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 葛慧君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气象与人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气象信息的作用日益突显,气象工作的地位不断提高。可以说,各行各业对气象的需求更加迫切,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更加关注,党和政府对气象工作也越来越重视。近年来,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在中国气象局成立60周年之际,多位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亲临中国气象局考察,并多次对气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我们要紧密结合实际,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气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照“十二五”气象工作目标任务,努力推进各项气象工作,从而实现浙江气象事业科学发展,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气象保障服务。
气象防灾减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安定和谐。浙江气象灾害频发多发,台风、暴雨洪涝、高温干旱、雷电等极端天气影响重、危害大。据统计,浙江省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损失占自然灾害损失的90%以上,平均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省GDP的2%左右。当前,各种极端天气事件呈活跃态势,具有突发性、异常性、多变性的特点,往往来得快、来得猛,难以预见、难以捉摸。如果我们监测预警不及时、反应不灵敏、应对不科学,在特定条件下还可能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引发公共危机,影响社会稳定。我们要牢固树立防灾就是维稳、减灾就是增效的理念,切实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努力做到准确预报、全天候监测、第一时间预警,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如何优化能源资源结构、破解制约发展的要素瓶颈,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课题。浙江省煤炭、石油储量相当匮乏,几乎没有增长空间;同时,地处沿海,降水充沛、空气湿润、光照充足,风能、太阳能、空中云水资源等气候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海上风电、光伏等清洁可再生能源,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价值。特别是当前,浙江已被列为全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综合试点省和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这为加快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步伐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也为加强气象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们要进一步强化资源气象观念,积极探索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气候资源的有效途径,努力把潜在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促进浙江科学发展贡献力量。
农业是最易受气象条件影响的脆弱行业,气象信息是农民最关注的信息之一。这些年,浙江省不断加强农业农村气象工作,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和农业气象服务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存在着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不够、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城乡差异较大等问题。据调查,特别是浙江省边远农村、山区、岛屿在第一时间获取突发气象预报信息人群比率不到30%。随着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不断推进,现代农业生产的理念、技术和组织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农气象服务需求日趋旺盛,要求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气象支农惠农的力度。
自然生态的形成与气候系统息息相关,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浙江作为受气候变化影响敏感的省份,如何加强气候变化应对工作,对气象工作提出了要求。我们只有充分尊重和科学运用自然规律,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开发、围垦等工作都要进行充分论证,既要留出发展空间,又要尊重自然规律,做到树立科学观念,科学决策。对我们气象工作来讲,就是要切实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监测,深入研究气候变化规律,努力提高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预估水平,充分发挥气象趋利避害的作用,积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2010年9月,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签订了省部合作协议,确定了五大气象重点项目建设计划。不久前印发了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今后5年气象事业发展方向。关键如何抓好这项任务的落实。
防灾减灾是气象工作的首要任务,要认真贯彻实施《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0—2020)》,围绕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综合防御和应急处置等环节,切实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准确性是气象预报的生命线,也是气象工作的永恒主题。希望气象部门在提高预报准确率上多下功夫,尤其要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和局地性、突发性天气的预报。同时,还要努力提高预报精细化水平。二是要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按照“统筹规划、共建共享、注重效益”的原则,统筹推进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建设。要加快推进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以及重要流域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机制,统筹建设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三是要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建立健全省市县乡四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政府统一组织、部门联动协作、社会共同响应”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要继续抓好气象防灾减灾示范乡镇、社区创建活动和重点单位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制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气象防灾减灾。四是要加强防雷安全管理。一方面要加强防雷安全管理,同时也要加强防雷宣传。各级气象、规划、建设、安监和公安消防等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严格新建项目雷击风险评估、防雷审核验收等源头管理,加强已建项目防雷安全定期检测、隐患整改等监督管理,规范落实防雷安全工程技术措施。
要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以丰富产品供给为重点,以提升服务质量为核心,努力为广大城乡群众和各行各业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一是要增强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针对性。要在不断增加数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气象服务产品的针对性,朝着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方向努力,以满足各行各业、各个群体的需求。以交通、海洋、能源、旅游、城市等领域为重点,打造五大专业气象服务品牌,同时进一步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提高服务专业化水平。二是要完善公共气象信息服务渠道。以手机短信、电话声讯、广播电视、报刊网站和电子显示屏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气象信息传播立体网络。三是要促进公共气象服务向农村延伸。与城市相比,当前农村气象服务还比较薄弱,有待于进一步加强。2010年,省政府办公厅为此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意见》,现阶段关键要认真抓好落实,确保到2012年底完成既定的建设目标任务。四是要提升全社会运用气象信息的能力。借助各类宣传阵地,采取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气象科普教育,不断扩大气象知识的普及面。重点抓好“千镇万村”气象科普培训计划的实施工作。
要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重点围绕农业“两区”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努力促进农业生产活动由“靠天吃饭”向“看天管理”转变。一是农业气象服务设施要完善。探索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系统、现代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平台。二是农业气象服务技术要普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和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积极开发实用性强的系列化农业气象情报预报业务,为农业生产趋利避害提供气象服务。三是农业气象服务手段要创新。气象部门动了很多脑筋,像农业大户气象服务“联系卡”和省级农口联合会商制度,在服务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要不断加以完善。
一是按照气候变化应对方案和“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方案的要求,统筹推进雾霾和温室气体监测系统建设,充分发挥卫星遥感等气象监测设施在分析判断生态环境状况变化中的作用。二是城市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要进一步细化、规范化。三是加强气候资源的监测、预测和评估,加大保护力度,合理开发利用。要加强省、市、县三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专业观测站网建设。
气象部门实行双重领导,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关系十分密切,管理体制属中央,服务重心在地方。各地要高度重视气象工作,给予更多的关注、关心和关怀,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气象作为“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部署,作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推进,及时研究解决气象事业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继续把气象工作纳入平安市县、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等相关考核,加强督查,使各级政府抓气象工作更有目标、更为具体、更见实效。要根据工作需要,认真研究完善县和市辖区气象机构和管理体制,促进全省气象事业统筹协调发展。结合中心镇村建设的总体部署,积极探索中心镇气象服务体制机制,把工作手臂向基层和农村延伸,重点抓好乡镇(街道)、村(社区)一级的基层气象协理员和气象信息员队伍。
其次,要加大经费投入。气象服务具有基础性、公益性的特点,经费投入必须以公共财政为主。各地要根据自身财力状况,逐步建立气象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努力提供更为有力的经费保障。
第三,要加强人才科技保障。气象属知识密集型、技术支撑型行业,气象事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科技贡献和人才保障。一方面,要通过加强气象科技创新来提升浙江气象核心竞争力。希望通过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合作筹建浙江分院,借助“大院名校”的科研力量,不断提高浙江气象科技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气象人才培养来提升浙江气象核心竞争力。各地要深入贯彻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将气象人才纳入当地人才计划。
第四,要加强气象法制建设。围绕贯彻落实《气象法》和《浙江省气象条例》,加快建立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可行性论证等配套法规体系,不断提高气象依法行政水平。