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华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党史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先进性建设成就探析
王丽华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党史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党随着地位、任务及其所处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不断对其理念、结构、功能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改革和创新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成功地对其理念、结构和功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取得了先进性建设的巨大成就:在与时俱进中彰显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先进性;通过改革、创新构建执政党先进性的体制保障;通过转变功能体现执政党凝聚人心、构建和谐的先进性。
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成就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其性质、纲领、宗旨等表明她是一个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但是,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正如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所说:“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党的先进性具体体现在其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过程中。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随着地位、任务、所处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党不断地对其理念、结构、功能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改革和创新,也就是不断地进行党的先进性建设,从而永葆党的先进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基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判断和应对,基于对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对党的理念、结构和功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实现了党的理念、结构和功能的深刻转变,从而保证了党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际国内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意识形态是一个政党的价值核心,往往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同时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应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政党所肩负的任务的发展变化,进行适应性的转变和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意识形态实现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增强了党对人民的感召力和民众对我党执政的认同感,从而保证了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主导和引领作用。
1、实现了从过分神圣性到世俗性的转变。改革开放前,由于受到“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党的意识形态在过分强调精神信仰无比神圣、高于一切的同时,却忽视了对人的物质利益的关照,甚至一度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视为倒退和反动,大搞“斗私批修”、狠批“私”字一闪念,但是,这种过分神圣性却严重脱离了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需要。久而久之,党的思想理论在人民群众中的说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在不断减弱。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我党的意识形态从过分神圣中解放出来,走向民间,实现了“还俗”。在强调精神信仰的同时,开始关注人的物质利益、现实需求,注重人的世俗理性的本质。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党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继而又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从此,我党不再讳言人的利益,人们也开始大谈人的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明确地提出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我党又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这里,“人”,不仅包括了集合体的人,即人民群众,也包括了个体的人。这一思想体现了对人性的关照: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要、发挥人的潜能和体现人的价值。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充分体现了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的强烈关照,使人民群众看到,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不再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空洞宣传,而是切实反映民众利益,能够把民众的理想愿望变为现实的行动纲领和实实在在的目标追求。当人们从这些理论中找到了对自己实际生活更有力的证据时,人们就会发自内心地拥护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党就会对民众产生强烈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在意识形态方面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
2、实现了从排斥性到包容性的转变。改革开放前,由于受到革命党理念和“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在剥削阶级已经消灭的情况下,我党曾一度仍然以阶级的有色眼镜,人为地将社会群体中一部分划分为“敌对阶级”,对其进行无情的排斥和打击,最终导致社会的贫困和动乱。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产生了新的利益群体,不同利益群体产生了不同的利益诉求。为此,我党顺时应势,摒弃了过去的排斥性的理念,形成了包容性的理念。因为作为唯一合法的领导党和执政党,“既然掌握了公共权力,他就占据了公众进行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的主渠道,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就不能完全只是代表‘部分’。他所掌握的公共权力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处理实质上代表部分与形式上代表社会的关系,体现在意识形态上,就要求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有较大的包容性。”①具体来看,这种包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1)对多元利益主体的包容。党的十六大报告充分肯定了现实社会存在着各种利益主体,特别是肯定了新的六大阶层,即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科技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自治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利益存在的合理性,将其容纳到社会主义的人民范畴,承认他们都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并明确提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要维护这些利益集团的利益,能够调和、化解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2)在意识形态方面体现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面对社会思潮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的状况,党的意识形态顺应了这一情势,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力图将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群众追求的理想目标、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社会公德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其能够引领、包容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形成各阶层、各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获得最广大民众对党的意识形态的接受、拥护、支持和践行。
3、实现了从封闭性到开放性的转变。毛泽东同志当年曾经提出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反映了对西方文明成果的开放意识。但是,在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内,我党在如何对待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上,形成了自我封闭、教条僵化的理念。这一方面是由于建立政权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封锁和孤立的政策,迫使我党采取“一边倒”的政策;另一方面则是革命党的阶级意识、斗争哲学遮蔽了开放的视野,以阶级的有色眼镜来看待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片面地将西方文明成果一律斥之为腐朽的、没落的、垂死的、反动的东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面对西方多元文化的渗透和挑战,为了保持主导意识形态对民众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我党的意识形态日益体现了开放的理念,不再以“阶级”标准,而是以“国情”标准来评判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能够以一种广阔的胸怀和虚心的态度正确对待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我党的意识形态日益体现出了开放性。邓小平大胆而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②在十六大报告中,我党进一步提出要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更进一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命题。这些思想真正体现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观,体现了对人类社会文明成果本质属性的理性思考。实践证明,开放的文明观促进了中华民族观念的解放和视野的开阔,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引领中国敞开胸怀真正融入到全球化的世界发展潮流之中。
作为领导党和执政党,我党的组织结构包括内向组织结构和外向组织结构两个系统。内向结构是指党的组织自身的组织结构;外向组织结构则是指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改革开放前,我党的内向组织结构形成了高度集权下个人专断的结构特点,党内民主缺失,普通党员缺乏应有的主体地位,导致党的肌体缺乏执政的活力与能力。改革开放以后,我党不断探索组织结构的改革创新。(1)不断拓展党自身内部建设的维度。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在继续强调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建设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党的制度建设,指出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的十七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思想、作风、组织、制度和反腐倡廉五大建设的维度,更为全面地提出了党的自身内部建设的路径。(2)加强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在组织建设方面,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积极开展党员先进性建设与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3)不断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一方面,不断探索党内民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特别是制度体系的建构;另一方面则强调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并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我党是领导党和执政党。她要领导社会、执掌政权,就必然要与社会和公共权力发生直接的关系。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直接关乎党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在民主革命时期,我党为了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建立了一元化领导体制。建国初期,暴力夺权的路径依赖使得我党在刚建立政权的一段时期内,客观上需要建立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阶级斗争的扩大化却将一元化领导体制推向了极端,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改革开放以后,我党提出了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创新思想,力图通过改革创新,建立一系列新的体制、制度、机制、途径、手段,把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转变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其实质和核心就是重新调整执政党与公共权力和社会之间的权力关系结构。这一思想表明我党对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如何建设执政党的认识到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总的趋势和方向看,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正在发生并将继续发生以下转变:党的领导格局由包揽一切、高度集权向“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转变;党的领导手段由直接配置社会有形资源向主要依靠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资源转变;党政关系由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向分工合作、协调规范转变;党法关系由政策治国向依法治国转变;党社关系由一元统制向多元治理转变。这一系列的转变为我党提升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供了有效的体制保障。
政党具有“冲突的力量和整合的工具”两方面的功能。③作为革命党,我党在暴力夺权时期的功能就是动员各种政治力量与敌对阶级进行对抗、冲突,从而取得政权。成为执政党后,利益整合应成为党的主要功能,因为党所掌握的权力是公共权力,属于社会各个阶层、群体和个人所共有,承担着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为此,党必须协调各个阶层、集团的利益,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从而保证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但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党却延续了革命党“冲突的力量”的功能,最终导致社会的全面动乱。
实行改革开放,特别是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我国的社会结构开始实现整体转型,新的社会利益主体不断出现,社会利益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社会利益关系和矛盾日趋复杂。这就要求党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协调各阶层、集团的利益,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都集合起来,营造一个和谐的局面,共同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此,我党一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实现利益整合功能的重要思想:一是提出利益整合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二是提出利益整合的战略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是提出利益整合的价值取向——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另一方面,则不断建立和健全利益整合的机制、手段和途径:通过吸收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优秀分子加入到党内来,使他们通过党内生活、党内制度和程序,以理性的、合法的形式表达各自的利益;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坚持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不断完善多党合作制,建立规范化的途径和机制,充分保证和发挥参政党对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的作用;充分发挥舆论传媒表达利益的功能,把它作为获得各种利益需求信息的主渠道,“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④使主流媒体既成为党的喉舌,也成为人民表达利益的工具。
注释:
①③王长江著:《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9、179-18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④《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D232
A
1671-2994(2011)04-0010-03
2011-06-26
王丽华(1963- ),女,山东梁山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民族政治学博士。研究方向:党史党建、民族政治。
责任编辑:刘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