许如江(1960- ),女,云南普洱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省情与政策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中特理论。
责任编辑:陈文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