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寿仁,朱 威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200434,上海)
太湖流域经济总量大,发展速度快,但水污染严重、本地水资源不足、水生态环境恶化等水资源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因素,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流域现状COD、NH3-N入河量分别为 84.85万 t、6.31万 t,远超过流域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水功能区整体达标率仅为23.1%,太湖等主要湖泊富营养化严重;部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原水水质不合格。2007年5月,因太湖西北部湖湾蓝藻暴发,南泉水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恶化,引发无锡市供水危机,造成较大社会影响。
2010年流域用水量304.1亿m3,远大于多年平均本地年水资源量176亿m3,缺水主要靠从长江引水和上下游重复利用弥补。现状引江及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流域遇枯水年和特枯水年,缺水量分别达30.6亿m3、42.3亿m3。
流域水污染严重,干旱期河网水位偏低,换水周期长,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过去因水污染严重导致长期超采深层承压水,引发地面沉降,其影响仍未消除。围湖填河、超规模养殖等诸多无序开发行为引发湖泊萎缩、水质恶化、湿地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流域水资源管理机制有待完善,涉水事务管理能力、突发水事纠纷处理及水污染事故等的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有待加强,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的机制有待建立,流域水资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水资源的全面节约、有效保护、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科学管理等综合措施,提高流域水资源安全保障程度。至2030年,流域基本形成完善的水资源调控体系、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水生态安全体系和水资源综合管理体系,流域用水需求得到满足,水功能区水质全面达标,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基本实现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①在合理预测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的基础上,提出节水目标和节水方案,通过强化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控制河道外需水过快增长,减少污水排放量,改善水环境,降低经济社会发展成本。
②以流域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和水域纳污能力为基础,分阶段逐步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处理标准,严格按照水域纳污能力实施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从源头控制污染,提出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保护的措施。
③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协调和平衡区域用水关系,提出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合理调整水源地布局,提高流域供水保障能力;通过实施必要的水资源调控工程,进一步扩大流域引江能力;协调太湖及流域性供水河道与区域水资源配置的关系,实现太湖和流域性引江、供水河道水量统一调配。
④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完善流域水资源管理机制,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和信息化建设,制定特殊情况下水资源调配应急对策,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行政法规和制度建设,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节约、管理和保护,提高流域水资源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在强化节水条件下,2030年流域万元GDP用水量由基准年的161m3降至 35m3(P=7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160m3降至43m3,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66提高至0.75,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由15%降至10%以内,基本达到发达国家目前水平。
据预测,规划水平年由于流域节水措施推广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太湖流域农业需水量逐年下降,非农业需水量增长,河道外总需水量呈缓慢增长趋势。2030年流域多年平均年总需水量349.0亿m3,较基准年的316.2亿m3净增32.9亿m3,年均增长率仅为0.36%。
规划确定了太湖及各主要分区代表站允许最低旬平均水位以及黄浦江松浦大桥站允许最小月净泄流量,作为流域河道内需水规划目标。
(1)现状工况供需分析
现状工况下,流域遇平水年和中等干旱年,河道内外用水基本能够得到满足;遇枯水年和特枯水年,2030年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虽较基准年有所缓解,但缺水状况依然严重,缺水量分别为 24.6亿m3、38.8亿m3,缺水率达6.4%、9.8%。
(2)供水预测
为保障流域整体供水安全,提出流域供水格局安排:流域生活和部分工业用水,沿长江和钱塘江地区逐步向长江、钱塘江迁移,流域内部地区向太湖、太浦河—黄浦江上游一线和山区水库集中;流域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仍以当地河网供水为主;流域深层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水源战略备用资源。
统筹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和水环境改善需求,与国务院已批复的《太湖流域防洪规划》和《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相协调,以扩大流域引江能力、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保障流域整体供水安全为重点,完善流域水资源调控工程体系。2030年规划工况下,遇平水年、中等干旱年、枯水年和特枯水年,流域可供水量分别达349亿~393亿m3。
(3)规划工况供需分析
规划水平年,流域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加速推进、水源地布局调整和规划工程实施,使流域引江能力和供水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水资源条件得到根本改善。遇枯水年和特枯水年,仅山丘区存在少量缺水,平原区在满足河道外用水需求的同时,河湖水位、流量等有较大程度改善,用水高峰期供水不足的问题可基本得到解决,基本实现规划目标。
(1)水资源配置格局
①流域配置: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协调和平衡区域用水关系,合理安排、调整流域产业结构和供水格局,发挥长江、钱塘江、太湖—太浦河一线及山区水库供水功能,优先保证饮用水和城镇供水安全;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仍以当地河网供水为主,并调引长江水以弥补供水不足;流域新增火电站宜设在沿长江和杭州湾沿岸地区,直接取用长江水和海水;深层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战略备用水源。
②区域配置:山丘区通过加固改造和新建蓄水工程,提高供水保障能力;流域上游区结合新辟流域性引江骨干河道扩大供水,着力加强水污染防治,强化水资源保护,保证入湖水质;流域下游区进一步优化多水源供水格局,结合流域及区域规划工程建设,理顺河网水系,通过科学调度,满足区域用水要求,并兼顾改善河网水质。
③城市配置:以提高城市供水保障度为重点,优化城市供水水源,逐步建立以城市为中心、覆盖乡镇的自来水原水供水系统,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城镇生活供水采用三片供水格局:苏南沿长江城市、上海市沿江地区和中心城区、浙江沿钱塘江城市,分别以长江、钱塘江为供水水源地;浙西区和湖西山区以山区水库和苕溪水系等为供水水源地;太湖下游和环湖地区以太湖、太浦河、黄浦江上游为主要供水水源地。
(2)水资源配置主要成果
①河道内外用水配置:2030年流域多年平均河道内年留用水量占总水资源量的比例将从现状的50.6%提高至54.3%,在满足河道外用水合理需求的同时,流域水资源条件和水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
②河道外用水不同行业用水配置:河道外生活、工业、农业和生态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比例,基准年分别为 11.8%、53.5%、34.3%和 0.4%,2030年为16.2%、56.9%、26.2%和0.7%。在满足生活用水前提下,生产用水比例略有下降,生态用水比例略有增加,配置成果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环境改善要求。
③河道外用水不同供水水源配置:规划流域在长江、钱塘江的取水量逐步增加;在本地河网取水量将有所减少,但在太湖、太浦河—黄浦江上游一线的取水量将有所增加。2030年流域多年平均河道外供水量349.0亿m3,其中长江、钱塘江直接供水127.4亿m3;本地河网供水221.6亿m3,其中太湖和太浦河—黄浦江上游一线水源地供水41.9亿m3。
④从长江、钱塘江取引水量:随着流域水源地调整及新一轮治太工程实施,流域引江能力进一步增强,从长江、钱塘江的取引水量有较大幅度增加,是满足流域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2030年流域沿江口门多年平均引江水量将由基准年的75.0亿m3提高至105.6亿m3,流域用水户直接取用长江、钱塘江水量将由93.7亿m3提高至127.4亿m3。
⑤流域重要河湖水资源配置方案:根据太湖流域平原河网特点和流域水资源管理需要,规划提出了太湖及流域骨干引供水河道望虞河、新孟河、太浦河流域重要河湖水资源配置方案。
(1)完善流域水资源管理机制
近期建立健全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省市水环境治理协商机制,建立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利工作协调小组及相应工作机制;中远期逐步探索和建立流域管理协调机制,理顺管理事权,健全工作机制,推进流域综合管理。
(2)实施《太湖流域管理条例》,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加强水资源管理,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定流域重要河湖水量分配方案,加强取水许可监管,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加强水资源保护,强化水功能区管理,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落实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利用市场和经济杠杆,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水污染防治,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产业布局调整,制定和执行更加严格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脱磷除氮设施建设。
(3)完善流域现代化水资源调度体系
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对望虞河、太浦河、新孟河及环太湖主要口门实施流域统一调度;加快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促进流域水资源管理规范化、现代化;制定干旱年、突发水污染事件等特殊情况下水资源调配应急预案。
①太湖流域人口密集、财富集中、经济发达,但水污染严重、本地水资源量不足、水生态环境退化,流域水资源问题已成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长江和钱塘江的过境水资源对保障流域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②全面实施节水战略,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是解决流域水污染严重、水质型缺水和本地水资源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节水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供给压力,还可以减少污水排放量,改善水环境,降低社会发展成本。社会各方必须全面实施节水战略,切实落实各项节水措施。
③要解决流域水污染和水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必须在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和纳污能力的基础上,实施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相结合的制度,采取加强水源地保护、合理调配水资源、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提高污水处理率、制定和执行更加严格的废水污物排放标准、加强面源污染治理等综合措施。
④在强化节约、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源,实施必要的水资源调控工程,可有效提高流域水资源保障程度,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协调和平衡区域用水关系,以水资源配置为手段,合理调整流域供水布局。进一步扩大流域北引长江能力,形成以太湖、望虞河、太浦河及新孟河为重点,流域、区域和城市三个层次相协调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⑤通过完善流域水资源管理机制,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和信息化建设,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行政法规和制度建设,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高流域水资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等,建立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保障体系,与工程措施一起,共同保障流域供水安全和水生态安全。
⑥通过规划方案的实施,至2030年,流域可基本形成完善的水资源调控体系、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水生态安全体系和水资源综合管理体系,流域常年水质型缺水和干旱年季节性工程型缺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通过水资源合理配置,流域用水需求得到满足,基本实现特枯水年(P=95%)水资源供需平衡;流域水功能区水质全面达标,水质进一步改善;流域水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基本实现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党连文.开展水资源规划和水权制度建设做好流域水资源配置工作[J].中国水利,2005(5).
[2]牛振红.发挥水均衡实验优势 搞好水资源综合规划[J].中国水利,20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