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发展构想

2011-08-15 00:51:41李双建
海洋经济 2011年6期
关键词:连云港市十二五海洋

李双建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 300171)

连云港地处中国沿海的中部,北接渤海湾经济区,西临陇海经济带,南靠长三角经济圈,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2009年9月,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连云港市海洋开发迈入新的阶段。本文在分析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总体布局、发展方向和保障措施。

1 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连云港市是江苏海洋大市,海岸线长204.8km,管辖海域总面积6 670多km2。“十一五”以来,海洋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了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盐业等海洋产业全面发展的格局。2009年连云港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77亿元,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127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同期全市生产总值的29%,海洋产业已经成为连云港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1.1 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平稳较快发展

连云港市坚持以生态、高效、外向为战略取向,加快渔业结构调整,推动渔业产业升级,正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近海捕捞强度得到有效控制,海洋捕捞逐步向外海和远洋拓展。海水养殖面积和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养殖业在海洋渔业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海珍品养殖比重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海洋捕捞和养殖的比例已由2005年的45∶55调整为2010年的38∶62。2009年,连云港市水产品产量达到58万t,实现渔业产值60亿元。水产品加工流通业迅速兴起,初步形成紫菜、对虾、梭子蟹、贝类、鱼类等规模产业加工链和出口创汇基地。

1.2 海洋交通运输业保持传统优势地位

连云港拥有得天独厚的港口区位优势,连云港港目前已形成由湾内马腰、庙岭、墟沟三大作业区为主体的连云港区和湾外灌河港区组成的总体布局。“十一五”期间,连云港港以构建长三角和渤海湾之间重要的区域性国际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大港为目标,全面提升港口功能,货物吞吐量达到10 060万t、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00万标准箱[1],分列全国沿海港口第14位和第9位。目前,连云港港已拥有国际国内集装箱和散杂货航线58条,覆盖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等6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个港口。与港口配套的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同时,港口经济催生了加工业、仓储物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连云港市城市化进程。

1.3 滨海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连云港是全国49个重点旅游城市和江苏省三大旅游区之一,目前已形成了以花果山、连岛、孔望山、渔湾景区等为龙头的一大批滨海旅游风景名胜,旅游基础设施和对外交通条件不断完善,旅游经济发展迅速。2009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 220.2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4.58亿元,实现旅游业增加值55.9亿元[1],占全市GDP的6.4%。

1.4 海洋船舶工业初具规模

连云港市灌河两岸的船舶修造基地已初步形成,以生产中小型船舶为主。2009年,全市造船企业年造船能力已达到146万载重t。15家规模以上船舶企业完成产值66.7亿元,对全部规模工业产值增长贡献达14.6%。全市规模船舶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2.86亿元、利润总额5.23亿元。2009年建造完工下水的船舶中,五洲重工2.28万t级的“振洋顺号”、恒成船业2.25万吨级的“苏通海号”是连云港市建造下水载重吨位最大的两艘散货船。

1.5 海洋盐业发展逐步萎缩

连云港拥有大规模的盐田,淮北盐场是全国四大盐场之一。按照“盐田服从工用、港用、市用”的要求,连云港市传统盐场逐步有序退出,并积极推动产业转型,正在发展“以盐产业为基础,以盐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2009年,连云港市海盐产量约62.5万t,产盐面积约15万hm2。

1.6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连云港市海洋新兴产业起步晚、规模小,仅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的6%左右,但发展势头强劲,已经成为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其中,连云港市医药产业在江苏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恒瑞医药、康缘药业、豪森药业、正大天晴等重点骨干企业全部入选中国制药工业销售百强,全市有15个项目列入国家“十一五”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计划[2],占全省项目总数的43%,6个项目入选国家十大“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计划,2009年新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18.8亿元,同比增长33.8%,为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作为国家规划的江苏沿海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连云港市已经拥有风力发电所必需的风力叶片、塔架、机舱罩三大硬件设备的设计、生产能力。2010年底,灌云县风电场电机组正式并网发电,成为连云港市沿海第一座风力发电场。

2 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发展虽然获得了较快发展,但海洋资源和区位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海洋经济规模较小,海洋产业缺乏竞争力,海洋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海洋科技力量尚未得到有效整合,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强市仍任重道远。

2.1 经济基础薄弱,海洋经济规模小

连云港市经济基础薄弱[3],发展资金短缺,2009年连云港市地区生产总值941.13亿元,人均GDP 21 14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886元,均位列江苏省第12位。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39亿美元,居全省第10位,经济外向度低,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2010年,江苏省海洋生产总值已达3 241亿元[4],作为江苏省三个沿海城市之一,连云港市海洋生产总值不及全省的十分之一,海洋经济总体水平较为落后[2],整体实力不强,对地区经济社会的贡献率偏低,优势产业不够突出。

2.2 海洋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升级缓慢

连云港市海洋产业的起点偏低,传统海洋产业比重较大,有些还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粗放利用阶段,海洋产品多为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与相邻的青岛、日照、盐城、大丰等地的海洋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产业做大做强,而由于自身又缺乏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导致在区域产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同时,涉海企业偏少,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不高,品牌支撑力较弱,临海产业集聚能力不强,空间分布的集聚化趋势也不明显,尚未形成有效的海洋产业集群。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刚刚起步,普遍存在产业链条过短的现象,制约了产业集聚度和产业效益的提升。

2.3 科研力量有待整合,科技创新能力较低

连云港市海洋领域的科研力量分散、规模小,涉海企业的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科技力量缺乏有效整合,科技成果示范应用和产业化进展缓慢、转化率较低。涉海高校和海洋专业少,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高层次优秀人才不足成为制约连云港市海洋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4 陆源污染加重,海洋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高强度的近岸海洋开发活动日益加剧,导致海洋环境恶化趋势难以缓解。近些年来,连云港市海域污染总体水平依然偏高,陆源污染物排海未得到有效控制,河口和港口区污染严重,粗放的养殖方式使得部分海域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明显,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不足,极大地制约了连云港海洋经济的发展空间。

3 “十二五”时期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定位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开放型经济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要充分发挥连云港区位独特、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以江苏省陆域经济为依托,以港口建设为龙头,以临港产业为突破口,以培育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为核心,积蓄后发优势,优化海洋经济布局、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加大海洋产业支持力度,加快形成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不断提高海洋产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动连云港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成为:

1)海陆联运的国际化现代物流枢纽

充分发挥欧亚大陆桥头堡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地缘优势,加快建设以港口为核心的立体交通体系和综合性国际物流园区,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构筑由港口运输和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组成的覆盖全省、辐射周边、海陆空协调发展的现代物流联运体系和区域性国际化现代物流枢纽。

2)海洋生物产业综合开发试验区

充分发挥海洋生物资源优势,开展海洋生物资源高效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健康养殖技术和生态型养殖方式,积极开发海水育苗,利用生物技术进行高值化加工和生产具有市场前景的高附加值海珍品和海洋生化制品。实现从海洋捕捞养殖到高附加值海珍品开发,到渔港渔村经济,再到海洋生物制药和基因产业研制等过程相结合的产学研综合开发体系。

3)海洋清洁生产示范基地

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为目标,支持和鼓励临港工业、核电站、盐化工等企业规划建设循环经济项目,鼓励产业链合理延伸对接,推广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综合利用和废弃物处理处置的集中建设、梯级使用,实现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能源和海水综合利用相结合的海洋生态产业体系。

4)全国重要的滨海休闲度假区

充分利用现有的山海一体、古今兼具的品牌资源,以历史文化为主脉、以山、海为载体,以海洋人文景观、地方特色和海洋文化产业为切入点,深度开发和建设各具特色的滨海和海岛旅游区域与项目,创新和拓展新的旅游市场与商品,创建具有连云港特色的、集观光、购物、度假、商务、会展以及文化、教育、宣传与娱乐、餐饮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群体系。

4 “十二五”时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

4.1 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

巩固海洋渔业在连云港海洋产业中的优势地位,通过创建现代渔业园区,引入资金、信息、技术、管理等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经营模式,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推广高效生态增养殖模式,发展新型工厂化养殖。提高海产品加工水平,培育扶持海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地区和全国影响力的水产品品牌及全省最大的海珍品养殖基地。鼓励发展远洋渔业,压缩近海渔船规模,降低近海捕捞强度。构建特色海洋渔业,引导渔民逐步转产从事休闲渔业,鼓励渔村、渔民家庭发展渔家乐、海钓、观鸟等特色旅游项目,形成全国知名的渔港渔村经济示范区。

4.2 打造特色滨海旅游业

充分发挥连云港市基岩海岸的独特资源优势,立足江苏省内和长三角地区市场,以“海古神幽”和“山海一体”为特色,以海岛旅游度假区建设为核心,有效整合滨海旅游资源,打造山-海-滩-泉-岛互补联动的滨海旅游线路。加快推进海州湾国家海洋公园建设,把秦山岛、东西连岛、竹岛等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海岛型休闲旅游度假区。依托凰窝浴场、海州湾度假区、西墅沙滩、龙王河口、临洪河口湿地、埒子口湿地等主要观光景点,开发滨海观光游、度假游、生态游和科普休闲游等多层次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游艇经济,开发国际海上旅游航线。开展海岛探险、海上垂钓、海上运动、水下漂潜、水下摄影等新兴旅游项目。

4.3 繁荣发展现代海运物流业

加强连云港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现代化港口服务体系,推动水陆联运、河海联运、港城互动,发展壮大现代海运物流业[5]。以连云港港集装箱深水泊位建设为重点,综合推进原油、液体化工、煤炭、矿石等大宗散货杂物专用泊位建设,推动港口向产业港、资源配置港转变。加快相关配套工程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建立健全航道监控保障措施,加强锚地规划建设。加快临港物流园区建设,加强对各种物流功能、物流要素的整合,使港口功能适应未来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和国际物流网络节点的要求,打造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城市和地区性物流枢纽城市。

4.4 发展壮大临港工业

建设船舶工业园,加快船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船舶品种,提高船舶质量,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大型集装箱船、海洋工程船、大型油轮等,逐步形成造船、修船、拆船等配套的船舶工业体系建设。新型钢铁产业基地,抓住钢铁产业布局调整契机,发挥大型矿石码头、深水航道的优势,招引省内和内陆大型冶金企业,发展特种冶金,培育特、精、优产品。调整海洋化工业产品结构,提高卤水和苦卤综合利用水平,逐渐向上下游产品延伸,实施盐碱联合,延伸海洋化工产业链。

4.5 大力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

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相结合,增加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科研投入,推进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信息产业等快速发展,着力将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海洋经济支柱产业。

(1)加快培育海洋生物医药业。重点支持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的研发与转化,对从事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的企业给予必要的资金等扶持,主攻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品的研发。建立以淮海工学院、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龙头医药企业为依托的连云港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实施,打造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具有国内领先学术水平的海洋药物研究技术平台。

(2)积极培育海水利用业。发展海水直接利用技术,结合沿海高耗水行业的节水改造和新建项目,鼓励沿海企业规划建设海水淡化装置,大力推广应用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技术。建设以海水冷却为主的工业用海水示范工程,建设与田湾核电站配套的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示范区。

(3)推进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抓住我国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机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海洋新能源的需求,鼓励海上专用风电机组以及安装、运输等设备方面的研制,加紧研发海上风电设备防腐蚀技术,抢占市场先机。以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园为平台,积极引进海上风电项目落户连云港,努力打造全国海上风电装备研发制造基地。

(4)探索发展海洋新材料产业。成立海洋新材料工程技术实验室,提高海洋新材料产业的研发水平,努力加快产业化进程。抓紧对海洋生物提取材料,如可降解纤维、海藻合成燃油、活性基团或合成类似基团提取和仿生新材料等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加大对防污涂料、海洋腐蚀环境包覆防蚀材料、海洋设施的材料加固体系或胶粘剂和固体浮力材料等研发工作的支持力度。

(5)扶持发展海洋信息产业。扶持发展涉海咨询评估、知识产权和会展广告事业,以及海洋气象、海洋防灾减灾、海洋渔业和海事等信息服务,大力推进海洋信息服务业的社会化和产业化,逐步建立海洋信息综合服务体系,为海洋综合管理和宏观决策、海洋经济及社会公众服务等提供综合的数字信息及其产品的支持与服务。

5 着力构建 “一核、三区、六岛”的海洋经济空间格局

按照连云港市“一体两翼组合大港、一心三极海滨城市和一纵一横T型产业走廊”的城市发展战略要求,正确处理好海洋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海洋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强化产业间的分工合作与错位发展,扩大优势产业规模,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建成“一核、三区、六岛”的海洋经济空间布局。

5.1“一核”——海洋经济支撑核心区

以新浦区为主体,充分发挥劳动力、基础设施、交通、市场、资金、科技、人才等优势,重点发展海洋信息产业,提高海洋综合管理和公益服务能力。大力发展现代海运物流业和涉海金融服务业,提高对各类生产要素的吸纳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对陆域经济和海洋经济的拉动作用。鼓励发展海洋文化产业,重视发展海洋科研教育,进一步提高江苏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的研发实力,把新浦区打造成为支撑和服务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

5.2“三区”——三大海洋产业集聚区

在推进现有开发区、园区建设基础上,着力打造赣榆县海洋生态产业区、连云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区和徐圩-灌河口海洋工业发展区,建设成为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新区培育的重要载体。

(1)赣榆县海洋生态产业区。发挥海州湾渔业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布局建设赣榆县生态网箱养殖实验示范区、宋庄滩涂生态养殖规模示范区。加强海州湾海洋生态系统自然遗迹海洋特别保护区、海州湾中国对虾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为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提供示范。重点建设国家级“海州湾海洋公园”,充分利用海州湾滨海湿地资源,布局滨海生态游憩区,建设龙王河口沙嘴保护区、青口河湿地保护区、临洪河口湿地公园。把赣榆县建设成为连云港市生态型海洋产业示范区。

(2)连云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区。依托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基础好、科研技术力量强、经济外向度高等综合优势,加快布局建设连云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在田湾核电站布局建设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示范区及海洋循环经济示范项目,依托金桥盐化集团等大型企业发展海水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依托国电联合动力、中复联众、重山风力等大型企业,在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园布局建设海上风电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依托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成立海洋新材料工程技术实验室,提高海洋新材料产业研发水平。把连云区打造成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区和提升连云港市海洋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平台。

(3)徐圩-灌河口海洋工业发展区。依托徐圩新区,重点发展海洋化工业、海洋装备制造业和以大炼化为龙头的石化产业。继续推进灌云县沿海风电场建设和并网发电工作。发挥海河直通优势,利用灌河航道和公路交通便利等条件,依托灌河船舶工业园,大力发展海洋船舶工业,打造全国中小型船舶修造基地。抓住加快建设江苏沿海新型工业基地的重大机遇,把徐圩-灌河口区域建设成为以船舶修造、海洋化工、新能源三大产业为主导的海洋工业发展区。

5.3“六岛”——六个海洋空间拓展区

以东西连岛、秦山岛、竹岛、羊山岛、开山岛和前三岛为拓展空间,以打造山、岛、海三位一体的旅游精品为建设目标,积极发展以现代海洋渔业和休闲旅游业为特色产业的海岛经济,加快渔港建设。

东西连岛。重点发展集旅游、度假、休闲、体育为一体的海岛旅游业;规划建设连岛国家中心渔港;适当发展休闲渔业、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等环境友好型产业。

秦山岛、竹岛、羊山岛和开山岛。加强珍稀物种、自然遗迹、海蚀地貌和湿地保护,以秦山岛为主园区建设海洋公园,大力发展海上旅游、休闲渔业等产业。

前三岛。包括平岛、达山岛、车牛山岛三个岛屿,重点发展深水网箱、底播增养殖,打造江苏省级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养殖基地;建立前三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各类人工鱼礁群投放和增殖放流实验示范区;发展海上垂钓等休闲渔业,打造休闲垂钓旅游岛。

6 保障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措施建议

6.1 坚持陆海统筹,促进海陆经济联动发展

发挥连云港市海洋区位和资源优势,与陆域经济在产业、资金、市场、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实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基础设施联动建设、资源要素联动配置、生态环境联动保护,带动腹地大开放,建设贯通全市沿海、连接海岛、对接长三角的沿海蓝色经济带,成为全省重要的海洋经济走廊。

6.2 坚持政府引导,拓宽海洋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渠道

研究制定引导和扶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和投融资政策。制定海洋产业指导目录,引导各类资金投向海洋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区域投融资平台,积极争取国内政策性贷款,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海洋经济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基金投入机制。支持将本市海域使用金转移支付方式用于海洋生态修复、综合管理、海岛基础设施建设等。

6.3 坚持生态优先,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安全

强化海域资源环境保护,提高海域开发利用效率,加强海洋执法检查力度,强化海岸工程、海洋工程和海洋倾废的监督管理。加强陆海污染综合防治,加大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力度,实施入海河流综合整治、工业园区综合整治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加强对滨海、临港、临河高污染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的实时监测和监视。完善连云港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大陆源污染集中净化处理和达标排放力度。推进石化、钢铁、化工等重点企业改造,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污染源,加快临港工业升级改造进程。

6.4 坚持科技兴海,构建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水平,多渠道参与国内外海洋科技研发计划,争取国家中长期海洋科技发展项目落户连云港,打造国家级、省部级海洋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基地,开展海洋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推动海洋产业技术更新换代。强化涉海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引导和支持本市科技型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实施产、学、研联动,建设具有辐射带动效应的科技兴海示范园区和基地,增强海洋科技产业孵化能力。加快建立和发展海洋科技交易市场、中介、咨询、培训、技术推广等服务机构,完善海洋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6]。

6.5 坚持节能减排,推广低碳清洁发展模式

根据“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在临港产业集中区域,按照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循环利用,形成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资源利用循环链,在海水增养殖、核电、海水综合利用等领域建设海洋循环经济试点,推动海洋产业向低碳化、清洁型发展。积极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积极开展海上风能、潮汐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力争建设海上试验场。

6.7 坚持引进和派出相结合,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的交流合作

通过引进和派出方式,加强海洋产业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完善合作机制,通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和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与周边地区及长三角地区广泛开展产业合作、科技合作、劳动力转移和海洋文化教育合作与互动,以共建海洋产业园区为重点,加强合作招商力度,促进跨区域生产要素共享和重大基础设施对接,推进连云港融入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

[1]连云港市统计局.连云港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0.

[2]张 倩,纪廷光.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分析评价[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132-135.

[3]李新中.连云港市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思考[J].学理论2011(11):50-51.

[4]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江苏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EB/OL].(2011-07-31)[2011-08-16].http://www.jiangsu.gov.cn/tmzf/szfxxgk/szfxxgkml/szfbgtwj/zhjj/.

[5]姚铁明.论江苏海洋经济崛起与连云港的领先发展作用[J].当代经济,2009(1):106-107.

[6]蒋红奇.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2008(2):42-45.

猜你喜欢
连云港市十二五海洋
连云港市实施“智云安全护航工程”
《莲年有鱼》
人物画报(2019年2期)2019-09-10 07:46:47
海洋的路
当代音乐(2018年4期)2018-05-14 06:47:13
爱的海洋
琴童(2017年7期)2017-07-31 18:33:48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小学科学(2017年5期)2017-05-26 18:25:53
连云港市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11
2006·中考模拟试题(十二)
每秒碰撞八亿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