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连文
(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130021,长春)
《辽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是根据水利部、国家发改委统一部署,在1986年完成的第一次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评价、规划成果——《东北诸河水资源利用》的基础上,按照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辽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大纲》的要求,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办公室和技术组的指导下,由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松辽委”)组织流域内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四省(自治区)水利部门共同完成的。
根据 《辽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整体进度安排,2002年5月开始编写辽河流域水资源各项调查评价的技术细则,2002年12月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正式启动。调查工作主要由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四省(自治区)水利设计院、水文局、水科院等单位具体开展,松辽委和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负责对有关问题进行协调、汇总以及阶段性资料成果的修改整理,于2004年6月完成全国汇总,并通过审查验收,最后完成 《辽河流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报告的编制。随后开展并完成了水资源配置阶段工作。2008年2月组织流域内四省(自治区)在长春召开辽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行政协调会议。2008年6月征求省(自治区)水利厅对《辽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的意见,四省(自治区)均表示基本同意规划报告。2008年8月,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在北京对 《辽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进行了审查。2008年12月水利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文,征求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意见,并根据各省(自治区)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了《辽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
辽河发源于河北省境内七老图山脉的光头山,流经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辽宁省,全长1345 km。辽河流域地处中国东北地区西南部,东邻松花江、鸭绿江流域,西邻内蒙古高原,南邻滦河、大凌河流域及渤海,北邻松花江流域,流域面积22.11万km2,占全国面积的2.30%、松辽流域面积的17.70%。
辽河流域共分4个水资源二级区。2008年流域总人口3473.09万人,城镇化率为57.20%,人口密度为157.08人/km2。GDP为 8438.44亿元(2000年可比价)。三产结构比例10∶56∶34(一产∶二产∶三产)。人均 GDP为24426元。辽河流域耕地面积为7795.2 万亩(519.7 万 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9%、松辽流域耕地面积的21.2%。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3339.06万 亩 (222.6 万 hm2),实灌面积为2596.74 万亩(173.12 万 hm2)。现状年粮食总产量为2769.04万t,人均粮食产量为 0.80t。
辽河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137.2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39.57亿m3,水资源总量为221.9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0.78%。辽河流域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15.04亿m3,水资源可利用率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与水资源总量的比值)为51.8%。其中,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63.28亿m3,占可利用总量的55.0%。
辽河流域水资源较为缺乏,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污染严重、用水效益偏低、局部地区地下水超采、少数地区还存在严重的用水浪费现象,而以流域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又尚未形成,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目前辽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环境和水生态持续恶化的局面。随着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辽河流域将面临十分严峻的水资源问题。
占水资源总量62%的地表水资源,其时空分布与需求不协调。从空间上看,辽河上游的西辽河流域开发利用率为74.96%,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过高,已造成河道断流,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地沙漠化;辽河中下游地区(包括辽河干流和浑太河流域),城市集中,经济发达,其开发利用率为95.71%,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加之水污染严重,地下水超采,水资源现状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外流域调水势在必行。
辽河流域地下水开发利用率较高,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59.15%,大中城市所在地地下水超采严重。如辽宁省的沈阳市、辽阳市,吉林省的四平市,内蒙古自治区的通辽市因长期超采,已形成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漏斗面积达1102km2,地下水超采对生态环境已造成威胁。
1980年以来,区内各行业用水效率、效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虽然辽河流域的用水水平较高,但是相对于区内的严重缺水事实,还是远远不够的。本地区海水、中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利用刚刚起步。从分析结果来看,辽河流域应该还具有一定的节水潜力。
总体来看,目前辽河流域水质状况较差,在评价的12710 km河长中,Ⅰ类、Ⅱ类、Ⅲ类水质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39.12%;污染河长(劣于Ⅲ类)占60.88%,其中劣Ⅴ类水质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31.36%。西辽河、东辽河、辽河干流和浑太河污染尤为严重。
辽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Ⅳ类水质面积22856万km2,Ⅴ类水质面积59747万km2,合计占辽河流域平原区面积的84%,主要位于西辽河、东辽河、辽河干流、浑太河内,超标率居前两位的为铁和氨氮。
辽河流域已有多条河流出现断流,近几年断流问题日趋严重。河流出境水量的减少,造成了河口萎缩,同时来水量的减少也造成辽河流域湿地面积萎缩,与20世纪50年代初比较,湿地面积萎缩近10%。
辽河流域土地沙化严重,西辽河沙地面积50年间已从1921 km2增加到3619 km2。沙地面积的扩大,也造成了水土流失的加剧。如今辽河流域有近一半的土地面积水土流失严重,西辽河、柳河流域尤为严重。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水库库容逐年减少,河道逐年淤高展宽。
以流域为基础的权威、统一、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尚未形成,缺乏有效调控手段,造成了水资源的过度消耗与浪费。
流域内水资源和供水水费的计收、管理工作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农业水费的计收管理相对薄弱,水价偏低,且不按用水量收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水资源的浪费。
(1)经济社会指标
辽河流域不仅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基地、牧业基地和林业基地,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部署,在各省、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对经济社会发展预测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协调、平衡分析,预测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2030年辽河流域人口将达到3721.81万人;GDP总量将达到37337.48亿元(2000年可比价);灌溉面积将达到 3063.24 万亩(204.22 万 hm2)。
(2)各业用水定额
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采用净定额及管网综合漏失率两类指标,农村居民生活以毛定额计。鉴于不同人群具有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权力,生活(住宅)用水定额应差异不大,仅随住宅给排水设施、卫生设备状况的变化而变化,故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的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应趋于相同,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呈增加趋势。
在辽河流域工业中,电力、冶金、石油化工等高用水行业所占比重较大。生产工艺落后、节水水平较低、用水方式粗放是造成工业用水定额偏高的主要原因。随着节水措施的执行和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工业用水定额具有一定的下降空间。
农业灌溉用水定额采用净灌溉定额及灌溉水利用系数两类指标。水田灌溉考虑了水田的泡田水量和必需的渗漏量、冲洗压盐水量等附加水量,并考虑了受耕作技术、灌水技术、品种改良的影响,未来灌溉净定额将趋于减小的因素;水浇地的净灌溉定额以春玉米为代表,未考虑附加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数在基准年基础上逐步提高。
2030年辽河流域城镇居民用水定额为154 L/(人·d),农村居民用水定额为81L/(人·d)。工业用水定额为21m3/万元。水田灌溉定额为647m3/亩(9705m3/hm2)(P=75%), 水浇地灌溉 定 额 为 213m3/亩 (3195m3/hm2)(P=75%),灌溉水利用系数在基准年基础上逐步提高。
(3)水资源需求
①河道外需水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规划的提出,辽河流域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现代化农牧基地和农业综合发展区,成为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这对辽河流域未来水资源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适当满足需水的基础上压缩需求,在缺水地区采取严格的节水措施,限制高用水、高耗水行业发展,严守水资源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这根红线,有效控制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流域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改善,创造有利的水资源条件。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以及采取强化节水措施的用水定额和效率指标测算,2030年辽河流域75%来水频率下需水量为200.61亿m3。
②河道内需水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是指为维持河道生态与环境功能所需要的水量。规划选取西辽河的郑家屯,东辽河的太平,辽河干流的辽中,浑太河的邢家窝堡、唐马寨作为控制节点,按照冰冻期、非汛期、汛期分别确定不同时段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在水资源配置计算时要优先予以满足。
可供水量是根据各地区水资源和来水条件、需水情况以及供水系统的运行情况,在满足河道内和地下水系统生态环境用水要求的前提下,可供河道外使用的水量。可供水量主要包括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外流域调水和其他水源的可供水量。2030年多年平均情况下的可供水量为186.67亿m3,在统筹协调水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的用水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进行跨流域(一级区)调水,从而增加了河道外供水量9.82亿m3;合理退减不合理的地下水开采量和挤占的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6.78亿m3,在具有开采潜力的地区增加地下水开采量9.23亿m3;结合水资源条件和用水户状况,增加污水处理回用等其他水源供水 7.56亿m3。
辽河流域基准年多年平均可供水量为153.64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83.97亿m3,地下水供水量69.67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0.01亿m3;共缺水24.71亿m3,供水量中超采地下水量6.78亿m3。缺水主要分布在西辽河、东辽河、辽河干流以及浑太河等二级区,均属资源型缺水。
辽河流域解决缺水的途径是节流和开源。首先,采取强化节水措施,压缩需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限制高耗水行业发展;通过节水器具普及,降低用水定额以及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通过采取上述措施,不同水平年水资源需求普遍有所降低。辽河流域多年平均情况下2030年共压缩需水 20.13亿m3。
其次,修建流域内供水工程,增加供水;通过污水回用,对现有设施进行除险加固,提高其蓄水、输水和供水能力。修建新的地表水利用工程,合理利用地下水。辽河流域2030年通过工程解决缺水11.24亿m3。
第三,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辽河流域部分区域由于当地水资源条件的限制,尤其是西辽河流域和东辽河、辽河干流的吉林省部分,水资源匮乏,规划修建“绰尔河引水”和“吉林省中部城市群供水”等工程,解决当地的水资源供需矛盾。辽河流域跨一级及二级区调水减少缺水11.96亿m3。
通过各种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后,经过水资源优化配置,到2030年,在多年平均情形下辽河流域总需水量为189.21亿m3, 可供水量186.67亿m3,缺水量2.54亿m3,基本实现河道外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对于水资源短缺的辽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必须考虑水资源的条件,以水定发展,量水而行,坚持内涵式发展,进一步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重视旱地节水农业建设,逐步缩减高耗水水田面积,使社会经济用水在2030年前后接近甚至达到零增长,并辅以必要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实现社会经济系统的供需平衡,遏制辽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局面。
辽河流域的地形条件、水资源分布状况和经济发展格局决定了辽河流域水资源配置的总体格局是“东水中引,北水南调”。“东水中引”主要是把东部水资源调往中部,“北水南调”是指北部水资源向南调配,主要由绰尔河引水工程和吉林省中部城市群供水工程等组成。
统筹流域、区域和城市的供水、水环境等各方效益。提高流域水资源调控能力,以保障流域整体供水安全为重点,在与流域总体规划相协调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七泡子、毛都花等大型蓄水工程7处,总库容18.85亿m3,兴利库容7.83亿m3;规划修建吉林省中部城市供水工程、绰尔河引水工程等调引水工程7处,总规模为38.13亿m3,逐步建成能满足辽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土资源合理配置的工程体系。
(1)河道外水资源配置
辽河流域2030年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配置量为189.21亿m3。按用水部门分:生活水资源配置量25.43亿m3,工业水资源配置量为39.00亿m3,农业水资源配置量为114.34亿m3,河道外生态建设水资源配置量为10.44亿m3。按水源分:地表水水资源配置量104.91亿m3,地下水水资源配置量76.74亿m3,其他水源水资源配置量7.56亿m3。规划跨一级区调水工程2处,多年平均跨一级区调出水量为9.82亿m3。
(2)河道内水资源配置
河道内需水配置重点是退还东辽河、辽河干流等地区挤占生态环境用水量,到2030年西辽河河道生态环境用水维持现状并有所改善,其他河流挤占生态用水量全部退还。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基本得到满足。
辽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对策主要包括:建立健全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控制制度;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完善水资源保护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健全水生态保护制度;建立流域水资源调度制度。
近期实施配套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逐步形成区域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为辽宁中部地区的抚顺、沈阳、辽阳、鞍山、营口、盘锦等6座城市的生活和工业用水提供水源保证,使浑河、太子河流域水环境和农业需水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改善。实施吉林省中部城市供水工程,为东辽河、吉林省四平和辽源市等城市生活用水及工农业用水提供水源保证。规划建设七泡子水库,实施引乌入通和绰尔河引水工程,为通辽市及西辽河能源基地提供水资源保障。
远期进一步配套有关水库及引水工程,为工农业需水提供水资源保证。规划建设特殊干旱年应急对策水源工程,为辽河流域城市供水提供应急水源保证。
规划提出了未来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上限控制目标,可持续的用水模式以及用水效率控制指标,研究制定了辽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和保障水资源安全的对策措施。规划实施将全面提升辽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与保障能力。
通过规划的实施,水资源可持续能力显著提高,基本解除目前存在的水资源过度开发、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和生态恶化等重大水资源问题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制约。通过转变用水方式,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确保饮水安全,提供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城市供水安全的水资源保障,改善生态安全的水资源保障条件,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加规划编制的人员还有:朱振家、李和跃、赵若雨、王双旺、马用祥、宿华、马铁民、李光华、赵直、金世光、孔庆辉、王晓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