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可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初探
李朝可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面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途径的缺陷日益明显,有必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手段和方法,切实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创新
当前,我国正全面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多元文化发展潮流对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充分认识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必要性及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问题;通过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切实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在新时期培养创新人才。马克思早就指出:要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 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种全面发展的人才,也是邓小平所说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人。按照这一教育目标,教育工作者就不能遵循以前的教育模式,不能孤立地进行单项教育改革,而必须把握教育的 综合化发展趋势,努力与相关教育协同共进,使教育真正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真正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一)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需要
继承与创新是一脉相承、不可割裂的两个方面。传统需要继承,但发展更需要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至今的基础和条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同样如此,创新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动力所在。
(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好坏,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成败。多元文化背景下,必然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方式和方法上的创新与转变,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教育工作实际,保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效果。
(三)实现工作实效性的需要
实效性是衡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功与否的标尺。通过探索运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与新途径,构建综合、多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机制,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学生价值观念呈多元化趋势,理想信念开始动摇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各种文化力量,开始冲击国人的思想,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高校学生同样接受着冲击,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开始动摇。特别是在以利益为导向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个人信念极易倒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因此,有必要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上,开展新的探索与突破。
(二)优秀文化传统缺失,学生思想认识复杂
可以说,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还是积极向上的,但问题也不容我们忽视。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网络成为高校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也接触到了更多的现代文化思想;导致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上发生问题,拜金、享乐思想盛行。如:部分学生迷恋网络游戏、小说,沉浸在虚幻的世界里而不能自拔,甚至精神恍惚;严重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现实意识浓厚,自律意识不强
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也使高校学生的追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加之大多数城市孩子生活在“独生子女”无微不至的关照中,物质生活消费上更是想象不到的满足,甚至说是有点奢华,由此给进入大学的学生带来自律意识不强、随意挥霍等问题,较普遍在存在的高校低年级学生中。据已有调查结果显示,即使是成绩优良,表现较好的学生,也存在着过于自我为中心等问题。
(四)网络舆论内容复杂,形式多样,难于管控
当前,网络不断成为公众对社会焦点发表、交流意见的场所,也成为高校学生获取、发表言论的主要场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放性与兼容性。但网络舆论主体同样存在着分散性和隐匿性,在我国正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及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交叠进行的情况下,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出了更高、更难要求。
(一)创新工作思路
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他们的头脑至关重要。但新时期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又有所不同,当今努力成才已成为高校学生思想的关注点,这与过去无条件服从祖国需要的奉献型人才培养相比,更多地体现出对学生自我成才、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与追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将学生立志成才与报效祖国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青年学生发展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创新教育手段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在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可以充分发挥其在育人、塑人中的作用。网络的个性化和自由化特征,决定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利用它最大限度地开展因材施教,借助网络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育。同时,网络也使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备了自由度和渗透性,这也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遵循以人为本理念、促成内容多元化,提供了契机。
(三)创新教育载体
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直被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但实际上其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对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兴趣普遍偏低。为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改进,使其更贴近社会生活现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增加其说服力、针对性与实效性。其次,加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社会实践环节。通过社会公益劳动、调查、服务等各种社会实践手段,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和社会责任的理解,在自我教育中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
[1]杨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3)
[2]何志红.浅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3]黄凌灵.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及对策探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12)
[4]文辉,黄少波.系统论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运用[J]. 学术论坛.2007,(5)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05.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